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2B166)
-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宗艳罗昕如更多>>
- 相关机构:湖南师范大学贺州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酸汤话的混杂性观察被引量:4
- 2013年
- 酸汤话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和湘西南边境一带。它由历代汉族移民带来的汉语方言与当地苗语、侗语接触混杂而成,近代以来又受到西南官话的强烈影响。因此,混杂性是酸汤话的显著特征,其主体为汉语方言,同时也有一定苗语、侗语成分,在汉语方言这个主体中又以湘语成分为主,西南官话成分逐渐侵入。
- 刘宗艳
- 关键词:苗语侗语西南官话语言接触
- 湖南靖州酸汤话的话题标记“是”被引量:2
- 2016年
- 湖南靖州酸汤话中,"是"广泛用来标记话题,部分地区已读轻声。"是"所标记的话题成分可以是体词、谓词、介词短语甚至小句,"是"可以同时标记主话题和次话题,"是"话题结构常构成并列复句、偏正复句来表达对比、让步、转折等意义。"是"的语法化与其句法位置及句法功能均相关。
- 刘宗艳
- 关键词:湘语语法化
- 湘黔“酸汤话”与四川“靖州腔”
- 2013年
- 宋末元初,从江西至贵州天柱县远口乡的吴姓移民及其后裔向周围的扩散使得吴姓人成为今天湘黔"酸汤话"的主体人群之一。三百年前,从天柱县远口乡向四川乐至县进一步移民的吴姓人成为今天"靖州腔"的两大族群之一。贵州天柱远口与四川乐至两处的吴氏族谱关于这几次移民的记载基本一致。从移民历史可以判断,"靖州腔"是"酸汤话"的演变和继承,二者为非典型湘语的不同表现形式。
- 刘宗艳罗昕如
- 关键词:湘语
- 酸汤话记录的锹歌及其修辞
- 2013年
- 湖南靖州西部山区与贵州接壤一带称作锹里地区,主要生活着苗族、侗族和苗化的汉人。"锹歌"为锹里各民族民歌的总称,其语言基础最初是苗语和侗语。清嘉庆以后借用汉语的酸汤话记录歌词,因此,锹歌逐渐汉化。锹歌在锹里地区有着超民族、超语言的沟通功能,体现苗、侗、汉三个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也体现汉语在锹里各语言接触与竞争中为强势语言。锹歌歌词的创造以山林、田间生活为素材,巧妙利用押韵、起兴、比喻、反复、夸张、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创造语言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凝聚锹里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 刘宗艳罗昕如
- 关键词:民歌语言接触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