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498)

作品数:31 被引量:341H指数:13
相关作者:杨万勤吴福忠彭艳王滨谭波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7篇凋落
  • 11篇凋落叶
  • 10篇凋落物
  • 10篇土壤
  • 8篇亚高山
  • 6篇凋落物分解
  • 6篇川西亚高山
  • 5篇分解过程
  • 4篇森林溪流
  • 4篇土壤动物
  • 4篇林窗
  • 4篇木质素降解
  • 4篇季节性冻融
  • 4篇降解
  • 4篇斑块
  • 3篇亚高山森林
  • 3篇人工林
  • 3篇岷江上游
  • 3篇溪流
  • 3篇高山草甸

机构

  • 31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四川师范大学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理县林业局
  • 2篇绵阳师范学院

作者

  • 26篇杨万勤
  • 23篇吴福忠
  • 10篇彭艳
  • 9篇王滨
  • 8篇谭波
  • 7篇倪祥银
  • 6篇徐振锋
  • 6篇张川
  • 6篇李俊
  • 5篇黄春萍
  • 5篇李晗
  • 5篇夏建国
  • 5篇何洁
  • 5篇欧定华
  • 4篇熊莉
  • 3篇殷睿
  • 3篇欧晓芳
  • 2篇吴庆贵
  • 2篇王海鹏
  • 2篇何伟

传媒

  • 6篇植物生态学报
  • 6篇生态学报
  • 5篇应用与环境生...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年份

  • 3篇2017
  • 11篇2016
  • 9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IS和RBF的城郊区生态安全评价及变化趋势预测——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被引量:12
2017年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研究区,基于PSR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GIS空间分析方法中嵌入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对2000-2014年研究区生态安全空间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集成RBF神经网络和克里格插值法,提出一种生态安全空间变化预测方法,对2015-2028年研究区生态安全空间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0-2014年,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呈现恶化态势,整个区域主要处于风险、敏感、良好3种生态安全状态,大部分区域生态安全水平较低;2015-2028年,敏感安全水平以下区域占比多年均值上升至62.45%,区域生态安全严峻形势不会得到根本转变,良好生态安全高等级区和风险生态安全低等级区将大幅缩减,绝大部分地区将处于敏感生态安全状态,未能摆脱生态安全威胁困境。RBF神经网络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和误差均方根多年均值小于0.05,较好地实现了研究区生态安全变化预测。
欧定华夏建国欧晓芳
关键词: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城郊区
季节性冻融期间土壤动物对高山草甸两种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高山草甸冻融季节强烈的冻结作用和频繁的冻融循环可促进凋落叶木质素降解,进而影响凋落叶分解及其相关的物质循环过程,但严酷环境下仍然活跃的土壤动物是否具有明显的作用尚无定论.因此,以高山草甸代表性植物黄花亚菊(Ajania nubigena)和黑褐苔草(Carex atrofusca)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凋落叶袋排除土壤动物的方法,探讨冬季不同冻融时期(冻结前期、冻结期和融化期)土壤动物对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的贡献.结果显示,整个季节性冻融期间,土壤动物对凋落叶中木质素的降解具有明显的贡献.土壤动物作用的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率(Cfau)为19.41%(黄花亚菊凋落叶)和2.02%(黑褐苔草凋落叶),总贡献率(Pfau)为32.47%(黄花亚菊凋落叶)和2.33%(黑褐苔草凋落叶).然而不同时期土壤动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对于其他时期,冻结初期土壤动物作用于黑褐苔草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率最大(13.59%),而融化期最小(-0.27%).与黑褐苔草不同,融化期土壤动物作用于黄花亚菊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率最大(17.59%),而在冻结期最小(-5.12%).土壤动物作用于凋落叶木质素的降解率和贡献率均与负积温显著正相关(P<0.05),与凋落叶初始质量无显著相关性.可见,高寒草甸土壤动物在严酷的冬季环境下仍然对凋落叶木质素降解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凋落叶质量,温度及其相关冻融环境的改变对土壤动物作用于木质素降解过程的影响更大.
彭艳杨万勤薛樵李俊王滨谭波吴福忠
关键词:木质素降解凋落物分解季节性冻融土壤动物
城市近郊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潜力与模拟——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被引量:29
2016年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研究区,利用TM/OLI影像、ASTER GDEM和景观变化驱动因子数据,在Arc GIS和IDRISI Selva软件支持下,建立Ann-Markov-CA复合模型,分析了1992-2014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和变化潜力,对2021年、2028年景观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近22年,交通运输、果园、城乡人居及工矿景观增加显著,分别增加329%、184%、125%,农田、森林、水体景观减少明显,分别减少67.85%、59.94%、41.00%;主要景观均发生频繁转入转出,其中农田向果园、森林向果园、农田向城乡人居及工矿的转化最明显。参与景观变化潜力预测驱动因子越多其预测准确率不一定越高,需根据预测准确率选择恰当驱动因子组合进行变化潜力模拟。未来14年,大部分景观保持原有变化趋势,但变化剧烈程度逐渐减弱。过去14年(2000-2014年)和未来14年(2014-2028年),农田、森林景观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成为其他景观增加的稳定补给源。因此,遏制农田、森林景观无节制缩减,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实现地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欧定华夏建国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子被引量:61
2014年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中国森林凋落叶分解速率数据库,分析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精确地预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收集已报道的中国森林凋落叶分解常数(k)及其相关变量,分析探讨地理因素(纬度、经度和海拔)、气候因素(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凋落叶质量(氮、磷、钾、木质素、木质素:氮和碳氮比)和叶特性(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对中国森林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国家尺度上,k随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氮、磷和钾的增加而增加,随纬度、经度、海拔、碳氮比、木质素和木质素:氮的增大而减小,叶特性对k的影响不显著。气候与地理因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纬度)能解释k值变异的34.1%,凋落叶质量(氮、钾、木质素和木质素:氮)能解释k值变异的21.7%,它们能共同解释k值变异的74.4%。了解森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在国家尺度上的格局和主控因素可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相关模型提供基础参数。
唐仕姗杨万勤殷睿熊莉王海鹏王滨张艳彭艳君陈青松徐振锋
关键词:分解速率叶凋落物
雪被斑块对川西亚高山森林6种凋落叶冬季腐殖化的影响被引量:14
2014年
亚高山森林凋落叶腐殖化是联系植物与土壤碳库和养分库的重要通道,在冬季可能受到雪被斑块的影响。该文采用凋落物网袋法,于2012年11月–2013年4月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森林不同厚度雪被斑块(厚雪被、中雪被、薄雪被和无雪被)下优势树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和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凋落叶在不同雪被关键期(雪被形成期、雪被覆盖期和雪被融化期)的腐殖化特征。结果表明:亚高山森林冬季不同厚度雪被斑块下6种凋落叶均保持一定程度的腐殖化,其中红桦凋落叶腐殖化度最大,达4.45%–5.67%;岷江冷杉、高山杜鹃、康定柳、四川红杉和方枝柏凋落叶腐殖化度分别为1.91%–2.15%、1.14%–2.03%、1.06%–1.97%、0.01%–1.25%和0.39%–1.21%。凋落叶腐殖质在雪被形成期、融化期和整个冬季累积,且累积量随雪被厚度减小而增加,但在雪被覆盖期降解,且降解量随雪被厚度减小而增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亚高山森林凋落叶前期腐殖化主要受凋落叶质量影响,且与氮和酸不溶性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碳、磷、水溶性和有机溶性组分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冬季变暖情景下雪被厚度的减小可能促进亚高山森林凋落叶腐殖化,但凋落叶腐殖化在不同雪被关键期受雪被斑块和凋落叶质量的调控。
倪祥银杨万勤李晗徐李亚何洁吴福忠
关键词:凋落叶腐殖化
雪被斑块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冬季分解过程中钾和钠动态的影响被引量:21
2014年
亚高山森林冬季不同厚度雪被斑块下显著的冻融格局差异可能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钾(K)和钠(Na)的动态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已有研究还不足以清晰地认识这一过程。以川西亚高山森林6种代表性树种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网袋法,探讨冬季不同厚度雪被斑块下雪被形成期、覆盖期和融化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K和Na元素释放或富集的特征。整个雪被覆盖时期,6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a均表现为富集特征,且以覆盖期最为明显;而K表现为释放特征,以雪被融化期释放率最大。相对于其他雪被斑块,厚型和中型雪被斑块下凋落物K释放率相对较高;除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和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外,其他物种凋落物在厚型和中型雪被斑块下Na富集率较高。同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物种和雪被显著影响冬季不同关键时期凋落物K和Na元素动态。除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凋落物外,温度因子与凋落物K和Na动态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气候变暖情景下冬季雪被覆盖的减小将抑制亚高山森林冬季凋落物分解过程中K和Na元素的释放,但是释放程度受凋落物质量和雪被覆盖时期的显著影响。
何洁杨万勤倪祥银李晗徐李亚吴福忠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亚高山森林
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人工林地上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被引量:27
2015年
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分析仪对川西亚高山典型的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土壤呼吸(凋落物去除和对照)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凋落物去除处理和对照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动态变化,并呈现一致的动态特征,变动范围分别为0.35—4.39μmol m-2s-1和0.40—5.15μmol m-2s-1。整个观测期间,凋落物去除对土壤温度、水分以及土壤呼吸速率产生的差异均不显著。与对照相比,凋落物去除分别使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水分平均下降了14.21%和4.95%。两种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指数相关,与土壤水分呈显著线性相关。凋落物去除和对照的土壤温度敏感性(Q10)分别为3.84和4.09。凋落物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年均贡献率为14.93%,且存在明显季节动态。可见,地表凋落物是亚高山森林土壤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
熊莉徐振锋杨万勤殷睿唐仕姗王滨徐李亚常晨晖
关键词:亚高山凋落物土壤呼吸Q10值
高山森林林窗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氮和磷的影响被引量:14
2014年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川西高山森林典型乔木(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灌木(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和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研究林窗中心-林下不同生境(林窗中心、林冠林缘、扩展林缘和林下)在第1年分解的不同关键时期(雪被形成期、雪被覆盖期、雪被融化期和生长季节)凋落物水溶性氮和磷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年的分解,6树种凋落物水溶性氮含量表现为在冬季降低,但是在生长季节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而水溶性磷含量总体上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对于林窗中心,雪被形成期凋落物水溶性氮含量在扩展林缘和林下显著增加,但雪被覆盖期水溶性氮和磷含量均在林窗中心达到最大值。尽管凋落物水溶性氮含量在雪被融化期达到整个时期同一林窗生境下的最低值,但凋落物水溶性磷含量从林窗中心到林下逐渐降低。生长季节6树种凋落物水溶性氮含量显著增加,甚至高于初始含量,但水溶性磷含量持续降低,且水溶性氮和磷在林窗中心和林冠林缘含量较大。相关分析表明,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第1年水溶性氮含量与正积温和冻融循环次数均呈显著负相关,而水溶性磷含量与日均温、正积温和负积温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冻融循环次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同时物种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氮和磷含量。这些结果表明,气候变暖情景下高山森林冬季林内雪被厚度降低,将显著影响雪被形成期和覆盖期凋落物水溶性氮和磷分解,进而影响生长季节凋落物分解。
徐李亚杨万勤李晗倪祥银何洁吴福忠
关键词:林窗水溶性磷
亚高山森林林窗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半纤维素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亚高山森林林窗可能通过改变冬季雪被格局和生长季水热环境影响林窗内凋落物中半纤维素的分解动态,但目前对此还缺乏研究。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亚高山森林5种典型物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研究雪被形成期、雪被覆盖期、雪被融化期和生长季节从林窗中心、林冠林窗、扩展林窗到郁闭林下物种凋落物的半纤维素变化特征。经历一年分解后,5种凋落物的半纤维素均呈现净累积现象。针、阔叶凋落物半纤维素分别在雪被覆盖期和融化期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损失率。在雪被覆盖期和融化期,凋落物半纤维素在林窗中心和林冠林窗具有相对较高的损失率;而在生长季节,林窗中心呈现相对较低的凋落物半纤维素累积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半纤维素损失率与环境因子和凋落物质量因子均显著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亚高山森林林窗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半纤维素损失率具有显著影响,分别促进了半纤维素在冬季的损失以及抑制了半纤维素在生长季节的累积,意味着亚高山森林林窗的形成有利于凋落物半纤维素的降解。
李晗吴福忠杨万勤徐李亚倪祥银何洁胡义
关键词:林窗凋落物半纤维素亚高山森林
川西亚高山3种优势林木不同径级根系分解及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特征被引量:12
2015年
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川西亚高山3种优势林木(岷江冷杉、粗枝云杉和红桦)不同径级(≤2 mm,2-5 mm,≥5mm)的根系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质量损失及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特征.结果显示,红桦根系的质量损失率往往高于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根系质量损失率随径级增加而下降;非生长季的质量损失率占全年质量损失率的52%-65%;方差分析表明,木质素降解在树种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径级影响不显著(P>0.05),但二者交互作用有显著影响(P<0.05);3个树种木质素总体表现为非生长季降解生长季累积,且红桦降解或累积程度均显著高于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树种、径级及其交互作用对纤维素降解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除了红桦根系以外,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纤维素降解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综上所述,川西亚高山森林根系分解及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在物种之间有所不同,而根系径级效应与物种及季节有一定关联.
唐仕姗杨万勤何伟王海鹏熊莉聂富育徐振锋
关键词:川西亚高山径级质量损失率木质素降解纤维素降解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