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324)

作品数:15 被引量:168H指数:7
相关作者:王孝安段仁燕肖娅萍黄敏毅王志高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太白红杉
  • 2篇幼苗
  • 2篇球果
  • 2篇群落
  • 2篇种子
  • 2篇物种
  • 2篇冷杉
  • 2篇林线
  • 2篇绿豆
  • 2篇绿豆幼苗
  • 2篇径级
  • 2篇径级结构
  • 2篇巴山冷杉
  • 1篇亚高山
  • 1篇亚高山针叶林
  • 1篇演替
  • 1篇叶片
  • 1篇幼苗叶片
  • 1篇针叶
  • 1篇针叶林

机构

  • 15篇陕西师范大学
  • 6篇安庆师范学院

作者

  • 12篇王孝安
  • 8篇段仁燕
  • 5篇肖娅萍
  • 5篇黄敏毅
  • 4篇王志高
  • 3篇汪超
  • 3篇涂云博
  • 2篇贺军民
  • 2篇赵相健
  • 2篇郭华
  • 2篇吴甘霖
  • 1篇孟朝妮
  • 1篇王明利
  • 1篇胡雅琴
  • 1篇任耀辉
  • 1篇王瑞斌
  • 1篇张传军
  • 1篇罗芬兰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武汉植物学研...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广西植物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白红杉种实数量特征被引量:7
2005年
太白红杉(Larixchinensis)是仅分布于我国陕西秦岭境内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研究其生殖规律将有助于加深对其濒危原因的认识。该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太白红杉种实数量特征,并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植株生长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实数量特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差异明显,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单株种子产量最高;长安光头山平均每株产生的种子总重、球果总重和球果平均重量最重,平均每株球果数目和每球果种子数也是最多。多重比较表明牛背梁种群太白红杉种子千粒重最重。其中球果的种子数在小种群中较多;每株的种子总重量、球果平均重和球果总重在小种群中较重。太白红杉种实数量特征与海拔、坡度和坡向呈负相关,与植株年龄呈正相关,球果的种子数目与年均温呈正相关(p <0 .0 5 ) ,而与一月均温呈负相关(p <0 .0 5 )。种子大小与种子总数呈弱正相关,种子大小和数目间不存在权衡(Trade_off)。
王孝安王志高肖娅萍
关键词:太白红杉濒危物种种子球果
林窗干扰与森林群落演替被引量:23
2005年
林窗干扰是影响森林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因素。该文从林窗干扰和森林群落演替理论及林窗对森林群落微环境、植物入侵和定居、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的影响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有关林窗干扰与森林群落演替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景。
段仁燕王孝安吴甘霖
关键词:林窗群落演替
太白山林线附近太白红杉种群的生态特征被引量:7
2010年
高山林线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干扰异常敏感,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是太白山的高山林线树种,对高海拔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太白山林线附近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对太白红杉种群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线附近不同海拔区域,种群的平均基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等基本特征随着海拔的升高明显降低。(2)太白红杉的胸径与年龄存在着较明显的回归关系,而树高与年龄相关性较低。随着海拔的升高,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呈下降趋势。(3)林线附近不同海拔区域,太白红杉种群的径级结构与年龄结构均存在一定的波动。表明该区域存在着波形的更新,可能与太白红杉的年龄结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有关。(4)太白红杉种群各龄级的空间格局基本上是聚集型。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加,聚集强度呈增加的趋势。随年龄增加,种群分布由聚集型向随机型过渡,聚集强度减弱。
段仁燕王孝安黄敏毅王志高吴甘霖
关键词:高山林线径级结构年龄结构
太白红杉总DNA的快速提取方法被引量:2
2005年
对太白红杉总DNA提取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不同部位和器官、不同处理方式材料进行了提取实验研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限制性内切酶处理等方法对所提取的DNA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改良后的CTAB法,对于太白红杉总DNA的提取是一种良好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无论是烘干后的材料还是新鲜材料提取的总DNA中基本没有蛋白质及酚类污染.该方法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DNA样品,并可根据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操作.
任耀辉胡雅琴肖娅萍
关键词:太白红杉总DNA提取
太白红杉顶芽动态及其对分枝格局的影响被引量:6
2005年
应用计盒维数方法比较研究了与太白红杉顶芽动态相关的不同分枝格局对空间占据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Ⅰ型分枝有利于对所拥有的空间进行有效填充和利用,Ⅱ型分枝有利于扩展枝条所占的面积,Ⅲ型分枝既扩展了面积,又实现了对所拥有空间的有效填充和利用.总的来讲,顶芽的死亡使分枝对空间的占据能力和对光能利用的效率有所提高,同时对植株冠型的调整也有重要作用.太白红杉枝条顶芽的死亡是外界严酷环境条件的被迫“产物”.
赵相健王孝安
关键词:分枝类型
秦岭山地太白红杉种群种实性状的生态可塑性研究被引量:16
2005年
研究了太白红杉6个种群中13个种实性状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太白红杉种实性状在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广泛的变异,除种子宽和种鳞宽的差异在种群间不显著外,其它11个性状在种群间差异均极显著;种群间种鳞长、种鳞宽、球果长宽比、种翅长和种翅宽的变异程度比种群内大,其它8个性状在种群内的变异程度比种群间大.海拔对太白红杉种实性状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中种子宽、种鳞长、种翅宽、种鳞宽、球果长、球果宽和种鳞数与海拔呈负相关,种子宽和球果宽相关性显著,种鳞长、种翅宽、种鳞宽、球果长和种鳞数相关性极显著;坡度与种鳞长宽比呈负相关;年降水与球果宽呈正相关.种子长宽比和种翅长宽比与海拔呈负相关.
王孝安王志高肖娅萍段仁燕赵相健
关键词:太白红杉球果种子
太白红杉林斑块结构与群落特征被引量:5
2009年
根据森林循环理论,森林群落的动态是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镶嵌系统。通过调查太白山亚高山针叶林带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林的结构,确定出4种斑块阶段(林窗阶段、建立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研究了森林斑块动态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并测定分析了不同斑块类型内光照和温度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群落内不同斑块类型的比例分别是:林窗阶段40.3%,建立阶段34.0%,成熟阶段17.2%,退化阶段8.5%。2)不同斑块类型内,环境因子(光照和温度等)的日变化差异明显。其中,在林窗阶段的光照强度和土壤表面温度要比其他3个阶段变化更大。3)森林循环过程中,不同高度和不同径级个体的密度存在着明显差异。4)平均胸径、高度和平均基面积、个体平均体积和立地材积均随着森林的循环而增加。5)森林循环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为波形的。运用自然干扰与斑块动态理论,解释了太白红杉林循环过程中不同斑块之间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
段仁燕王孝安黄敏毅王志高汪超
关键词:太白红杉亚高山针叶林物种多样性
秦岭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动态及分形特征研究被引量:47
2005年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采集数据,应用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研究了太白红杉种群空间格局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太白红杉种群有较高的计盒维数(18087)和信息维数(17931),表明其对空间占据程度较高.用分布系数法和Morisita格局指数法检验格局类型,发现不同年龄组太白红杉种群均呈聚集分布.运用GreigSmith的方法研究格局规模,发现太白红杉种群在128m2和512m2处聚集,不同年龄组在不同规模尺度聚集.以区组分布格局强度(PI)检测聚集强度,发现太白红杉种群格局强度随尺度变化程度较高,个体分布不均匀,随着年龄的增大,其聚集强度呈下降趋势.太白红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是其对严酷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郭华王孝安肖娅萍
关键词:太白红杉分形维数
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混交林径级结构与竞争的关系被引量:17
2007年
混交林的径级结构和竞争关系的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群落的动态变化趋势。探讨了太白山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混交林的径级结构和竞争关系,并对该区域森林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在混交林内,太白红杉幼苗数量较少,更新差,种群径级结构呈衰退型;而巴山冷杉(Abiesfargesii)幼苗数量较多,更新良好,种群径级结构为增长型。②太白红杉种内竞争强度大于种间竞争强度,巴山冷杉种内竞争强度小于种间竞争强度。在混交区域,巴山冷杉处于群落的优势地位,而太白红杉处于劣势地位,应加强对太白红杉的保护,合理抚育管理太白红杉幼苗。
段仁燕王孝安黄敏毅涂云博汪超
关键词:太白红杉巴山冷杉径级结构
太白山林线附近太白红杉种群的生存被引量:7
2008年
为了分析太白山林线区域的太白红杉种群的生存状况,在林线附近设置了1个100 m×100 m的样地,采用侧生轮枝计数或WinDENDRO系统确定个体年龄.调查数据经匀滑技术处理,编制了太白红杉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了太白红杉种群的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结果表明:林线地段太白红杉种群存活曲线位于DeeveyⅡ型和DeeveyⅢ型之间;林线地段太白红杉种群整个生长期中出现了两个死亡高峰期:一个出现在中龄时期(70~80年),另一个出现在老龄时期(180~190年).总体看来,林线区域太白红杉的幼苗很少,更新较差,种群很不稳定,应加强对该地段太白红杉种群的保护.
段仁燕王孝安涂云博黄敏毅郭华
关键词:太白红杉林线存活曲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