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2A311)

作品数:22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李明王穗海黄湘潘华政吴英松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单克隆
  • 7篇单克隆抗体
  • 7篇蛋白
  • 7篇抗体
  • 7篇克隆
  • 5篇细胞
  • 4篇荧光免疫分析
  • 4篇时间分辨荧光
  • 4篇时间分辨荧光...
  • 4篇时间分辨荧光...
  • 4篇免疫分析
  • 3篇蛋白质
  • 3篇原核表达
  • 3篇免疫
  • 3篇抗体制备
  • 3篇白质
  • 3篇AFP
  • 2篇单克隆抗体制...
  • 2篇荧光
  • 2篇双标记

机构

  • 17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蛋白质组...

作者

  • 14篇李明
  • 9篇王穗海
  • 6篇黄湘
  • 5篇潘华政
  • 4篇徐伟文
  • 4篇吴英松
  • 3篇赵玉梅
  • 2篇季朝能
  • 2篇姚小艳
  • 2篇杨金菊
  • 2篇杨学习
  • 2篇柳晓兰
  • 2篇高建恩
  • 2篇梁惠仪
  • 2篇杜红延
  • 2篇孙启鸿
  • 1篇宁云山
  • 1篇贺福初
  • 1篇王彪
  • 1篇方勤美

传媒

  • 6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放射免疫学杂...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Chines...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生...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 1篇广东省环境诱...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肝病毒前S1抗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试剂盒的研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技术建立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检测试剂盒。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法建立乙肝preS1抗原TRFIA检测试剂盒,对试剂盒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评估。结果对280份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并与国产酶联免疫法试剂盒对比,结果显示自制试剂盒的特异性更好;200份正常人血清样本检测结果表明,该试剂盒的cutoff值=阴性对照荧光值×4.5。用自制质控品检测分析内和分析间的精密度分别为3.4%~7.8%,6.9%~8.4%;检测HBsAg及HBeAg无交叉反应。结论试剂盒各项指标均达到临床检测要求,TRFIA法精密度和特异性有较大提高,可替代酶免法试剂盒。
胡妮娅董志宁周卓龙李明吴英松
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人类肝脏线粒体蛋白质组中的抗原优势蛋白
2010年
对线粒体蛋白质组的鉴定和分析有助于理解线粒体的功能和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能量代谢、凋亡、自由基产生、产热作用、钙离子信号通路等.本实验旨在鉴定人类肝脏线粒体蛋白质组中的抗原优势蛋白.用线粒体蛋白质作为免疫原,经过细胞融合、筛选和克隆,制备了240多个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单克隆抗体识别的线粒体蛋白抗原通过人类肝脏cDNA表达文库筛选方法鉴定,相应的线粒体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通过免疫组化证实.发现了肝脏线粒体中6个抗原优势蛋白,分别被至少两种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这6个蛋白分别是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线粒体3-酮酯酰辅酶A硫解酶)2、醛脱氢酶1家族A1、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二氢硫辛酰胺S乙酰转移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E2组分)、烯酰辅酶A水合酶1和羟基类固醇(11β)脱氢酶1.这些单克隆抗体有望应用于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相关研究,如去除优势蛋白、蛋白与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和验证等.
鞠艳芳杨金菊刘蓉柳晓兰杜雪梅刘莉陈志成迟俊刘淑娥高媛高建恩贺福初孙启鸿
关键词:线粒体单克隆抗体肝脏
Antigenically dominant proteins within the human liver mitochondrial proteome identified by monoclonal antibodies被引量:6
2011年
Analysis of the mitochondrial proteome woul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 into the function of this important organelle, which plays key roles in energy metabolism, apoptosis, free radical production, thermogenesis, and calcium signaling. It could also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mechanisms that promote mitochondrial disease. To identify proteins that are antigenically dominant in human liver mitochondria, we generated >240 hybridoma cell lines from native mitochondrial proteins after cell fusion, screening, and cloning. Antibodies that recognized mitochondrial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by screening human liver cDNA expression libraries.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ied 6 major antigens that were recognized by at least 2 different 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s). The proteins that were antigenically dominant were: acetyl-Coenzyme A acyltransferase 2 (mitochondrial 3-oxoacyl-Coenzyme A thiolase), aldehyde dehydrogenase 1 family member A1, carbamoyl phosphate synthetase 1, dihydrolipoamide S-acetyltransferase (E2 component of 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enoyl coenzyme A hydratase 1, and hydroxysteroid (11-beta) dehydrogenase 1. We also determined the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s of these enzymes within the mitochondria using immunohistocytochemistry. We believe that these well-characterized antibodies will provide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the Human Liver Proteome Project (HLPP), and will make studies aimed at investigating liver mitochondrial function far easier to perform in future. Our results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that, (i) depletion of dominant proteins from liver mitochondrial samples is possible and, (ii) the approaches adopted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to explore or validat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this important organelle.
JU YanFangYANG JinJuLIU RongLIU XiaoLanDU XueMeiLIU LiCHEN ZhiChengCHI JunLIU ShuErGAO YuanGAO JianEnJIAO ShunChangHE FuChuSUN QiHong
关键词:蛋白质组分肝线粒体线粒体蛋白质乙酰辅酶ACDNA表达文库
新趋化因子DMC对顺铂致HT-29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0年
目的:研究新DMC基因高表达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及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DMC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cDNA3.1(-)/DMC和对照质粒分别转染细胞,顺铂诱导细胞凋亡,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结果:pcDNA3.1(-)/DMC转染细胞株凋亡率均明显低于空白细胞株(P<0.05);电子显微镜结果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一致。结论:pcDNA3.1(-)/DMC转染HT-29细胞后,能够使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周志涛朱伟王穗海李明
关键词:凋亡HT-29细胞顺铂
抗人hnRNP A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在颅咽管瘤组织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制备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A1(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A1,hnRNP A1)的单克隆抗体,探讨hnRNP A1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重组hnRNP A1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同系小鼠的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常规融合,通过间接ELISA的筛选和有限稀释克隆化,获得鼠抗hnRNPA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ELISA、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等方法分别对其效价和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成功地建立了3株稳定分泌抗hnRNPA1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E006、E009和E012。3株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球蛋白亚类均为IgG1。3株单克隆抗体通过组织化学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都能特异性地结合真核细胞内源性的hnRNPA1蛋白。结论获得了效价高、特异性好的抗hnRNP A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这为进一步研究hnRNP A1的生物学功能及它在癌发生事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王穗海赵玉梅黄湘潘华政李明姚小艳
关键词:HNRNPAL抗体单克隆组织化学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亲和填料在血浆高丰度蛋白分离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8年
分离去除高丰度蛋白成为血浆蛋白质组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已建株的17株抗人血浆白蛋白单克隆抗体库中选出一株合适抗体。该抗体用Protein G Sepharose 4B吸附,然后用交联剂DMP(庚二亚氨酸二甲酯二盐酸盐)使之与Protein G蛋白共价交联。实验结果显示600μl(结合1mg抗体)胶能分离10μl血浆中的白蛋白和球蛋白。填料重复使用10次后吸附能力无显著改变。对填料的吸附蛋白进行MALDI-TOF/TOF鉴定主要为白蛋白和球蛋白及其碎片,但发现吸附的蛋白有转铁蛋白,纤维蛋白原,抗胰蛋白酶,前脂蛋白,Vitamin D结合蛋白,Keratin 10和CD5抗原相似蛋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固定目的抗体的同时最大量地保持抗体活性,该方法有望在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高丰度蛋白分离中得到广泛应用。
王云丹宁云山彭丹丹李妍方勤美邓新宇姜颖李明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高丰度蛋白血浆蛋白质组
液体芯片技术定量测定人体血清CEA、AFP、NSE和tPSA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应用液体芯片技术,联合定量测定人体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方法制备交联微球以及生物素标记抗体,利用双抗体夹心法对60个血清样本进行测定,并将其结果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作比较。结果同时检测CEA、AFP、tPSA、NSE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78~200 ng/mL、0.030~30.3 ng/mL、0.007~7.5 ng/mL、0.146~75 ng/mL;最低检测限为26.0 pg/mL、19.7 pg/mL、4.9 pg/mL、73.2 pg/mL;批内精密度CV<9.0%,批间精密度CV<13.2%;检测结果与CLIA测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6、0.979、0.964、0.958(P<0.001)。结论液体芯片技术是一种具有极大优势的新型检测技术。该技术打破传统测定技术每次只能测定一个指标的限制,并且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检测时间短、样本用量少等特点。
梁惠仪彭娟李明吴英松
关键词:液相芯片技术
双标记AFP及Free-β-HCG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建立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制能同时检测人血清AFP和Free-β-HCG的双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试剂盒。方法:铕(Eu3+)标记抗AFP单克隆抗体,用钐(Sm3+)标记抗Free-β-HCG单克隆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建立AFP/Free-β-HCG双标记TrFIA试剂,对试剂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评价。结果:AFP分析灵敏度为0.1U/ml,分析内和分析间的精密度分别为1.2%~5.9%和2.8%~6.3%,检测试剂的测量范围为(0.1~500)U/ml;Free-β-HCG分析灵敏度为0.25ng/ml,分析内和分析间的精密度分别为1.5%~6.2%和3.5%~5.6%,检测试剂的测量范围为(0.25~200)ng/ml。孕妇血样用本试剂盒与进口的同类试剂盒同时检测,AFP和Free-β-HCG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0.968,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自制AFP/Free-β-HCG双标记TrFIA试剂盒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能达到临床检测要求,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
贺安王征李来庆钟明李明吴英松
关键词:甲胎蛋白双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RalB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2008年
目的探讨RalB(v-ral simian leukemi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ras related;GTP binding protein)蛋白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人胚肾293T细胞为正常细胞对照,选用8种不同组织的肿瘤细胞,采用抗RalB的单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RalB蛋白的表达。结果RalB在293T细胞中表达明显降低,在乳腺癌细胞株MCF-7、卵巢癌细胞株HO8910、宫颈癌细胞株Hela、肺癌细胞株、结肠癌细胞株LOVO、SW480中均有表达,其中RalB蛋白在结肠癌细胞株SW480中表达明显增高。结论RalB可能以组织特异性的方式在不同肿瘤细胞中表达。
潘华政黄湘王穗海杜红延李明
关键词:肿瘤细胞WESTERN
过表达NNMT对SMMC7721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尼克酰胺-N-甲基化酶(NNMT)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方法分别对转染NNMT基因SMMC7721/NNMT组(简称S/NNMT)、对照组SMMC7721细胞组(简称S)及转染pcDNA3.1空质粒SMMC7721/pcDNA3.1(简称S/P)组细胞进行MTT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黏附实验、侵袭实验等,以研究过表达NNMT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S/NNMT组细胞增殖速度、克隆形成率与S组、S/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NMT组细胞异质黏附能力明显高于S组、S/P组细胞(P<0.001);Transwell侵袭力实验结果显示S/NNMT组细胞OD值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01)。结论 NNMT可以使肝癌细胞的恶性表形发生变化,使其侵袭转移能力增强。
牟霞陈瑶王穗海李明
关键词:肝癌细胞侵袭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