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118706)

作品数:37 被引量:293H指数:11
相关作者:董双林王芳熊邦喜陈洁黄瑾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草鱼
  • 13篇混养
  • 7篇养殖
  • 7篇鱼类
  • 7篇池塘
  • 5篇对虾
  • 5篇凡纳滨对虾
  • 4篇主养
  • 4篇主养草鱼
  • 4篇鲢鱼
  • 4篇混养模式
  • 3篇淡水
  • 3篇养殖模式
  • 3篇上覆水
  • 3篇水界面
  • 3篇温度
  • 3篇消化酶
  • 3篇鲤鱼
  • 3篇活性
  • 3篇不同养殖模式

机构

  • 2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2篇华中农业大学
  • 6篇山东省淡水水...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广西海洋研究...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北京市水产技...
  • 1篇唐山海都水产...
  • 1篇山东省淡水渔...

作者

  • 22篇董双林
  • 18篇王芳
  • 10篇熊邦喜
  • 8篇陈洁
  • 7篇黄瑾
  • 7篇朱玉婷
  • 7篇高勤峰
  • 6篇田相利
  • 5篇顾钱洪
  • 4篇张美昭
  • 4篇王琴
  • 4篇张振东
  • 3篇施培松
  • 3篇郭永坚
  • 3篇宋颀
  • 2篇朱祥宇
  • 2篇王芳
  • 2篇董云伟
  • 2篇贾旭颖
  • 2篇柳炳俊

传媒

  • 9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水产学报
  • 3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Journa...
  • 2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渔业经济
  • 1篇淡水渔业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河北渔业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10篇2012
  • 9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密度下的鲤鱼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硝化、反硝化和氨化速率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为研究不同密度下的鲤鱼(Cyprinus carpio)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硝化、反硝化及硝酸盐氨化速率的影响,实验设置了一个对照组(不放鲤鱼组,用C0表示)和5个不同鲤鱼放养密度组(2、4、6、8、10尾/水槽,分别用C2、C4、C6、C8、C10表示),定期用无扰动底泥采集器采集沉积物样品,乙炔抑制法测定沉积物-水界面的硝化、反硝化及硝酸盐氨化速率,示踪颗粒法测定鲤鱼的物理扰动深度。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在5种密度下,鲤鱼对底泥的物理扰动深度主要集中在1—5 cm。(2)空白组(C0)沉积物-水界面硝化速率显著高于鲤鱼放养组(P<0.05),而放养密度较大的C8和C10组,其沉积物-水界面的硝化速率显著高于低密度放养组(C2、C4和C6)(P<0.05)。(3)实验期间,空白组(C0)沉积物-水界面几乎检测不出反硝化速率,而鲤鱼放养组则总体表现为放养密度越大,沉积物-水界面反硝化速率越高。(4)各组硝酸盐氨化速率波动范围不大,但放养密度较大的C8和C10组,其硝酸盐氨化速率相对其他组较高。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鲤鱼对沉积物-水界面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放养密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在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充足的情况下,鲤鱼的扰动可以对富营养化池塘起到很好的去氮作用。
钟大森王芳王春生董双林
关键词:鲤鱼硝化速率反硝化速率
池塘主养草鱼三种养殖模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比较被引量:11
2012年
2010年6-10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少潭河水库坝下陆基鱼池对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三种混养模式(模式Ⅰ,草鱼、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鲫(Carassius auratus)分别放养250、35、40和15尾;模式Ⅱ,草鱼、鲢、鳙、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和鲫分别为250、35、20、20和15尾;模式Ⅲ,草鱼、鲢和鲫分别为250、35和15尾)浮游植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18属279种,其中,蓝藻门20属29种、绿藻门63属137种、硅藻门20属59种、裸藻门7属45种、金藻门3属3种、隐藻门2属3种、黄藻门2属2种以及甲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分别为7.66×107、6.95×107、6.74×107ind./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0.71、62.12、85.52 mg/L;模式Ⅱ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养殖时间均呈上升趋势,并在9月时处于三个模式中的最高水平,说明模式Ⅱ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越来越稳定,处于一种更好的发展状态。
邓金钗熊邦喜张小敏朱玉婷饶海鸥马徐发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混养模式池塘
盐度突变对凡纳滨对虾渗透调节中血蓝蛋白和糖酵解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盐度突变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淋巴渗透压、血蓝蛋白、血糖、己糖激酶(HK)以及丙酮酸激酶(PK)活力的影响。以蜕皮间期对虾为实验材料(初始湿体重为(2.485±0.303)g),设盐度30为对照组,4个不同的盐度突变幅度(为2、4、6、8)为处理组(用S2、S4、S6和S8表示),于降低盐度和恢复盐度至30的不同时间点采样,实验持续7d。结果表明:(1)凡纳滨对虾血淋巴渗透压会随盐度变化而变化,S4组对虾血淋巴含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处于较低水平;(2)随着盐度突变幅度的增加,血蓝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的采样点增多;(3)S4组对虾血糖含量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S6、S8组对虾血糖含量相对较高;(4)整个实验过程中,S4组对虾肝胰脏中HK活力处于较低水平,而S6与S8组对虾肝胰脏中HK活力处于较高水平;(5)S2、S4组对虾肝胰脏中PK活力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S6和S8组对虾肝胰脏PK活力在盐度突变后与对照组肝胰脏PK活力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李英王芳赵卓英董双林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盐度血蓝蛋白血糖糖酵解
草鱼不同养殖模式底泥间隙水与上覆水营养盐的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于2009年6~10月采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养殖模式围隔底泥的样品,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营养盐形态与含量进行分析,探讨间隙水和上覆水中营养盐浓度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草鱼不同养殖模式围隔大部分间隙水中营养盐浓度要高于上覆水,上覆水与间隙水中PO43--P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的NO2--N和NO3--N浓度垂直分布特征随月变化规律较一致。养殖期间,间隙水溶解态无机氮(DIN)中NH4+-N比例最高,占95%以上。间隙水中NH4+-N浓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升高(0~10cm),而NO2--N和NO3--N浓度则随深度增加而减小(0~4cm)。表层底泥在0→1cm方向PO43--P浓度明显增加,从2~3cm层后多数养殖模式下浓度缓慢下降,而4→10cm方向上浓度会随深度增加而明显下降。总体而言,三元混养组中(GSL2)上覆水中营养盐的浓度一般要低于GSL1组和GSL3组,且养殖期间该组底层水DO浓度要高于GSL1组和GSL3组,初步认为是一种较为优化的草鱼混养模式。
郭永坚王芳刘红彩张振东董双林高勤峰张美昭
关键词:草鱼养殖上覆水NO3--N
温度突变和非离子氨胁迫对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cyt-C和caspase-3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研究了温度突变(16℃←22℃→28℃)和非离子氨胁迫(0.1 mg·L–1←0→0.5 mg·L–1)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细胞色素C(cyt-C)含量和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变化规律,并与海水养殖条件下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温度突变5 d,淡水和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血淋巴和肝胰腺cyt-C含量均显著高于突变前的水平(P<0.05)。(2)温度突变后,淡水养殖对虾血淋巴caspase-3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海水养殖对虾血淋巴caspase-3活性在低温突变后无显著变化(P>0.05),在高温突变后显著升高(P<0.05);淡水养殖对虾肝胰腺caspase-3活性在低温突变后显著升高(P<0.05),在高温突变后呈无规则波动,海水养殖对虾肝胰腺caspase-3活性在温度突变后无显著变化(P>0.05)。(3)淡水和海水养殖对虾血淋巴和肝胰腺cyt-C在0.1 mg·L–1非离子氨胁迫后显著升高(P<0.05),而在0.5 mg·L–1非离子氨胁迫后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4)0.1 mg·L–1非离子氨胁迫后,淡水和海水养殖对虾血淋巴和肝胰腺caspase-3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0.5 mg·L–1非离子氨胁迫后,淡水和海水养殖对虾血淋巴caspase-3活性先升高后显著降低,而肝胰腺caspase-3活性则持续升高。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非离子氨胁迫对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cyt-C和caspase-3均有显著影响;与海水养殖条件相比,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cyt-C和caspase-3受低温突变的影响更加显著,而两种养殖条件对虾对非离子氨胁迫的响应规律基本相似。
贾旭颖张丹路允良王芳董双林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盐度非离子氨CYT-CCASPASE-3
鱼类生长激素释放肽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是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的一种内源性配体,主要在胃肠道内产生。目前不少鱼类的Ghrelin基因和氨基酸序列已经确定。鱼类Ghrelin能促进生长激素(GH)、促黄体释放激素(LH)的分泌,并参与摄食调节,表明Ghrelin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多肽。综述了鱼类Ghrelin及其受体的结构和分布,并对其调控机理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论述了Ghrelin在鱼类中的生理功能,旨在为Ghrelin在鱼类营养生理学及内分泌生理学中的研究提供参考。
冯科张桂蓉魏开建熊邦喜
关键词:鱼类受体生理功能
草鱼不同混养模式下围隔底泥反硝化、硝化和氨化速率被引量:11
2011年
应用乙炔抑制法测定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混养模式围隔底泥的硝化、反硝化和氨化速率,以探究草鱼不同混养模式对池塘底泥-水界面N元素动态变化的影响,并为草鱼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混养组合分别为一元组(草鱼)、二元组(草鱼+鲢、草鱼+凡纳滨对虾)、三元组(草鱼+鲢+凡纳滨对虾,设2种放养比例)。结果显示:1)草鱼不同混养模式中底泥的反硝化速率范围为0-734.15μmol/(m2.d),硝化速率范围为0-1 209.20 mmol/(m2.d),氨化速率范围为0-41.25 mmol/(m2.d)。2)草鱼不同混养模式底泥的反硝化速率较高,与很多河口和湖泊数值接近;在养殖中期,底泥的硝化速率很小甚至检测不到;底泥的氨化速率呈逐月递增趋势,以三元混养组最高。3)混养组中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放养密度越大,草鱼的放养密度越小,反硝化作用出现得越早,但反硝化速率很难保持开始的水平;反之,反硝化作用出现得较晚,并会随着养殖周期的推移迅速升高;放养种类越单一,底泥的硝化速率越低,且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放养密度越高,硝化速率越高。从养殖模式优化的角度来看,草鱼三元混养组要优于单养组和二元混养组,但三元混养组中两种放养密度各有优劣,有待进一步优化以确定最佳放养比例。
郭永坚王芳董双林高勤峰张美昭田相利
关键词:反硝化速率硝化速率
鱼类消化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11年
鱼类消化酶是鱼类消化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鱼类消化生理及其影响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综述了鱼类消化酶的分布,以及各种因素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广泛研究的各种营养因素与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关系。
黄瑾熊邦喜陈洁顾钱洪
关键词:鱼类消化酶
草鱼hsp70和hsp90对温度急性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1
2013年
为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草鱼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的表达模式,了解草鱼对温度的耐受和适应机理,实验将在20℃下驯化的草鱼在7个实验温度(22,24,26,28,30,32和34℃)中热激3 h,然后20℃恢复2 h,取肝脏,肌肉和鳃测定hsp70和hsp90表达。结果表明,hsp70和hsp90表达量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当温度达到34℃时,肌肉与鳃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草鱼耗氧率、热休克蛋白表达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符合氧限制热耐受理论(OCLTT)。基于OCLTT理论,草鱼生理临界温度为28℃,当温度超过28℃,热休克蛋白表达所需能量主要由无氧代谢提供,进而导致体内氧自由基和变性蛋白的增加,影响草鱼的生长和存活。
周鑫董云伟王芳董双林
关键词:草鱼温度变化HSP70HSP90
草鱼、鲢鱼和鲤鱼混养池塘中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组成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为评估鲢鱼的滤食作用对淡水鱼混养池塘中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组成的影响,2009年在山东省淡水养殖研究所采用围隔将淡水养殖池塘进行分隔,对不同放养比例的草鱼、鲢鱼和鲤鱼混养围隔内的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的组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草-鲢和草-鲢-鲤混养组中隐藻门的隐藻与硅藻门的小环藻、冠盘藻或针杆藻等交替演变,浮游植物的粒级趋于小型化,<5、5~20和>20μm的浮游植物分别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69%、24%和7%;同时浮游动物也趋于小型化,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生物量占有相对优势,导致浮游动物生物量降低;草-鲤混养组发生了蓝藻水华,色球藻和螺旋藻大量发生,<5、5~20和>20μm的各粒级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率分别在30%左右。实验中悬浮颗粒物(SPM)范围为18.89~116.27mg/L,平均值为52.49mg/L,颗粒有机物(POM)与SPM含量之比的平均值为50.08%,POM与SPM呈显著正相关(R2=0.188,P<0.01)。
杨建雷高勤峰董双林王芳田相利
关键词:鲢鱼浮游生物粒级悬浮颗粒物颗粒有机物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