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BMA080053)

作品数:5 被引量:59H指数:4
相关作者:滕星海路杨丽萍曹红梅李芳兰更多>>
相关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社会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双语
  • 4篇教育
  • 3篇双语教育
  • 3篇壮汉
  • 2篇文化
  • 2篇民族
  • 2篇民族文化
  • 1篇语言
  • 1篇语言规划
  • 1篇语言使用
  • 1篇语言态度
  • 1篇少数民族
  • 1篇少数民族双语
  • 1篇少数民族双语...
  • 1篇双语教师
  • 1篇权利
  • 1篇壮族
  • 1篇文化教育
  • 1篇校园
  • 1篇民族教育

机构

  • 4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滕星
  • 2篇海路
  • 1篇李芳兰
  • 1篇杨丽萍
  • 1篇曹红梅

传媒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民族翻译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广西壮汉双语教师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调查被引量:2
2010年
本文以随机抽取的66名小学教师为被访者,用问卷调查辅以访谈的方式,调查广西壮汉双语教师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结论如下:第一,普通话和壮语是壮汉双语教师的主要交际语言。第二,受访者学习汉语普通话和壮语的目的不同。学习普通话的主要目的是社会交往,学习壮语的目的除社会交往以外,还包括满足民族情感需要。第三,受访者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倾向存在矛盾,他们大多希望壮语和壮文有很大发展,却希望自己的后代上普通话授课的学校。第四,当地双语教育规模与教育实效存在矛盾,部分受访者对双语教学态度不够积极。
曹红梅李芳兰
关键词:双语教师语言使用语言态度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多维阐释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被引量:24
2011年
在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学校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不同视野中,"民族文化进校园"具有不同的文化意涵,各自基于不同的立场,做出了多元化的解读。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教育目的、社会需要、政策保障、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学校老师和学生需要密切配合,才能持续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寻见民族教育革新和文化传承的源头活水。
杨丽萍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教育
壮汉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被引量:13
2013年
壮汉双语教育价值取向体现了人们希望"壮汉双语教育应该是什么"的主观价值目标和判断。壮汉双语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是:1.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融合;2.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3.促进个体和谐发展,提高其文化适应能力。壮汉双语教育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互补性和时代性。壮汉双语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实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培训多元文化教师,改革教学和评价方式。
滕星海路
语言规划与双语教育被引量:10
2013年
语言规划取向的语言观有三:语言作为问题;语言作为权利;语言作为资源。从语言规划取向的视角审视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现在对待双语教育的认识上存在忽视母语和忽视国家通用语的片面认识;在开发利用民族母语资源时部分地区存在"急功近利"现象。促进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继续坚持"民汉兼通"的目标,树立"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语言教育观。
滕星海路
关键词:语言规划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权利
壮汉双语教育的问题及转向被引量:14
2012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从1981年起开始系统实施壮汉双语文教育。从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学校课程的关系考察,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目标过于功利、教学内容单一化、课程管理不够完善。壮汉双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实现三大转向:从工具论到资源论,从单一文化取向到多元文化整合,从实验教学到课程体系建设。
滕星
关键词:双语教育壮族民族文化多元文化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