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9A02)

作品数:17 被引量:167H指数:9
相关作者:杨红生许强高菲张继红方建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生物学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刺参
  • 5篇扇贝
  • 4篇养殖
  • 3篇食物
  • 3篇食物来源
  • 3篇栉孔扇贝
  • 3篇CHLAMY...
  • 3篇FARRER...
  • 3篇JAPONI...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摄食
  • 2篇水温
  • 2篇獐子
  • 2篇夏眠
  • 1篇定殖
  • 1篇选择性
  • 1篇血淋巴
  • 1篇血淋巴细胞
  • 1篇盐度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水产科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3篇杨红生
  • 9篇许强
  • 4篇高菲
  • 3篇方建光
  • 3篇张继红
  • 2篇王红
  • 2篇毛玉泽
  • 2篇蒋增杰
  • 2篇张立斌
  • 2篇周毅
  • 2篇王巍
  • 2篇王丽丽
  • 2篇邢坤
  • 2篇袁秀堂
  • 1篇王天明
  • 1篇薛素艳
  • 1篇薛素燕
  • 1篇赵法箴
  • 1篇孔杰
  • 1篇汝少国

传媒

  • 7篇海洋科学
  • 4篇水产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Chines...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脂肪酸标志物在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1年
脂肪酸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相对保守,可以作为标志物示踪研究海洋生物间的营养关系。脂肪酸标志物属于营养学标志物的一种,是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关系研究中很有发展前景的分析方法之一。总结概括了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广泛的脂肪酸标志及脂肪酸标志体系的建立过程、近年来脂肪酸标志物在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关系研究中的应用领域,展望了脂肪酸标志法的应用前景。
许强杨红生
关键词:海洋生态系统食物来源营养关系
中国北方海域扇贝重金属含量的比较与质量评价被引量:9
2007年
于2005年10~11月在大连湾、秦皇岛、莱州湾、烟台、威海、胶州湾、胶南7个海域,进行了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As,Hg,Pb,Cu,Zn5种重金属含量的调查。重金属含量的测定采用原子吸收法进行。结果表明:(1)重金属含量存在着组织差异性,贝边的含量高于贝柱;(2)取自同一海域的栉孔扇贝重金属含量高于海湾扇贝;(3)5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排序为:Zn>Cu>As>Pb>Hg;(4)胶州湾栉孔扇贝Zn有超标现象,贝柱和贝边中的含量分别是限量标准的1.24倍和1.59倍;Hg,Pb,As和Cu均未超标。
王红许强杨红生
刺参体壁脂肪酸组成的季节变化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对不同季节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刺参体壁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质量分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秋季和冬季,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饱和脂肪酸(S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低;春季M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PUFA和SFA;夏季M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SFA,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低。在所有季节,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SFA和MUFA分别是16:0和16:1n-7,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PUFA是20:5n-3,20:4n-6和22:6n-3。n-3PUFA与n-6PUFA相对质量分数比值在1.87~2.42之间,冬季和春季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P<0.05)。
高菲杨红生许强
关键词:脂肪酸
海带组织降解过程中定殖微型生物群落的特征被引量:3
2010年
运用脂肪酸标志法分析了海带新鲜组织、降解组织及脱落碎屑中定殖微型生物群落的组成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降解组织和脱落碎屑的总脂含量显著提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降解组织和脱落碎屑中细菌脂肪酸标志18∶1(n-7)和奇数碳及支链脂肪酸含量相比于新鲜叶片有大幅度的提高,表明碎屑中定殖了繁盛的细菌群落;海带碎屑的硅藻脂肪酸标志16∶1(n-7)/16∶0比值最高,降解组织中该比值也显著高于新鲜叶片,表明硅藻类也大量定殖于海带降解组织和碎屑中。鲜海带组织中不含原生动物脂肪酸标志——DHA,而在降解叶片和脱落碎屑中都检测到一定含量的该标志物(0.65%和1.57%),指示了原生动物在海带降解组织和碎屑中的定殖。各种微型生物的定殖与生物降解作用显著改变了降解海带叶片及海带碎屑的有机碳氮特征,新鲜海带叶片组织碳、氮比值高达17.32,而降解组织和海带碎屑有机氮含量有较大幅度的升高,碳、氮比值则分别下降为6.61和6.48。研究结果表明,海带脱落碎屑并非单一成分,而是以海带降解残片为主体,同时混杂有硅藻类、细菌和原生动物群落的混合体。海带碎屑通过各种微型生物的定殖与生物降解作用,其有机氮含量升高,碳、氮比值显著下降,使其更适宜作为基于海带的养殖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食物来源。
许强高菲杨红生
关键词:海带降解定殖微型生物
獐子岛养殖水域叶绿素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被引量:26
2008年
2005年3、5、7和10月对獐子岛养殖海域(共设18个站位)进行叶绿素浓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叶绿素浓度为1.23~2.85 mg/m^3,均值为1.78±0.57 mg/m^3。叶绿素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显著,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夏季的值最低;平面分布的特性为春、夏、冬季分布比较均匀。秋季叶绿素浓度的区域性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近岸区的叶绿素浓度低于中间深水区域,可能与养殖虾夷扇贝摄食压力有关,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夏季表层叶绿素浓度高于底层,其他季节的分布趋势与夏季相反。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与叶绿素的变化趋势不同,从3~10月,初级生产力逐渐增大,变化范围为30.4~117.0 mgC/m^2·d,平均值为76.6±41.9 mg C/m^2·d。结合同步调查的水温、营养盐数据得知,水温和溶解性无机氮是影响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张继红方建光蒋增杰王巍王诗欢孙松
关键词:叶绿素初级生产力虾夷扇贝
刺参血淋巴细胞形态和表面结构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较为系统地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血淋巴细胞的形态和表面结构。根据大小和形态结构,将血淋巴细胞定义为4种类型:小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桑葚细胞和结晶细胞。
邢坤杨红生
关键词:血淋巴细胞
桑沟湾养殖栉孔扇贝食物来源研究——脂肪酸标志法被引量:12
2007年
运用脂肪酸标志法分析了桑沟湾养殖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春、夏季食物来源组成。结果表明,桑沟湾养殖栉孔扇贝饵料组成中含有硅藻类、细菌、大型绿藻类、鞭毛藻类等饵料来源,且各种饵料来源比例具有较显著的季节变化。采样期间硅藻脂肪酸标志16:1/16:0(相对质量分数比,下同)从0.91降至0.45,表明扇贝硅藻类饵料来源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细菌脂肪酸标志18:1n-7/18:1n-9比值从0.31升至0.90,奇数碳、支链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从2.15%升至3.28%,表明扇贝细菌类饵料来源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绿藻脂肪酸标志Σ(18:2n-6+18:3n-3)质量分数从2.78%升至5.77%,表明大型绿藻来源有机质饵料比例逐渐上升。栉孔扇贝脂肪酸组成中较高比例的DHA表明扇贝摄取了富含DHA的有机质,如鞭毛藻类、微型浮游动物等。栉孔扇贝食物来源的季节变化很可能是由水体中潜在食物来源的季节变化所导致。
许强杨红生王红高菲
关键词:食物来源
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2
2012年
采用室内受控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15,20,25和30℃)和盐度(盐度5,10,15,20,25,30和35)以及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对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的数量受水温影响显著(P〈0.05),20℃幼体孵化率最高,平均每只亲体孵化幼体30.67个。水温对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十分显著(P〈0.01),15-25℃范围内,幼体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随水温升高而增加,水温25℃时达到最大值,平均日增长体长为0.23 mm/d、体质量平均日增长体质量为0.20 mg/d,特定生长率体长为6.40%/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为15.79%/d;当水温高于25℃,钩虾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降低。根据相关性方程式推算其最适孵化温度为21.50℃,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中华原钩虾幼体的存活率受温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20℃钩虾幼体存活率最高,为98%,30℃存活率最低,为87.67%。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孵化幼体数量、存活率及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对盐度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温度对中华原钩虾种群发展的影响要大于盐度的影响。
薛素燕赵法箴方建光孔杰毛玉泽张继红张庆文
关键词:温度盐度孵化
刺参对人工礁体设计关键指标的选择性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平均聚集率(Mean Attractive Rate,MAR)作为统计分析指标,研究了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as Selenka)对人工礁体结构设计关键指标(孔径、间隙、颜色、夹角)的选择性及其行为特性。结果表明:(1)随着实验时间延长,仿刺参在礁体模型上的聚集数量呈上升趋势;(2)礁体模型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的聚参效果优于黑暗条件下的聚参效果(P<0.05);(3)孔径组各水平间聚参效果比较:2 cm>4 cm、16 cm>8 cm(P<0.05),4 cm与16 cm间差异不显著;间隙组各水平间聚参效果比较:2 cm>4 cm>6 cm>8 cm(P<0.05);颜色组各水平间聚参效果比较:黑色、蓝色、红色>绿色>白色>透明(P<0.05),黑色、蓝色、红色间差异不显著;夹角组各水平间聚参效果比较:15°>30°>45°、60°>90°、120°(P<0.05),45°与60°差异不显著,90°与120°差异不显著。说明仿刺参适应礁体模型需要一定时间,呈负趋光性。10 g至30 g的仿刺参,对设计指标为2 cm孔径、2 cm间距、深色、15°夹角的人工礁体,具有较好地选择性。
林承刚汝少国杨红生张立斌刘石林许强
关键词:人工礁选择性
刺参对浅海筏式贝类养殖系统的修复潜力被引量:19
2008年
浅海筏式养殖滤食性贝类产生大量的粪便和假粪(总称生物沉积物),对海水养殖环境产生一系列影响;而沉积食性海参能够有效清除颗粒有机物,在海水养殖系统中扮演“清道夫”的生态角色.为评估刺参在浅海筏式贝类养殖系统中的生物修复潜力,本文在不同季节现场研究了贝-参混养模式下刺参对贝类生物沉积物的摄食及生长和排泄特征.结果表明:刺参能够在新设计的养殖设施中与滤食性贝类混养,最大生长率达0.34%·d^-1;并可通过摄食有效清除贝类生物沉积物,摄食率为0.1746g·g^-1·d^-1(夏季,21.2℃)、0.0989g·g^-1·d^-1(秋季,19.2℃)和0.0050g·g^-1·d^-1(冬季,7.7℃);刺参主要通过排泄溶解形态的NH4^+-N和PO4^3--P来促进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再生,其排泄率也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基于现场试验数据,估算了刺参在桑沟湾的生物修复潜力,刺参与贝类混养可摄食4.5~159.6kg·hm^-2·d^-1生物沉积物、排泄1382.5~3678.1mmol·hm^-2·d^-1 NH4^+-N及74.6~335.7mmol·hm^-2·d^-1 PO4^3--P.表明刺参对浅海筏式贝类养殖系统具有较大的生物修复潜力,贝-参混养模式不仅能够取得较大的生态效益,而且能显著增加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
袁秀堂杨红生周毅毛玉泽许强王丽丽
关键词:刺参摄食排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