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110)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李斌肖经纬陈宵李忠生张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联合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酰胺
  • 5篇丙烯
  • 5篇丙烯酰胺
  • 3篇突触
  • 2篇递质
  • 2篇凋亡
  • 2篇神经递质
  • 2篇神经损伤
  • 2篇突触素
  • 2篇喹乙醇
  • 2篇细胞
  • 2篇急性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激酶
  • 1篇凋亡通路
  • 1篇亚急性
  • 1篇营养因子
  • 1篇诱导细胞
  • 1篇源性
  • 1篇源性神经营养...

机构

  • 1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作者

  • 11篇李斌
  • 9篇肖经纬
  • 6篇李忠生
  • 5篇陈宵
  • 5篇于常艳
  • 4篇张斌
  • 3篇曹鹏
  • 2篇张宏顺
  • 2篇王秀会
  • 2篇张意
  • 1篇郑玉新
  • 1篇王学生
  • 1篇孟会林
  • 1篇张志荣
  • 1篇牛凯龙
  • 1篇郭翔
  • 1篇赵文锦
  • 1篇牛勇
  • 1篇孟涛
  • 1篇张蔓

传媒

  • 3篇毒理学杂志
  • 2篇卫生研究
  • 2篇中国煤炭工业...
  • 2篇中国毒理学会...
  • 1篇中国工业医学...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丙烯酰胺对突触素Ⅰ上游磷酸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
2017年
目的探讨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染毒对突触素Ⅰ(SynapsinⅠ)上游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环磷酸腺苷(PKA)和Ⅱ型钙离子/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型Ca^(2+)/CaM激酶)表达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不同剂量(0、25、50、75、100、125、150、200μg/ml),不同时间(24、48h)ACR染毒对成熟的NB-1细胞的毒作用;western-blot法检测突触素Ⅰ(SynapsinⅠ)的蛋白表达、SynapsinⅠ上游MAPK、PKA和Ⅱ型Ca^(2+)/CAM蛋白激酶的表达。结果 ACR对诱导成熟的NB-1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细胞相对存活率随染毒剂量增加而逐渐降低,50μg/ml和100μg/ml ACR组SynapsinⅠ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00μg/ml ACR组MAP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对照组、25和50μg/ml ACR染毒组与100μg/ml ACR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μg/ml ACR组PK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对照组、50和100μg/ml ACR染毒组与25μg/ml AC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50和100μg/ml组Ⅱ型Ca^(2+)/CaM激酶蛋白表达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100μg/ml分别与25μg/ml与50μg/ml剂量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R对诱导成熟的NB-1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ACR染毒可致SynapsinⅠ蛋白表达降低,且同时影响SynapsinⅠ上游的磷酸蛋白激酶MAPK、PKA和Ⅱ型Ca^(2+)/CaM的蛋白表达,可能是造成突触损伤的机制之一。
王秀会张斌李忠生肖经纬李斌
关键词:丙烯酰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环磷酸腺苷
NSE、S-100β和COX-2在1-溴丙烷大鼠亚急性神经损伤中的变化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简称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protein,简称S-100β)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简称COX-2)在1-溴丙烷大鼠亚急性神经损伤中的变化。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0ppm(对照组)和1000ppm1-BP染毒组,每组18只,采用口鼻吸入染毒方法,每天染毒6h连续染毒21d。染毒期间隔天称量并记录动物体重,于染毒后第七、十四和二十一天分批次各处死6只动物,采集脑组织和血液(分离血清),每组2只动物分离大脑、垂体、脊髓、坐骨神经和胫腓神经用于病理检测。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脑组织和血清中NSE,S-100β,COX-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00ppm染毒21d的染毒组动物体重增长明显减慢(P<0.05),病理检查可见小脑局部浦肯野细胞萎缩、腰髓灰质空泡变性、胫腓神经部分神经纤维肿胀增粗;在染毒的第一周和第三周,大鼠脑组织中NSE、S-100β和COX-2等神经损伤特异性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血清中NSE在第三周有升高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S-100β在第三周显著增高(P<0.05);而COX-2在前2周显著增高(P<0.05),第三周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脑组织和血清中S-100β的变化显著相关。结论综合实验动物脑组织和血清中神经特异性损伤指标(NSE、S-100β和COX-2)的变化以及病理检查结果,1-BP大鼠染毒模型可以在现有的试验条件和染毒条件下,引起实验动物的亚急性神经损伤。
张意杨义光李忠生肖经纬李斌
关键词:1-溴丙烷NSES-100ΒCOX-2
细胞色素P450酶系对喹乙醇诱导的肾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6年
目的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系统,研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对喹乙醇(OLA)毒性的影响,筛选和确定影响喹乙醇毒性的主要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探索CYP450酶系选择性介导OLA-ROS-细胞凋亡途径。方法(1)以体外培养的人类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作为检测OLA致肾小管毒性的细胞模型,以脏微粒体混合酶系(S9)加入到HK-2细胞培养中模拟体内代谢环境,将CYP450同工酶(CYP2D6、NADPH:P450还原酶、CYP2A、CYP3A、CYP2C、CYP2E1和CYP1A1/CYP1A2)的化学抑制剂分别加入培养体系中,造成不同P450同工酶活性抑制状况,通过细胞增殖抑制率(MTT)试验来检测OLA单独染毒或OLA与抑制剂联合染毒情况下的细胞毒性。(2)通过流式细胞仪DCF法检测各CYP450同工酶抑制剂对OLA所致HK-2细胞ROS产生情况的影响,筛选HK-2细胞内影响OLA作用的主要CYP450同工酶,推测其代谢路径。结果 (1)MTT检测发现,OLA+S9+α-萘黄酮组与OLA+S9组之间以及OLA+4-甲基吡唑+S9组与OLA+S9组之间细胞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过抑制CYP4501A酶以及CPY2E1活性可以使OLA的细胞毒性减轻。(2)OLA能够呈剂量依赖性的诱发细胞内ROS含量升高,且加入CYP1A抑制剂以及CPY2E1抑制剂后,可显著减少HK-2细胞ROS的产生量。结论 OLA通过CYP1A和CYP2E1的代谢诱导HK-2细胞生成ROS,进而可能诱发HK-2细胞的凋亡产生细胞毒性和肾毒性。
陈宵张斌曹鹏张意李忠生于常艳肖经纬李斌
关键词:喹乙醇细胞色素P450
丙烯酰胺神经突触损伤及干预的体内研究
目的 研究其在丙烯酰胺(ACR)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以期为ACR职业危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线索和依据.方法 ①ACR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建立:ACR腹腔注射7.5,15和30mg&#183; kg-1染毒3周,...
肖经纬于常艳牛凯龙牛勇李斌郑玉新
关键词:丙烯酰胺神经损伤突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丙烯酰胺致NB-1细胞突触损伤与SNARE效应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构建人神经母细胞瘤NB-1细胞神经元突触损伤的细胞模型,探讨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对神经突触损伤的机制。方法将NB-1细胞通过二丁酰环腺苷酸(db-c AMP)诱导为成熟神经元后,MTT检测ACR不同剂量(0、25、50、100、150、200和250μg/ml)和不同染毒时间(24、48和72 h)对NB-1细胞相对存活率的影响;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神经元突触损伤前后突触素I(Synapsin I)磷酸化和非磷酸化蛋白表达变化,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记录神经元突触损伤前后形态、结构变化,免疫共沉淀试验确定神经元突触损伤前后N-甲基马来酰胺敏感因子(NSF)附着蛋白受体(SNARE)的结合/解离的变化。结果根据MTT试验结果确定ACR染毒剂量为0、25、50和100μg/ml,染毒时间为48 h;随着ACR染毒剂量的增加Synapsin I磷酸化和非磷酸化蛋白表达降低;在25μg/ml ACR染毒剂量下可见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而在50μg/ml染毒剂量下可见抑制性递质;随ACR染毒剂量的增加SNARE复合体中突触融合蛋白(syntaxin)和突触小体相关蛋白(SNAP-25)呈解离状态。结论 ACR对NB-1细胞突触损伤后,SNARE复合体中syntaxin和SNAP-25结合状态与Synapsin I、P-Synapsin I蛋白表达降低呈正相关,与P-Synapsin I/Synapsin I差异性表达呈负相关;突触内特异性神经递质的传递和释放可能与P-Synapsin I/Synapsin I差异性表达所调控的SNARE复合体的解离状态导致的突触功能损伤相关。
王秀会孙彦彦张斌曹鹏陈宵王学生肖经纬李斌
关键词:丙烯酰胺神经递质
喹乙醇诱导细胞凋亡通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喹乙醇作为一种抗菌促生长类兽药,能够通过环境转归和生物链富集作用危害人类健康。本文从构效关系和上下游通路角度出发,以细胞凋亡发生阶段为主线,对喹乙醇诱导细胞凋亡分子机制加以综述,综合分析了喹乙醇代谢产生ROS,诱导p53、Bax、Bcl、c-myc、p38MAPK蛋白表达和转录水平变化及对caspase酶系、细胞色素c的影响等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喹乙醇致细胞凋亡的可能途径,以期为喹乙醇健康损伤效应位点和方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于常艳李斌肖经纬
关键词:喹乙醇
丙烯酰胺对雌性Wistar大鼠学习记忆和长时程增强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研究重复sc给予丙烯酰胺(AM)28 d后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单次sc给予AM后对大鼠海马高频刺激后群峰电位(PS)幅度改变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分别sc给予AM 10,20和40 mg·kg-1(给药当天计为第1天),连续给予28 d。每周记录1次体质量。于第22~第27天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AM对大鼠空间定位能力的影响;分别于第29和第30天进行跳台实验,观察5 min内大鼠跳下平台的次数以及首次跳下平台的时间。取AM 40 mg·kg-1组大鼠海马组织,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2A及2B与Ⅱ型钙调蛋白激酶(Ca MKⅡ)的表达与磷酸化水平。另取Wistar雌性大鼠,单次sc给予AM 40 mg·kg-1,进行长时程增强(LTP)实验,观察高频刺激后PS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给予AM后,大鼠体质量增长减缓(P<0.01)。AM 20及40 mg·kg-1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时间显著延长,但是对大鼠穿越平台的次数无显著影响。与实验首日(第29天)相比,经过电击强化学习记忆,正常对照组大鼠为躲避电击,次日(第30天)5 min内跳下平台的次数显著减少(P<0.01),且首次跳下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P<0.01),而AM 10,20和40 mg·kg-1组5 min内的错误次数以及首次跳下平台的时间无显著改变。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 40 mg·kg-1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R2A及NR2B的表达与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且Ca MKⅡ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LTP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次sc给予AM 40 mg·kg-1显著降低Wistar雌性大鼠海马的PS幅度(P<0.01),损伤了大鼠海马部位的突触可塑性。结论 AM可能通过改变谷氨酸的含量,增加NR的表达与活性,导致钙超载,引发神经细胞死亡,从而使LTP的PS幅度下降,影响海马神经突触的可塑性,最终影响中枢的学习记忆功能。
张蔓孟涛赵文锦李斌
关键词:丙烯酰胺跳台实验MORRIS水迷宫长时程增强
丙烯酰胺对大鼠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丙烯酰胺(ACR)染毒致大鼠大脑皮层和小脑谷氨酸(Glutamate,Glu)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含量变化。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6组,即11 d试验组(生理盐水对照组、30 mg/kg ACR染毒组和50 mg/kg ACR染毒组)和21 d试验组(生理盐水对照组、15 mg/kg ACR染毒组和30 mg/kg ACR染毒组);步态评分评价神经行为改变;LC-MS/MS法测定染毒终点大脑皮层和小脑Glu和GABA含量变化。结果 11 d试验组在染毒终点时,50 mg/kg ACR染毒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30 mg/kg ACR染毒组相比,体重显著降低(P<0.05),步态评分显著增高(P<0.05);21d试验组在染毒终点时,30 mg/kg ACR染毒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15 mg/kg ACR染毒组相比,体重显著降低(P<0.05),步态评分显著增高(P<0.05);30 mg/kg 21 d和50 mg/kg 11 d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脑皮层和小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Glu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降低幅度一致。结论 ACR引起大鼠大脑皮层和小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Glu含量的降低,可能是导致其神经毒性的致病机制之一。
张斌肖经纬陈宵李忠生曹鹏朱丹李斌
关键词:丙烯酰胺神经递质谷氨酸Γ-氨基丁酸
活性炭对阿维菌素吸附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价体外不同条件下活性炭对阿维菌素的吸附效果。方法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配制浓度为10、5和2.5 g/L的阿维菌素溶液,分别调至pH1.9和pH6.8,设活性炭干预组和对照组,于孵育10 min、30 min、1 h、2 h和4 h后离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上清液中阿维菌素浓度,计算阿维菌素随时间的残留率和活性炭对阿维菌素的吸附率。结果 (1)在人工胃液与肠液环境中,不同炭药比(活性炭与阿维菌素质量比)时活性炭对阿维菌素均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并且存在时间依赖性;各个检测时间点活性炭对阿维菌素的吸附率(Q)均随炭药比的增加而递增。(2)活性炭-阿维菌素复合物的稳定性较强,在胃肠排空时间内基本不发生解离现象。结论活性炭吸附阿维菌素效果良好,且与炭药比呈正相关。
陈宵郭翔李忠生于常艳肖经纬张宏顺李斌
关键词:活性炭阿维菌素
医用胃肠道吸附剂在急性口服中毒救治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急性中毒是全球普遍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使用胃肠道吸附剂是急性口服中毒救治中直接、方便且快速的急救措施之一。本文从结构特点、作用机理、吸附效果评价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对几种国内外常用胃肠道吸附剂进行了综述。
陈宵李斌张宏顺
关键词:急性中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