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3007)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4
相关作者:武德珍姜立忠吴战鹏金日光战佳宇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化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亚胺
  • 3篇酰亚胺
  • 3篇聚酰亚胺
  • 2篇甲基
  • 2篇甲基丙烯
  • 2篇丙烯
  • 1篇单分散
  • 1篇多孔
  • 1篇性能研究
  • 1篇氧化硅
  • 1篇原子
  • 1篇原子转移
  • 1篇原子转移自由...
  • 1篇原子转移自由...
  • 1篇杂化
  • 1篇杂化薄膜
  • 1篇三甲氧基硅烷
  • 1篇自由基
  • 1篇自由基聚合
  • 1篇羟基

机构

  • 5篇北京化工大学

作者

  • 5篇武德珍
  • 4篇姜立忠
  • 3篇吴战鹏
  • 2篇战佳宇
  • 2篇金日光
  • 1篇罗宁
  • 1篇杨小平
  • 1篇牟南翔
  • 1篇刘杰
  • 1篇齐胜利
  • 1篇刘久贵
  • 1篇吕斌

传媒

  • 2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高分子学报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PAA/PU合金制备多孔PI薄膜及结构与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在聚氨酯(PU)溶液中使均苯四酸二酐(PMDA)与4,4′-二氨基二苯醚(4,4-′ODA)缩聚成聚酰亚胺(PI)预聚体聚酰胺酸(PAA),从而制成PAA/PU的混合溶液,然后刮涂成膜,经过热处理使得PAA亚胺化和PU降解,制备多孔PI薄膜.通过对薄膜进行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及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表明,最佳的PU热降解温度为360℃,PU降解后在PI基体中留下长条状纳米孔,且孔径大小随聚氨酯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对薄膜进行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和吸水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体系中PU用量的增加,热处理后的多孔PI薄膜的介电常数逐渐下降,但拉伸强度降低,吸水率上升.
刘久贵姜立忠战佳宇武德珍金日光
关键词:聚酰亚胺多孔介电常数
聚酰亚胺/二氧化硅/银杂化薄膜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采用溶胶-凝胶和原位自金属化相结合方法制备聚酰亚胺(PI)/二氧化硅(SiO2)/银(Ag)三元复合薄膜,通过红外(FTIR)、透射电镜(TEM)、动态粘弹谱仪(DMTA)等系统地考察了热处理过程中杂化薄膜结构形态变化以及SiO2含量对金属银向基体表面迁移情况和杂化薄膜各种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热处理过程中可以同时完成聚酰胺酸的亚胺化、SiO2粒子的形成及银的还原,并且可以通过改变热处理温度和时间或改变SiO2含量来控制银粒子向聚合物基体表面的迁移.
罗宁吴战鹏牟南翔姜立忠武德珍
关键词:聚酰亚胺二氧化硅杂化薄膜
聚氨酯表面ATRP接枝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与2-溴代异丁酰溴(BiB)反应,在臭氧(O3)处理过的聚氨酯(PU)表面引入α碳上带酯基的烷基溴代物;在此基础上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聚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PDMAEMA)。采用水接触角、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等表征测试手段对PU表面处理和接枝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3处理23 min时,PU薄膜表面亲水性最好;在PU薄膜表面成功接枝上PDMAEMA分子链,分子量及其分布(PDI)分别为4.85×104和2.095。
吕斌姜立忠吴战鹏杨小平武德珍
关键词:聚氨酯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臭氧处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可溶性含羟基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合成了含羟基的二胺单体4,4′-二氨基-4″-羟基三苯甲烷(DHTM),并将该单体分别同六氟异叉丙基二苯四羧酸二酐(6FDA),3,3′,4,4′-二苯醚四羧酸二酐(ODPA)和4,4′,-二(4,4′,-异丙叉二苯氧基)四羧酸二酐(BPADA)反应制备了3种结构的聚酰亚胺。溶解性实验表明,这3种聚合物在非质子极性溶剂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溶解性。此外,还对聚酰亚胺薄膜进行了拉伸和动态机械热性能测试。
刘杰齐胜利吴战鹏武德珍
关键词:可溶性聚酰亚胺玻璃化转变温度
甲基丙烯酰氧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SiO_2的制备被引量:13
2007年
采用原位一步法制备了表面甲基丙烯酰氧基三甲氧基硅烷(MPS)改性的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SiO2)粒子。该过程将纳米SiO2的缩合形成过程与功能化改性同步进行,并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失重分析(TGA)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粒子的表面化学结构、形态和分散性以及粒子中MPS的含量。结果表明,原位一步法制备的MPS改性纳米SiO2粒子粒径约75 nm,基本上呈单分散状态,且含有大量的MPS功能性基团,其表面密度为3.45μmol/m2。
姜立忠战佳宇武德珍金日光
关键词: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