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101)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楠叶元兴丁长青朱平芬万蒙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繁殖
  • 1篇夜栖地
  • 1篇越冬
  • 1篇日节律
  • 1篇社会网络分析
  • 1篇社群结构
  • 1篇食物
  • 1篇食性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群结构
  • 1篇种群
  • 1篇资源调查
  • 1篇觅食地
  • 1篇觅食地选择
  • 1篇模块性
  • 1篇黑颈鹤
  • 1篇繁殖期
  • 1篇繁殖种群
  • 1篇白马鸡

机构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5篇王楠
  • 3篇叶元兴
  • 2篇丁长青
  • 1篇曲上
  • 1篇阙品甲
  • 1篇万蒙
  • 1篇朱平芬

传媒

  • 2篇四川动物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原山鹑越冬后期日节律及行为观察被引量:3
2012年
2010年3~4月,在四川省稻城县对高原山鹑Perdix hodgsoniae越冬后期的昼间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包括其活动规律、时间分配、日行为节律、群体解散过程、社群行为、交配行为、天敌及反捕行为等,并与近缘种及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其活动时间分配如下:取食占69.31%±2.33%,休整占20.06%±2.26%,防卫占7.10%±0.71%,移动占3.53%±0.47%。每日10:00~14:00、15:00~16:00为高原山鹑取食行为的高峰,清晨、傍晚以及中午14:00~15:00为取食行为的低谷;休整行为的节律与之相反,清晨和傍晚是休整的高峰,中午为小高峰;清晨、傍晚及中午14:00~15:00防卫行为的频率稍高。高原山鹑群体大小为(11.39±0.97)只(1~30,n=41),群体间具有领域行为,相互间有攻击行为。群体自3月末开始逐渐解散。最早观察到的交配行为是在3月22日,多发生在上午和中午。
阙品甲王楠
关键词:日节律
鹮嘴鹬夜栖地报道被引量:1
2013年
2010年在四川省稻城地区发现鹮嘴鹬3个夜栖地,采用样方法调查其夜栖地的生境特征,并设置对照样方15个。研究结果表明河滩宽度、河心岛面积和石头盖度为关键因子。
叶元兴王楠丁长青
关键词:夜栖地
白马鸡繁殖期等级行为和社群结构的社会网络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是一种大型鸟类,集群中个体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笔者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白马鸡等级行为和社群结构,探明白马鸡在繁殖期的社群状况,为集群鸟类社会行为和群体结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育雏前期和育雏期的白马鸡群体开展野外调查,总共标记个体49只,记录白马鸡群体成员聚集频次和等级支配频次,计算了支配关系矩阵的线性程度和个体等级分数,并将个体聚集强度关系矩阵和等级支配关系矩阵实现了网络可视化。同时,建立人工模拟群体随机聚合矩阵,检验观察矩阵是否由随机因素导致。计算网络参数和模块度值,方差分析检验模块内部和各模块之间个体支配关系强度差异。【结果】①等级关系网络显示白马鸡集群中个体间存在等级制度,且为线性支配式;②育雏前期和育雏期集群中均存在3个模块,但两个时期模块成员发生了变化;③接近中心度对模块性影响显著,育雏期群体凝聚力高于育雏前期,且育雏期模块化程度高于育雏前期;④育雏期配偶对的分布受到模块化的限制,所有配偶对分布在相同模块内;⑤模块内部个体等级支配关系强于各模块间个体支配关系,且高等级个体群体凝聚能力较强。【结论】对白马鸡集群关系和等级行为观察实现了网络可视化,揭示了白马鸡繁殖期集群中存在模块化结构,且模块内部和模块间个体等级支配关系强度不同。
石树敏王楠李扎西姐
关键词:白马鸡繁殖期社会网络分析模块性
四川海子山黑颈鹤繁殖种群的分布与数量被引量:8
2013年
2007—2010年在四川海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的分布、数量及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共记录到2枚鹤卵、1个鹤巢和56只黑颈鹤,其中成鹤51只,占总数的91.07%;幼鹤5只,占总数的8.93%。黑颈鹤均分布于海拔4 400~4 556 m之间平缓的高山丘陵、湖泊地带,繁殖对和育雏群体主要出现于湖泊、河流附近的灌丛沼泽和草甸沼泽;非繁殖群体均位于距离水域较远、地势较高的草甸沼泽。在海子山保护区所在的6个乡进行入户访问调查,回答见过黑颈鹤的受访者为39户,占总数的84.8%;黑颈鹤出现在朗措、希希措、兴伊措和冲冲措等13个地点,巢和幼鹤出现于其中7个地点。黑颈鹤于每年4月上旬陆续迁到海子山保护区,随后配对并进入繁殖期,10月下旬则陆续飞往越冬区。认为海子山地区是黑颈鹤中部种群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
王楠朱平芬万蒙叶元兴曲上
关键词:黑颈鹤繁殖栖息地
鹮嘴鹬越冬觅食地选择与食物资源调查被引量:3
2012年
2010年1~3月在四川省稻城地区对有鹮嘴鹬(Ibidorhyncha struthersii)觅食的河段进行调查,发现鹮嘴鹬87只,密度为1.24只/km,集群平均个体数为(2.12±0.89)只/群。采用样方法调查其觅食地的生境特征,调查其觅食地样方41个,对照样方54个。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鹮嘴鹬冬季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是:直径大于30 cm石头盖度、河心岛面积、干扰距离、水深、河滩的宽度。其觅食频率为(18.39±2.36)次/min(n=50),觅食成功率为29.39%±13.24%(n=50)。样方调查(n=50)发现9种食物资源,鹮嘴鹬觅食河段中石蛾(Trichoptera)幼虫(37.72%±12.96%)、石蝇(Plecoptera)幼虫(36.36%±6.06%)和甲壳类(17.76%±7.74%)比例较高,共占样方内食物数量91.84%。
叶元兴王楠丁长青
关键词:觅食地食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