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843)

作品数:7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汤日波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消融
  • 5篇导管
  • 5篇导管消融
  • 5篇心房
  • 5篇心房颤动
  • 5篇房颤
  • 2篇导管消融术
  • 2篇心血管
  • 2篇心血管病
  • 2篇心血管病学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病学
  • 2篇影像融合
  • 2篇射频
  • 2篇射频消融
  • 2篇消融术
  • 1篇电解剖标测
  • 1篇心房颤动导管...
  • 1篇心房颤动患者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刘兴鹏
  • 6篇董建增
  • 6篇马长生
  • 6篇汤日波
  • 5篇康俊萍
  • 5篇喻荣辉
  • 5篇史力生
  • 5篇龙德勇
  • 3篇田颖
  • 3篇胡福莉
  • 3篇郑斌
  • 3篇刘小慧
  • 2篇方东平
  • 2篇陶海龙
  • 2篇何华
  • 1篇丁少芳
  • 1篇刘红艳
  • 1篇何小魁
  • 1篇刘双
  • 1篇王丽

传媒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Chines...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复发的关系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影响。方法210例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联合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3个月,其中服用普罗帕酮29例、胺碘酮113例、索他洛尔3例,未服用药物65例,因索他洛尔组病例数少仅对前三组进行分析。早期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内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晚期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后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结果三组平均年龄具有显著差异,余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内共88例(41.9%)出现早期复发,普罗帕酮、胺碘酮、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三组早期复发率分别为41.4%,32.7%,55.4%,具有显著差异(P=0.013)。Logistic分析显示胺碘酮与早期复发独立相关(比数比=0.37,95%可信区间0.19~0.72,P=0.003)。随访180±75(91~374)天,66例(31.4%)晚期复发,三组晚期复发率分别为34.5%,28.3%,32.3%,无显著差异(P=0.752)。Logistic分析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978)。服索他洛尔3例均出现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结论术后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胺碘酮可显著降低房颤导管消融的早期复发,但对晚期复发无影响。
汤日波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喻荣辉康俊萍史力生田颖郑斌何华陶海龙刘小慧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抗心律失常药物
电解剖标测和磁共振影像融合技术指导导管消融心房颤动的有效性研究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系统重建图像和预先取得的磁共振影像融合后指导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有效性。方法从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对连续10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基本策略均为在 CARTO 系统指导下进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并实现电学隔离。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第1组为术前配准组,在消融开始前即进行影像配准并融合,并在此融合影像指导下进行导管消融,消融结束后进行再次融合;第2组为术后配准组,在单纯CARTO 技术指导下消融,消融结束后才进行影像配准并融合。最后比较两组的消融结果并评估消融过程中的差异。结果环肺静脉消融结束后,第1组左心房三维磁共振表面重建影像至电解剖标测图像各点平均距离为(1.6±0.7)mm,消融线上平均标记位点(75±27)个,平均 X 线透视时间(31±21)min;第2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为(2.1±1.3)mm、(98±38)个、(55±29)min。以上组间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将实际消融线与预定消融线比较,第2组中有组间差异的偏差区域分别是左侧肺静脉前庭顶部(15例)、底部(11例)、前下缘(23例)、前上缘(24例)和右侧肺静脉前庭后上缘(12例)、底部(10例)、前下缘(15例)。结论影像融合技术指导导管消融可提高准确性,并可减少 X 线透视时间及消融点数。
喻荣辉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康俊萍方东平汤日波胡福莉何小魁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磁共振成像
颈围在心房颤动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初筛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颈围、校正颈围筛查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准确性。方法入选行睡眠呼吸监测的房颤患者50例,测量颈围,计算校正颈围[校正颈围(cm)=实际颈围(cm)+4.0cm(如果患者有高血压)+3.0cm(如果患者有习惯性打鼾)+3.0cm(如果患者夜间睡眠有憋气/窒息)]。颈围、校正颈围与OSA严重程度行相关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颈围、校正颈围诊断OSA的正确性。以睡眠呼吸监测为全标准确定颈围、校正颈围诊断O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36例(72%)房颤患者有OSA,OSA组颈围显著大于非OSA组[(42.3±3.3)cm与(39.9±2.6)cm,t=2.411,P=0.020],OSA组校正颈围与非OS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6±4.4)cm与(45.2±4.5)cm,t=3.168.P=0.003]。颈围、校正颈围与OSA严重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6、0.629(P均〈0.01)。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颈围、校正颈围对OSA初筛的评价作用,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9,0.746,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5)。颈围以41.2cm为界值,诊断OSA的敏感性为74.3%,特异性为71.4%。校正颈围以47.0cm为界值,诊断OSA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71.4%。结论颈围、校正颈围与OSA严重程度相关性良好.是房颤患者合并OSA初筛较可靠的指标。
汤日波刘双马长生丁少芳王丽刘红艳董建增刘兴鹏刘小慧史力生何华
关键词:心房颤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颈围
Cardiac ablation by transesophageal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2010年
JIANG Chen-xi YU Rong-hui MA Chang-sheng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射频消融食管心肌病
超重和肥胖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被引量:18
2009年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患者369例,复发定义为消融1个月后发生持续30s以上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以体重指数≥25.0kg/m2做为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结果369例中超重和肥胖199例,左房前后径和左室舒张末径在超重和肥胖组显著大于非超重和肥胖组(40.2±6.0mmvs36.6±6.5mm,P<0.001;49.1±7.1mmvs46.9±6.6mm,P=0.003)。随访459±181天,超重和肥胖组复发率为40.2%,非超重和肥胖组的复发率为25.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4)。单因素分析发现超重和肥胖、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末径是导管消融复发的预测因素。经校正房颤病程、房颤类型、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1.67,95%可信区间1.13~2.46,P=0.009)。进一步校正左房前后径和左室舒张末径,Cox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左房前后径是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危险比=1.04,95%可信区间1.01~1.08,P=0.010)。结论超重和肥胖是影响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重要因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左房增大介导的。
汤日波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康俊萍龙德勇喻荣辉田颖郑斌胡福莉史力生陶海龙刘小慧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超重肥胖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射频消融
影像融合系统指导下导管消融伴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的心房颤动特点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影像融合系统指导下导管消融伴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的心房颤动(房颤)的解剖学、电生理学和治疗学特点。方法1381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在消融前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或多排CT扫描,影像融合技术(CartoMerge^TM software)重建左心房和肺静脉。阵发性房颤者进行了触发灶的电生理标测。基本消融策略是在影像融合系统指导下“三环法”肺静脉隔离:两个环分别围绕两个上肺静脉,另一个环围绕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结果影像融合系统成功重建1381例左心房和肺静脉并发现有12例(0.8%)为左、右下肺静脉共同开口,这种变异可分为两种形态:没有短共干的Ⅰ型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和有短共干的Ⅱ型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多数阵发性房颤在共同开口内有触发灶。“三环法”肺静脉隔离术成功率83%。结论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可按有无短共干分为两型。共同开口内可能是阵发性房颤的重要病灶。在影像融合技术指导下进行“三环法”肺静脉隔离的消融策略可能是伴该种肺静脉变异的房颤患者较好的治疗方法。
喻荣辉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汤日波史力生康俊萍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影像融合肺静脉
影像融合系统指导下导管消融心脏外科手术后迟发性右房房性心动过速的初步经验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运用影像融合技术研究心脏外科手术后迟发性右房房性心动过速(AT)的机制并探讨在该技术指导下导管消融该类型AT的有效性。方法从2005年1月到2006年12月在影像融合系统(CartoMerge^(TM) system)指导下对连续40名患者的自发性或诱发的AT进行了完整的电生理标测。消融策略是在影像融合技术指导下在峡部最狭窄处消融,但避开可见的解剖异常处。术后3个月、6个月和每年进行一次临床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总共发现三种主要的心动过速机制:单折返环大折返AT(MAT,n=36)、双折返环MAT(n=16)以及额外的局灶性AT(n=4)。最常见的关键峡部是三尖瓣峡部(CTI,n=35)和手术切口性峡部(n=36)。部分患者影像融合技术重建后右房可见到明显的瘢痕线、囊样物或瘤样物(n=12),上述解剖异常处都有瘢痕区特有的电生理表现。平均19.5±10.1次消融可阻断峡部。平均随访18±10个月后,80%的患者在不服药的情况下保持窦性心律。8例(20%)患者复发,分别在3~16个月进行了第2次消融;其中2例分别在3个月和5个月后再次复发,前者再次消融成功,后者未再消融。结论影像融合技术不仅能够确定AT的机制,还在精确定位和消融AT的致心律失常基质上具有优势。三维MR/CT影像能够成功重建和配准以用于右房的导管消融,这些真实和详细的解剖学信息有助于对手术导致解剖异常的右房AT进行导管消融。
喻荣辉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康俊萍方东平汤日波胡福莉郑斌史力生田颖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心脏外科手术异位房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