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844)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王祖禄韩雅玲梁延春金志清李世倍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辽宁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室性
  • 2篇导管消融
  • 2篇电图
  • 2篇心电
  • 2篇心电图
  • 2篇心电图定位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肌梗死后
  • 2篇射频导管
  • 2篇射频导管消融
  • 2篇室性心动过速
  • 2篇死后
  • 2篇体表
  • 2篇体表心电
  • 2篇体表心电图
  • 2篇体表心电图定...
  • 2篇消融
  • 2篇流出道

机构

  • 5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辽宁医学院

作者

  • 5篇王祖禄
  • 4篇杨桂棠
  • 4篇李世倍
  • 4篇金志清
  • 4篇梁延春
  • 4篇韩雅玲
  • 3篇梁明
  • 2篇魏慧娜
  • 1篇王璇
  • 1篇崔银实
  • 1篇赵维龙

传媒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心脏杂志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V3转换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定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通过体表心电图定位室性早搏起源已有不少报道,但关于R/S转换在V3导联的左右定位报道较少,文中报道V3转换的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arrhythmia,VA)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特征,进而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连续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经电生理检查及心室造影证实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LVOT)或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RVOT)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胸前导联R/S转换在V3的VA患者75例,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8例、特发性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67例,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结果 75例V3转换患者中,22例V2转换晚于窦性心律均起源于RVOT,VA时V2转换晚于窦性心律提示起源于RVOT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分别为100%、32.35%、100%、13.21%。结论 V3转换的流出道VT/PVCs,V2转换晚于窦性心律时提示起源于RVOT的特异性与阳性预告值均高。
李世倍梁延春王祖禄魏慧娜梁明杨桂棠金志清王璇韩雅玲
关键词: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电图定位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207例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特征,进而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207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经电生理检查和(或)心室造影,证实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VOT)或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测量胸前导联R波、S波的振幅,分析胸前导联QRS波群R/S转换与起源部位的关系,R/S转换在V3导联时计算V2导联R/S振幅比值。结果:VAs时胸前导联R/S转换在V2或以前的VAs患者18(男8,女10)例,年龄23~87(44±17)岁,起源于LVOT 17例,特异性99%,敏感性68%。胸前导联R/S转换在V4或以后的共113(男43,女70)例,年龄4~73(42±14)岁,均起源于RVOT,特异性100%,敏感性62%。胸前导联R/S转换在V3的VAs患者76(男25,女51)例,年龄17~82(46±13)岁;起源于RVOT 68例,起源于LVOT 8例,V2导联R/S值比分别为0.32±0.17vs.0.64±0.21(P<0.05)。结论:流出道室早胸前导联R/S转换早于V2和晚于V4分别提示起源于LVOT和RVO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转换在V3时,起源于LVOT的VAs胸前V2导联的R/S比值明显高于起源于RV-OT者。
李世倍梁延春王祖禄魏慧娜杨桂棠金志清韩雅玲
关键词:流出道体表心电图定位
预激综合征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阻断房室旁路术后房室旁路显性传导短暂恢复的处理思路
2013年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WPW)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RFCA)阻断房室旁路(AP)术后,数小时内AP短暂恢复房室显性传导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1 378例接受RFCA治疗成功的持续性WPW患者,剔除间歇性WPW和RFCA失败患者。记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电生理检查结果、病情转归及随访情况。结果:依据RFCA术后结果将1 378例WPW患者分为3组。1 356例直接取得成功(直接成功组),8例患者术后WPW短暂恢复房室显性传导(WPW短暂恢复组),14例RFCA术后WPW复发(WPW复发组)。WPW短暂恢复组与直接成功组的消融靶点局部心室电位提前体表ECG的QRS起始时间无统计学差异[(27±9)ms vs.(28±6)ms],但WPW复发组显著短于直接成功组[(23±9)ms vs.(28±6)ms,P<0.05]。WPW复发组的消融放电开始至WPW消失时间显著长于另外两组[(12±6)s vs.(5±3)s,(6±3)s,P<0.05]。WPW短暂恢复组8例患者的AP分别于右后间隔消融成功2例、右游离壁3例、左后间隔1例及左游离壁2例。WPW首次恢复均发生在术后24 h内,并均于术后24 h内WPW再次消失。WPW短暂恢复组的WPW首次复发和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WPW复发组[(9±5)h vs.(56±38)d,P<0.05]和[(12±6)h vs.≥72 h,P<0.05)。WPW短暂恢复组中的5例患者于术后72 h以后接受了再次电生理检查,证实已消融的AP前向和逆向传导功能均已被成功阻断;另外3例患者选择了临床观察。经随访6个月以上,该8例患者WPW未再复发亦无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结论:WPW患者经RFCA后出现WPW短暂恢复的患者,可继续观察,若WPW再次消失,可临床随访,无需再次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
梁延春李世倍金志清杨桂棠梁明王祖禄韩雅玲
关键词:预激综合征射频导管消融房室旁路
射频导管消融心肌梗死后浦肯野纤维参与的室性心动过速
2012年
目的报道心肌梗死(MI)后浦肯野纤维参与室性心动过速(VT)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导管消融。方法3例男性患者,55—75岁,前壁MI经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血运重建治疗后,仍反复发作VT/室性早搏(PVC),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伴心电轴左偏或右偏。左心室射血分数0.44~0.61。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引导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标测和消融VT/PVc。结果例1和例2程序性心室刺激反复诱发出持续性临床VT,例3术中自发非持续性临床Vrr/频发PVC。3例VT的标测结果均不符合典型MI后瘢痕折返性VT,均在VT/PVC时,在后间隔低电压区边缘标测到最早浦肯野电位(PP)或舒张期电位(DP)提前体表QRS波-20—-70ms处消融VT/PVC成功。结论MI后可以发生浦肯野纤维参与的单形性VT,可以发生在MI后急性缺血时期,也可发生在MI后远期,其电生理特性、标测和射频导管消融与特发性左心室分支性VT相近,射频导管消融可有效根除或控制此类VT。
崔银实王祖禄梁延春李世倍金志清杨桂棠梁明韩雅玲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浦肯野纤维心肌梗死导管消融
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与室性心律失常被引量:4
2008年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现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抢救,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阻塞,重建心肌血运的效果毋庸置疑,但在成功开通心外膜梗死相关血管后,有5%~30%的患者发生了无复流现象(NR)。NR是PCI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和没有发生该现象的患者相比,心肌梗死后发生NR患者在近期更多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
赵维龙王祖禄
关键词: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梗死相关血管心脏性猝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