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822)

作品数:18 被引量:158H指数:8
相关作者:刘秀华孙胜张振英徐菲菲姚树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山东大学泰山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缺血
  • 9篇缺血后
  • 9篇缺血后处理
  • 8篇心肌
  • 7篇蛋白
  • 7篇灌注
  • 6篇再灌注
  • 6篇细胞
  • 5篇微循环
  • 5篇灌注损伤
  • 4篇应激
  • 4篇再灌注损伤
  • 4篇内质网
  • 3篇血管
  • 3篇源性
  • 3篇内源
  • 3篇内源性
  • 3篇缺血预处理
  • 3篇钙网蛋白
  • 2篇蛋白激酶

机构

  • 18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山东大学
  • 2篇泰山医学院

作者

  • 18篇刘秀华
  • 5篇徐菲菲
  • 5篇张振英
  • 5篇孙胜
  • 3篇祝筱梅
  • 3篇胡维诚
  • 3篇郭晓笋
  • 3篇姚树桐
  • 3篇蔡莉蓉
  • 2篇刘凤英
  • 2篇王家富
  • 2篇赵秀梅
  • 1篇汤旭明
  • 1篇荣飞
  • 1篇李玉珍

传媒

  • 4篇微循环学杂志
  • 4篇生理科学进展
  • 4篇中国微循环
  • 3篇生理学报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7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血后处理内源性心脏保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5
2007年
再灌注疗法是临床治疗心肌缺血最有效的措施,但会引起再灌注损伤,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可以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缺血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和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C)是缺血心脏有效的内源性保护现象,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心肌坏死与心肌功能障碍,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内源性心脏保护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触发因子释放,经多条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介导,作用于多种效应器,影响氧自由基产生、钙超载等I/R损伤的关键环节而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特别是可以在缺血后实施的I-postC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以I-postC为重点综述内源性心脏保护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现状。
刘秀华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心脏保护信号转导
缺血后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的影响。方法:6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ostC)组及缺血预处理(IPC)组,分别于再灌注2h、12h观测肠系膜微循环、肠壁血流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按Hackel氏分度法判定肠道出血损伤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平均动脉压、±dp/dtmax明显降低(P<0.05),小肠明显水肿、出血,Hackel氏分度显著升高(P<0.01);I-postC组与IPC组动脉压和±dp/dtmax明显高于I/R组(P<0.05),上述小肠病理变化明显减轻(P<0.05);I-postC明显减轻I/R所致的细动静脉收缩(P<0.05)、血流速度减慢(P<0.05)和微血管内白细胞贴壁滚动、粘附;肠缺血再灌注2h时,I-postC组肠壁血流量降低程度较I/R组减轻(P<0.05),与IPC的保护效果接近。结论:I-postC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小肠I/R损伤。
姚树桐李玉珍刘秀华王家富
关键词:肠系膜微循环缺血后处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内源性保护机制心肺功能不全
bFGF诱导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蛋白质组变化
2008年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培养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MMEC)蛋白质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MMEC随机分为二组(n均=3):(1)bFGF诱导组(bFGF组):向培养瓶内加入终浓度10ng/ml的bFGF,置细胞培养箱内常氧培养24h。(2)对照组:常规37℃培养箱孵育。二组均提取细胞总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后选取8个差异表达蛋白点进行胶内酶切、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结果:双向凝胶电泳可分离出约500±10个蛋白质。与对照组相比,bFGF组MMEC特异表达8种蛋白,上调1种蛋白表达,下调3种蛋白表达(bFGF组和对照组蛋白点的Volume值相差≥2.0倍)。结论:bFGF能诱导MMEC蛋白质差异表达。
蔡莉蓉刘秀华孙胜
关键词: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蛋白质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心肌血管生成病理生理过程
血管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被引量:7
2010年
内质网是调控细胞内膜型/分泌型蛋白质合成、钙稳态和细胞凋亡的重要细胞器,多种因素影响内质网稳态、触发内质网应激。适当的内质网应激通过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促进内质网紊乱的恢复,但过度内质网应激触发内质网相关凋亡途径,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血管内皮细胞具有高度发达的内质网,对内质网应激非常敏感,本文综述血管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及其在血管损伤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张振英刘秀华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
血液微循环与心血管疾病被引量:12
2007年
刘秀华
关键词:血液微循环心血管疾病信息传递毛细淋巴管组织液生命过程
缺血后处理改善微循环、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C)对大鼠后肢骨骼肌微循环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即I/R组、I-postC组和预处理(IPC)组(n均=8),左后肢作为自身对照。无创动脉夹夹闭右侧股动脉4h,松夹再灌注2h建立大鼠后肢I/R模型。于再灌注结束时分别检测大鼠胫前肌血氧饱和度(StO2)、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骨骼肌湿、干重比值(W/D)和骨骼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再灌注I-postC减轻I/R对心功能的抑制,I-postC组+dp/dtmax和-dp/dtmax较I/R组分别增高18.5%和21.3%(P<0.05),I-postC组W/D较I/R组降低4.9%(P<0.05);I-postC组MDA较I/R组降低40.9%(P<0.05)。(2)再灌注I-postC组实验侧细静脉血流速度较I/R组增加8.3%(P<0.05),细动、静脉收缩减轻(细动、静脉内径较I/R组分别增加14.8%和29.1%,P<0.05),与IPC的保护效果接近(P>0.05)。结论:I-postC显著减轻骨骼肌I/R损伤,其保护机制与改善微循环有关。
郭晓笋刘秀华张振英刘凤英胡维诚
关键词: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后处理改善微循环FOGARTY导管取栓四肢大血管损伤内源性保护机制
心肌自噬的生理与病理生理作用被引量:10
2013年
自噬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降解长寿命蛋白质和细胞器的分解代谢过程。一定程度的自噬是一种内源性细胞保护机制,并参与适应性免疫反应;自噬不足或过度造成细胞稳态失调,加剧或导致细胞死亡。疾病和应激刺激可以造成心肌自噬活性明显增高,参与多种心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调控心肌自噬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和心力衰竭治疗的潜在靶点之一。本文综述心肌自噬的生理与病理生理意义及其分子机制,为心肌损伤和相关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徐菲菲刘秀华
关键词:自噬心肌缺血再灌注线粒体内质网
低氧后处理诱导钙网蛋白表达上调的心肌保护机制被引量:8
2009年
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是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SR)中主要的Ca2+结合分子伴侣,参与调节细胞Ca2+稳态和协助蛋白质折叠,在内源性保护现象——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C)过程中表达上调,但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工作在原代培养Sprague-Dawley(SD)乳鼠心肌细胞低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模型上,采用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AS-ODNs)抑制CRT表达,观察低氧后处理(hypoxic postconditioning,H-postC)过程中CRT下游分子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活性以及CaN、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凋亡相关分子Bcl-2、Bax、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等蛋白表达变化,及其与细胞保护的关系。心肌细胞随机分为6组(n=4):对照组、低氧/复氧(H/R)组、低氧后处理(H-postC)组、AS-ODNs抑制CRT表达(AS)组、AS+H/R组和AS+H-postC组,采用台盼蓝排斥实验、培养基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测定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损伤;经Fluo-3/AM染色,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浆游离Ca2+浓度;采用对硝基磷酸酚(p-nitrophenyl phosphate,PNPP)底物发色法测定CaN活性;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显示:(1)H-postC可减轻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与H/R组比较,细胞存活率升高17.1%,凋亡率和LDH漏出分别降低6.67%和27.9%(P均<0.05);(2)H-postC轻度上调CRT,AS-ODNs抑制CRT表达后,部分消除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与H-postC组相比,AS+H-postC组细胞存活率降低8.98%、凋亡率和LDH漏出分别升高1.74%和13.6%(P均<0.05),而胞浆游离Ca2+浓度、CaN活性、CaN及NFκB表达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提示CRT参与后处理保护,但不是通过胞浆Ca2+-CaN途径发挥作用;(3)H-postC抑制促凋亡蛋白Bax、CHOP表达(与H/R组相比,分别下调54%和51%,P<0.05),诱导抗凋亡蛋白Bcl-2上调(与H/R组相比,上
徐菲菲刘秀华张振英蔡莉蓉
关键词:钙网蛋白钙调神经磷酸酶缺血后处理低氧
钙网蛋白在心肌肥大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9年
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是内质网中主要的Ca2+结合分子伴侣,具有调控细胞Ca2+稳态、蛋白质合成与修饰等作用,参与调节细胞凋亡、应激、心血管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CRT属于心脏胚胎基因家族,通过调节心肌细胞肌原纤维形成、促进糖原分解、诱导肥大相关基因转录、调节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及心肌细胞凋亡等,在心脏发育及心肌肥大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本文对CRT在心肌肥大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途径予以综述。
徐菲菲刘秀华
关键词:钙网蛋白心肌肥大
钙网蛋白参与缺氧预处理对氧化应激损伤大鼠成心肌H9c2细胞的保护作用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观察缺氧预处理(HPC)对氧化应激诱导大鼠成心肌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钙网蛋白(CRT)是否参与其保护效应及p38MAPK是否参与其信号转导过程。方法:H9c2细胞随机分为8组:氧化应激(H2O2)组、短暂缺氧(HPC)组、HPC+H2O2组、SB203580+HPC+H2O2组、反义干扰(AS)组、AS+H2O2组、AS+HPC+H2O2组和对照组。以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损伤情况;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分别检测CRT表达和p38MAPK磷酸化水平。结果:(1)HPC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与H2O2组比较,HPC+H2O2组细胞凋亡率和LDH漏出分别降低13.4%和44.0%,存活率增高12.7%(均P<0.05);HPC前以特异性p38MAPK抑制剂SB203580预孵育消除HPC的保护作用,与HPC+H2O2组相比,细胞凋亡率和LDH漏出分别增高5.4%和45.0%,存活率降低5.0%(均P<0.05);(2)氧化应激明显上调CRT表达(较对照组高3.6倍)(P<0.05);单纯短暂缺氧可诱导CRT表达(较对照组高1.4倍,P<0.05),但上调程度较H2O2组低48%(P<0.05);HPC可降低CRT过表达程度(降低26%)(P<0.05);(3)反义寡核苷酸干扰CRT表达后HPC对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降低,相关分析显示HPC诱导的CRT适度表达与细胞存活率正相关(r=0.8573,P<0.05);(4)HPC前应用p38MAPK抑制剂,抑制CRT表达上调(分别较HPC+H2O2组和HPC组低38%和23%)(均P<0.05)。结论:HPC可通过p38MAPK信号途径诱导CRT表达上调,减轻大鼠成心肌H9c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徐菲菲刘秀华祝筱梅
关键词:钙网蛋白氧化性应激缺氧预处理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