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EW-415)

作品数:5 被引量:145H指数:5
相关作者:陈素英张喜英邵立威孙宏勇马洪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冬小麦
  • 2篇玉米
  • 2篇夏玉米
  • 2篇小麦
  • 1篇氮污染
  • 1篇地貌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污染
  • 1篇行距
  • 1篇一年两作
  • 1篇蒸散
  • 1篇蒸散量
  • 1篇水污染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温度
  • 1篇农业
  • 1篇农业机械
  • 1篇农业机械总动...
  • 1篇农业生产
  • 1篇农业生产条件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4篇陈素英
  • 2篇孙宏勇
  • 2篇邵立威
  • 2篇张喜英
  • 1篇李晓欣
  • 1篇胡春胜
  • 1篇马洪斌

传媒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夏玉米行距与株距交互作用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被引量:16
2013年
为寻求华北平原粮食高产区夏玉米合理的种植密度,实现夏玉米高产和稳产。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以玉米行距为主处理,不同株距为副处理的裂区试验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60cm行距的玉米产量低于50cm的产量。在行距为50cm时,以25cm和28cm株距的玉米产量较高,且差异不显著,33cm株距的玉米产量居中,22cm株距的玉米产量最低。在行距为60cm时,以22cm和25cm株距的产量较高。不同行距和株距对玉米穗粒数的影响较大,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宽行距和宽株距都有利于穗粒数的增加。而玉米的千粒重则受行距和株距的影响较小,60cm和50cm行距下的玉米千粒重差异不显著,25cm和28cm的千粒重较高。因此,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中,冬小麦收获后机械播种夏玉米,行株距为50cm×28cm组合有利于夏玉米产量的发挥。
张胜爱郝秀钗王志辉崔爱珍陈素英
关键词:夏玉米播种密度裂区试验
农业技术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和蒸散量的影响被引量:19
2011年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品种改进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的变化,世界各地的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作物的蒸散量却未出现大幅度提高。本文以石家庄气象站1955-2007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期间主要气象因素变化,结合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长期定位灌溉试验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农业生产条件和气象因子变化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及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55-2007年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的气象因子发生了变化,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气温日较差显著降低,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积温显著升高,气象因子的变化对作物总蒸散量未产生明显影响,但由于降水减少,作物生长期间的灌溉需水量呈增加趋势。长期灌溉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和品种的改良,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不断增加,而耗水量的增加幅度小于产量增加幅度,夏玉米的耗水量呈稳定状态。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维持耗水量稳定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陈素英张喜英邵立威孙宏勇
关键词: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机械总动力气候变化作物产量蒸散量
河北省冬小麦晚播适宜临界期及效应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为探索适合河北省的冬小麦高产栽培模式,明确适应气候变化的冬小麦适期晚播范围,实现冬小麦高产稳产,以冬小麦品种冀5265为试材,设播期10月5日、10月9日、10月13日和10月17日计4个处理,并调整播量分别为204 kg/hm2、228 kg/hm2、255 kg/hm2和288 kg/hm2,2008~2009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不同播期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越冬前的积温减少,冬小麦单株分蘖数、次生根数、株高、成穗率、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最终导致冬小麦显著减产;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河北省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1日,相应的合理基本苗数为307.5~379.5株/m2。
张胜爱陈素英郝秀钗
关键词:冬小麦播期
中国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现状研究被引量:53
2012年
随着农田氮素投入的增多,大量硝态氮累积在土壤剖面和淋失进入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本文综合概括了我国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指出地下水硝态氮重度污染主要发生在农业集中地区;由于地质地貌、农业生产、地下水埋深等因素的不同,地下水中硝态氮浓度变化呈现出区域性差异。地下水埋深越浅地区越易受到硝态氮的污染,不合理的灌溉、施肥等农业耕种制度也影响着硝态氮在土体中的累积和向地下水体淋失的过程并指出了下一步地下水硝态氮污染工作的研究重点。
马洪斌李晓欣胡春胜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地貌
华北平原秸秆覆盖冬小麦减产原因分析被引量:52
2013年
秸秆覆盖是减少农田棵间蒸发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措施之一。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种植中,秸秆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机械化作业的发展,小麦秸秆覆盖夏玉米技术在同类地区得到成功应用和推广。但夏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后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造成了冬小麦不增产或减产,限制了该项技术的推广。秸秆覆盖造成冬小麦穗数的降低是冬小麦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千粒重的降低。大部分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小麦地表后,使根区土壤温度白天最高温度低于不覆盖处理,夜间的最低温度高于不覆盖处理,土壤温度的日较差减小。秸秆覆盖下根区温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小麦生长发育滞后和产量降低的主导因素。本文综述了华北平原秸秆覆盖冬小麦减产原因,为实现两熟区冬小麦秸秆覆盖提供理论依据。
陈素英张喜英孙宏勇邵立威
关键词:华北平原冬小麦秸秆覆盖冬小麦土壤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