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034)

作品数:16 被引量:75H指数:8
相关作者:吴秀杰刘武邢松张银运方园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安徽博物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生物学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化石
  • 5篇人类化石
  • 4篇头骨
  • 2篇代人
  • 2篇直立人
  • 2篇人类头骨
  • 2篇纬度
  • 2篇现代人
  • 2篇现代人起源
  • 2篇基因交流
  • 2篇基因流
  • 1篇断面
  • 1篇断面面积
  • 1篇多样性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时代
  • 1篇牙槽
  • 1篇牙槽骨
  • 1篇牙齿化石
  • 1篇智人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安徽博物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安徽省文物考...
  • 1篇重庆中国三峡...
  • 1篇云南省文物考...

作者

  • 11篇吴秀杰
  • 10篇刘武
  • 5篇邢松
  • 4篇张银运
  • 2篇方园
  • 1篇同号文
  • 1篇魏偏偏
  • 1篇宫希成
  • 1篇蔡演军
  • 1篇黄万波
  • 1篇金昌柱
  • 1篇潘文石
  • 1篇王元
  • 1篇魏东
  • 1篇秦大公
  • 1篇潘雷
  • 1篇吴沄
  • 1篇高星
  • 1篇张颖琦
  • 1篇张亚盟

传媒

  • 11篇人类学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 1篇Scienc...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古代人群头骨的若干赤道人种特征检测被引量:2
2016年
为探讨中国大陆古代人群与赤道人种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情况,本项研究对赤道人种的若干特征在中国古代人群头骨中的出现情况作检测。检测的材料包括3800-1200年前生活在新疆、青海、宁夏和河南安阳的12组人群的头骨以及现代华北和云南的人类头骨。结果表明:1)赤道人种若干特征能够在我国古代多个地区的人群中和现代华北和云南人群中检测到,表明中国大陆至少在3000-2000年前已存在赤道人种基因流入蒙古人种的人群之中的现象;2)赤道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在中国古代人群中很可能在地理上大致是由东向西递降,与当时这些人群中的欧亚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的地理上分布趋势呈相反方向,提示了在中国大陆至少在距今3000-2000年期间已经存在两个相反流向的外来“基因流”。
张银运吴秀杰刘武
关键词:基因流
现代人颅骨头面部表面积的纬度分布特点及其与温度的关系被引量:12
2014年
人类头面部形态特征具有区域性及人群间差异,在人类学的研究中被用作亲缘关系的证据.一般认为人类头面部的形态具有区域性分布特点,头面部的大小和形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均有关,尤其受居住地的气温的影响,但学术界对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类头面部体质特征的影响程度还不是很清楚,因缺少对性状来源的深入探讨,常把趋同特征用作亲缘关系的证据,得出的结论往往被质疑.本文以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18个考古遗址出土的295例现代人头骨为研究材料,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获取脑颅的头盖部和面颅的颧骨部分的表面积,对不同纬度人群头面部大小的变化规律及与年均温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人类头面部的形态特征具有适应性,现代人群头面部表面积在全球范围内有纬度性变化,也与当地温度有密切联系:头盖部的面积与纬度呈明显正相关,与温度呈明显负相关;颧骨面积和头颧指数(颧骨面积/头盖部面积)与温度呈明显负相关,与纬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纬度的升高,头盖部面积明显增大;随着年均温度的升高,头盖部和颧骨的面积及头颧指数有显著减小的趋势.本文研究有助于区分同源特征与同功特征的问题,对人类体质适应性的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潘雷魏东吴秀杰
关键词:纬度温度
广西隆林古人类颞骨内耳迷路的3D复原及形态特征被引量:9
2014年
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是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的关键时期,现有证据显示这一时期人类体质特征及行为复杂多样,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人类.由于多数人类化石缺乏可靠年代数据,加之相关研究薄弱,人类学界对中国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人类体质特征及演化变异所知甚少.最近对广西隆林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隆林人呈现更新世古人类和现代人镶嵌型体质特征,或许是当时残存的古老型人类或者未知的新种.这一观点已经引起古人类学界的关注.为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本文采用高分辨率CT技术对隆林人颞骨进行了扫描及骨性内耳迷路3D虚拟复原,通过与50例新石器时代现代人、10例晚更新世早期现代人及22例尼安德人内耳迷路25项特征数据的修正T值检验、双变量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隆林人内耳迷路的形态与现代人关系最近,其次为早期现代人,而与尼安德特人相差较大.本研究提供了中国古人类内耳迷路的形态数据,揭示了全新世初期人类内耳迷路的形态特点.研究结果虽然支持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初期东亚人群演化历史复杂多样的观点,但还需要更多的发现和研究来阐明这一时期人类的演化规律.
吉学平吴秀杰吴沄刘武
关键词:人类化石
Latitudinal and climatic distributions of 3D craniofacial features among Holocene populations被引量:1
2014年
The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patterning in craniofacial morphology among recent hominids has been regarded as relatively reliable evidence of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and natural selection,which is largely attributed to thermoregulation.However,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craniofacial features is unclear.Our study employed 3D laser scanning techniques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eographical(latitude),climatic(annual temperature)factors,and 3D craniofacial measurements in 18 recent populations through bivariate correlation analysis.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among braincase surface area,zygomatic bone surface area,cranial-facial index(facial surface area relative to braincase surface area)and local temperature,and a clear latitudinal gradient was also found in variation of braincase surface area.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zygomatic bone surface area,cranial-facial index and latitude.Our analysis supports the idea that the braincase functions as a radiator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direct sunlight.We also suggest that absolute/relative craniofacial surface area varies consistently with predictions derived from Bergmann’s Rule.The mosaic craniofacial traits of American Indians may reflect retention of cold-derived,ancestral features,as well as a response to a slightly warmer climate.Because different craniofacial regions preserve environmental/genetic signatures differentially,caution is suggested when craniofacial anatomy is used for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al-morphological analysis.
PAN LeiWEI DongWU XiuJie1?
关键词:气候分布中纬度
华北和云南现代人类头骨的欧亚人种特征被引量:3
2014年
以往的研究表明,在3000-2000年前,"西方基因"已经在我国多个地区存在,这些"西方基因"是经由新疆流向内地的。为探讨这些"西方基因"在中国现代人群中的存在情况,本文对现代华北和云南人类头骨上的欧亚人种特征表现状况作了检查和比较。结果表明:1)欧亚人种特征在现代华北头骨标本和云南头骨标本中都能够检测到。这提示了"西方基因"不仅曾经流向华北,也流向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2)华北头骨所代表的这一人群,在欧亚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AFOERC)上并不比大约3000年前的殷墟人群高。这很可能是由于该华北人群与带有"西方基因"的外界人群往来有限,因而并无更多的"西方基因"流入的缘故;3)云南头骨标本比华北头骨标本在AFOERC上低得多;这可能是该云南人群与当地其他人群发生过频繁的基因交流而弱化了其原有的AFOERC的缘故。
张银运吴秀杰刘武
关键词:基因流
现代人在中国的出现与演化: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关于现代人起源的研究与争论围绕"非洲起源"和"多地区进化"两个对立学说不断深入,其研究关注点逐渐聚焦到与现代人起源与演化规律密切相关的4方面细节和过程:(1)早期现代人的出现;(2)完全现代类型人类的出现与扩散;(3)现代人出现与演化过程中的健康与生存适应活动;(4)欧亚地区古人类之间的基因交流。近10年,中国古人类学界在以上4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发掘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发现和认识,本文对这些研究进展做了简要回顾。
刘武吴秀杰
关键词:现代人起源人类化石基因交流
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中国古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多样性被引量:8
2016年
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中国境内生存有古老型智人、早期现代人以及一些分类尚待确定的古人类.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古人类经过当地连续演化,同时接受其他地区古人类基因流的影响,最终演化为现代中国人群.本文基于对部分中国中更新世晚期及晚更新世人类化石的研究及数据分析,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1)10万年前或更早,具有现代人标志性特征的早期现代人在华南部分地区已经出现;(2)在华北地区,以许家窑人为代表的晚更新世早期人类仍保留较原始的化石形态,其演化尚未进入早期现代人阶段;(3)近20万年以来的中国古人类化石形态特征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原始与现代类型并存,这种情况既出现在不同地区古人类之间,也呈现于同一地区古人类内部;(4)部分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呈现有可能属于尼安德特人的特征;(5)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不同地区古人类之间在化石形态上的差异与生存时代不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部分古人类化石呈现的原始及特殊特征提示在一些地区存在相对隔离人群,其演化地位有待深入研究.基于这些发现,认为早期现代人可能首先在中国华南地区出现,然后向北扩散.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与尼安德特人之间是否存在基因交流还需要更多的化石证据来证实.
刘武邢松吴秀杰
关键词:人类化石现代人起源多样性
早期现代人在中国的出现与演化被引量:8
2013年
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现代人起源研究与争论在近10年来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或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细节过程的关注。这些新的关注点涉及早期现代人的出现与扩散、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特征变异及演化,以及早期现代人出现与演化过程中的健康与生存适应活动三个方面。围绕这些问题,中国古人类学界开展了相关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本文对近10年来早期现代人在中国出现与演化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刘武
关键词:人类化石
中国西北地区古代人群头骨的欧洲人种特征被引量:7
2013年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是东亚与欧洲交汇的地区。一般认为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古代人群与欧洲人群发生过融合或基因交流。但学术界对欧洲人群进入中国,与中国古代人群发生混合与基因交流的时间、可能的扩散路线,以及对中国现代人群形成的影响等具体细节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对3800-1200年前生活在新疆、青海、宁夏,以及河南安阳殷墟11个古代人群头骨呈现的欧洲人种特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至少在2000-3000年前,"西方基因"已经在我国多个地区人群中存在;2)这些"西方基因"是经由新疆向东流向内地的;3)考古学和形态学上的证据显示欧洲人种的人群大规模地向东扩展在汉代之前的地理界限大致是在新疆的东部和甘肃的西部之间。本文所示的欧洲人种特征的出现情况,并不受这种地理和时代的制约。
张银运吴秀杰刘武
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牙齿化石被引量:3
2013年
本文对一颗新发现的安徽和县直立人上第三前臼齿的尺寸、形态特征、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进行了观测,并与世界范围内相关古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P3齿冠尺寸较大,同一地点还发现了另外一颗尺寸较大的P3,两颗牙齿基本是目前发现的中国直立人和早期智人标本中齿冠尺寸最大的,显示其较为原始的一面。在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上,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标本表现出与世界各地其他直立人的一致性,但齿冠颊侧面显著发育的近中纵向沟将这颗牙齿归入到了亚洲直立人的变异范围内,与非洲和Dmanisi直立人区别。中国直立人P3在齿冠尺寸、横脊发育与否、颊侧面近远中纵向沟发育程度、齿根数目、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这些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具有明显演化变化趋势的特征上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和县这颗牙齿处于中国直立人总体变异范围内较原始的一侧。与周口店直立人相比,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标本和同一地点发现的另一颗P3部分形态特征较原始,这与和县人头骨形态特征相对周口店直立人进步的趋势相反。新发现的这颗牙齿及其他和县直立人化石对探讨东亚地区直立人的起源和地区性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范小筱郑龙亭邢松吴秀杰黄万波刘武
关键词:直立人尺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