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M303081)

作品数:4 被引量:36H指数:2
相关作者:何光源施农农李克秀王慧中胡斌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小麦
  • 3篇转基因
  • 3篇基因
  • 2篇转基因小麦
  • 2篇小麦后代
  • 2篇麦后
  • 2篇后代
  • 1篇栽培
  • 1篇栽培小麦
  • 1篇品质基因
  • 1篇外源
  • 1篇外源基因
  • 1篇基因表达
  • 1篇基因枪
  • 1篇基因枪法
  • 1篇基因转化
  • 1篇共转化
  • 1篇多重PCR
  • 1篇Χ^2检验
  • 1篇PAGE

机构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施农农
  • 4篇何光源
  • 3篇李克秀
  • 3篇王慧中
  • 1篇徐莺
  • 1篇胡斌

传媒

  • 1篇科技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Bar表达框基因载体高频转化栽培小麦被引量:2
2007年
为探讨无载体主干序列(细菌DNA)的表达框基因直接转化栽培小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栽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进行了bar表达框基因的基因枪转化.通过试材培养、外植体分离、bar表达框基因分离提取和纯化、基因枪轰击、诱导分化与再生培养、再生苗核酸抽提、转基因检测及除草荆涂抹试验等方法,筛选到23株全部来自幼胚愈伤的独立再生苗,其中18株显示bar表达框基因的整合,且均表现抗除草荆效应.基因型鄂麦12号的转化频率(1.55%)高于鄂恩1号(0.87%),两基因型在1100psi轰击压下的转化频率均高于900psi,其中鄂麦12号达到3.51%,明显优于鄂恩1号,且高于常规小麦基因枪的平均转化频率0.50%~1.00%.鄂麦12号幼胚在1100psi轰击压下转化bar表达框基因可获高转化效应.袁明受体基因型、外植体类型、轰击压等因素在优化表达框基因转化体系中具重要作用.推断表达框基因转化方法具有片段小、环境安全、转化效率高、整合模式简单、表达高效等优势,在作物遗传转化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施农农何光源李克秀王慧中
关键词:BAR
基因枪法获得优质HMW亚基基因表达的转基因小麦被引量:31
2005年
为探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小麦品质改良的可行性,用基因枪法对湖北省3个小麦品种鄂恩1号、鄂麦11号和鄂麦12号分别进行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基因1Ax1和1Dx5+1Dy10的转导。试验结果表明,经基因枪轰击的幼胚外植体的再生频率和转化频率明显比幼穗高;基因型间愈伤组织再生能力和转化频率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小麦转化的成功率;3个品种的幼胚发育时期与其再生频率均呈显著负相关(r=-0.93或-0.95);在可控环境条件下,花后12~14d的供试植株幼胚的转化频率最高(鄂恩1号、鄂麦11号和鄂麦12号分别为4.5%、2.9%和2%)。研究表明,鄂恩1号、鄂麦11号适龄期的幼胚试材,用等摩尔比的优势亚基基因1Dx5和1Dy10与选择标记基因以2:1摩尔比混合的沉淀物包裹金粉,经600~900psi氦气压轰击后,在含0.5mg·L-12,4-D的MS培养基中诱导愈伤、含0.1mg·L-12,4-D和5mg·L-1玉米素的R培养基中分化、3mg·L-1L-PPT选择压下继代分化筛选,可获得稳定可育的T0代转基因植株以及胚乳特异性表达的T1代转基因种子。
施农农何光源李克秀Jones H.D.Shewry P.R.
关键词:基因枪法小麦基因转化
多重PCR快速确证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麦后代的传递被引量:3
2006年
根据转入小麦0世代中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1Dx5基因和报告基因uidA、作为选择标记的除草剂抗性基因bar的序列,设计合成三对引物。以整合uidA+bar的质粒pAHC25和整合1Dx5 的质粒p1Dx5为模板寻找uidA与1Dx5及或bar多重扩增的最佳模板浓度及最适退火温度。 MPCR模板量是单对引物扩增时的两倍,引物浓度同常规PCR为0.3μmol/L,uidA与bar的适宜退火温度范围为57.1-62.3℃;uidA与1Dx5为60.0℃-60.6℃;uidA、bar、1Dx5的最适合退火温度范围为57.0℃~58.4℃。MPCR对大小相差50bp及以下的多重扩增片段可通过10%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在此基础上对14株T1代转基因小麦基因组DNA进行多重PCR 扩增,筛选出基因未分离的小麦后代,并与常规PCR比较,结果一致,其中11株同时传递1Dx5和 bar基因、1株同时传递uidA、bar和1Dx5基因,3株未检测到外源基因。表明MPCR在快速确证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后代的传递中作用显著。研究在常规PCR反应体系上,对模板浓度和多重引物退火温度进行微调,且把MPCR技术与PAGE技术结合起来,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获得了较好的扩增和检测效果,简化了MPCR优化程序,使MPCR的优势更明显,为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借鉴。
施农农王慧中徐莺何光源胡斌
1Dx5+1Dy10品质基因共转化小麦后代的胚乳特异性表达及检测分析
2007年
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的方法对可育转基因栽培小麦鄂恩1号(EN1)和鄂麦11号(EM11)植株的T1代种子中的谷蛋白亚基成份进行分析,验证种子中是否含有对增强小麦展弹性有显著作用的转基因胚乳特异性表达产物——优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转基因株D193种子中连锁表达两种亚基基因1DX5和1Dy10,转基因株D185和D186则均表达其中的1Dx5亚基基因,不同基因型受体可能影响转基因的连锁表达。2χ检验表明鄂麦1号、鄂麦11号二种基因型T1代种子中转基因表达蛋白1Dx5和1Dx5+1Dy10产生的表型比均符合预期分离比31∶(P>0.05),两种外源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可能均为单位点整合。表明遗传转化分子育种可以成为改良我国小麦加工品质的有效途径。同时并讨论了SDS-PAGE有效检测转基因在早期世代表达的关键步骤。
施农农王慧中何光源李克秀
关键词:转基因小麦Χ^2检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