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基金(12ZS115)
-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 相关作者:吴俊范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 《上海文学》小说与城市文化心态的真实被引量:1
- 2014年
- 本文通过考释1953—1978年间《上海文学》小说中有关上海城市住房问题的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接模式,认为:尽管这些作品受当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表层内容普遍存在"失真"的倾向,但其深层内核依然与当时真实的社会环境、社会记忆及"住房贫困"这一上海城市社会的热点问题存在较高的契合度。着重分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住房情结"这一都市文化心态,如何借助文学的媒介构建起稳固的历史记忆并得以传承。
- 吴俊范
- 关键词:上海文学城市史文化心态
- 景观更替与城市区片地名的生命力——以上海棚户区地名为例被引量:3
- 2014年
- 城市区片地名作为链接传统乡镇地名体系与现代城市地名体系的地名类别,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但因其内部存在着地名起源时的自然、人文环境差异,以及后来演变过程中的地理范围和文化内涵上的层级差异,城市区片地名的生命力不可一概而论。本文以上海城市的棚户区地名在最近半个世纪以来《新民晚报》中的使用状况为例,并结合上海城市景观与空间演变的历史过程,对城市区片地名的生命力差异进行分析。结论认为:长期徘徊在城乡过渡地带的传统村落名,易于在城市化初期由于景观的自然过渡而暂时充当城市地名系统中的低级别区片地名,但一般将随着城市旧区改造的进程和原所依附景观实体的消失而逐渐消亡。而一些景观内涵丰富、与地域传统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乡村、市镇地名,则一般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文化影响力并可长期延续的高级别城市区片名。
- 吴俊范
- 关键词:城市景观
- 上海棚户区污名的构建与传递:一个历史记忆的视角被引量:5
- 2014年
- 如果将上海棚户区污名的概念化建构和历史传递过程作为一种社会记忆,通过历史学的方法观察这一过程的阶段变化和整体性,就可以看出权力阶层在构建社会记忆中的重要性。早期棚户区得以滋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构成了棚户区污名的基本要素,与棚户区形成初期有关的历史事实奠定了其污名的基本概念。官方态度与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在棚户区历史记忆的构建与传承中起着"定调"的作用,同时也规范着文化精英阶层和社会大众对棚户区污名的接纳、理解和认同。上海棚户区污名的历史建构和传递机制给我们的启示是:城市政府对外来贫困人口居住问题、生存问题的规划和管理,在初期就应当置于城市社会生态长远发展的范畴内去考虑。
- 吴俊范
- 关键词:棚户区污名历史记忆
- 城市区片地名的演化机制及其历史记忆功能——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被引量:11
- 2013年
- 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区片地名为对象,对城市地名系统的演化机制及其社会文化功能进行个案研究。结论认为:城市区片地名是地域开发过程中人地关系变迁的重要"证据"与城市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具有突出的文化遗产价值。在原来的乡村地名系统中,那些能较好体现中心聚落之经济实力和保存典型地域景观记忆的传统地名,更有可能转化进入城市地名系统,并作为城市区片地名而长期延续。
- 吴俊范
- 关键词:城市人地关系历史记忆
- 上海棚户区群体的社会结构变迁及其文化心态效应(1919-2003)
- 2014年
- 前人成果对棚户区群体在上海落脚、繁衍生息以及融入城市等一系列过程缺乏历时性的梳理,现从历史变迁的视角对上海棚户区群体的社会属性结构和文化心态变化进行系统的探讨。结论认为:棚户区人口虽然在受教育程度和职业身份等方面偏向低端,在城市整体社会生态中处于底层的位置,但其文化心态中却存在着积极的一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棚户区人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状况都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说明棚户区人在逐渐融入这座城市,在不断适应城市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 吴俊范
- 关键词:棚户区社会结构文化心态
- 《上海文学》小说与城市文化心态的真实
- 本文通过考释1953—1978年间《上海文学》小说中有关上海城市住房问题的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接模式,认为:尽管这些作品受当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表层内容普遍存在"失真"的倾向,但其深层内核依然与当时真实的社会环境...
- 吴俊范
- 关键词:上海文学城市史文化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