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083)

作品数:26 被引量:472H指数:13
相关作者:施国新徐勤松王学吴国荣胡金朝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8篇铜绿微囊藻
  • 8篇微囊藻
  • 8篇胁迫
  • 7篇毒害
  • 7篇黑藻
  • 6篇外源
  • 6篇AERUGI...
  • 5篇菹草
  • 4篇多糖
  • 4篇酸性多糖
  • 4篇抗氧化酶
  • 4篇CD^2+
  • 3篇毒理
  • 3篇氧化酶
  • 3篇抗氧化
  • 3篇活性
  • 3篇
  • 2篇毒害作用
  • 2篇叶细胞
  • 2篇外源脯氨酸

机构

  • 29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野生植物...
  • 1篇南京野生植物...

作者

  • 21篇施国新
  • 20篇徐勤松
  • 16篇王学
  • 13篇吴国荣
  • 9篇胡金朝
  • 8篇陆长梅
  • 7篇马广岳
  • 6篇张玲
  • 5篇丁秉中
  • 5篇许丙军
  • 4篇许晔
  • 4篇梅秋红
  • 4篇赵娟
  • 4篇王春涛
  • 3篇陈苏雅
  • 3篇王立新
  • 3篇张余霞
  • 2篇王习达
  • 2篇计汪栋
  • 2篇张卫明

传媒

  • 5篇湖泊科学
  • 3篇食品科学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中国稀土学报
  • 2篇植物研究
  • 2篇植物生理与分...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农村生态环境
  • 1篇实验生物学报
  • 1篇广西植物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年份

  • 1篇2008
  • 10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 7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铈对亚洲苦草铜害的缓解效应被引量:5
2005年
铈能减缓铜毒害导致的亚洲苦草根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及超氧阴离子 (O2-· )、丙二醛(MDA)的累积。与同浓度的单一铜处理相比 ,加入 2 0mg·L-1 的铈后 ,根和叶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和抗坏血酸 (AsA)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强或增多 ,而过氧化物酶 (POD)的活性先降后升 ,暗示铈可能通过提高亚洲苦草活性氧清除能力以增强对铜的抗性和耐性。比较来看 ,铈对叶的缓解效应较根明显。
马广岳施国新王学徐勤松胡金朝
关键词:
外源脱落酸(ABA)增强菹草抗镉(Cd^(2+))胁迫能力被引量:9
2007年
以高等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n crispus)为试验材料,观察4 mg.L-1Cd2+胁迫条件下外施脱落酸(abscisicacid,ABA)对菹草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施ABA可以明显减轻Cd2+毒害作用,使Cd2+胁迫下菹草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O.2-产生速率降低,且以施用2.5~5μmol.L-1ABA效果最好。
张慧施国新计汪栋徐勤松袁秋红许晔
关键词:CD^2+脱落酸菹草
铅(Pb)在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s)体细胞中分布的电镜观察被引量:17
2006年
用10 mg/L和100 mg/L浓度的Pb(NO3)2培养10 d的凤眼莲为实验材料,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重金属Pb在其细胞内的分布及造成的结构损伤情况.定位结果显示:在10 mg/L浓度处理的凤眼莲植株中,Pb颗粒主要沉积在根上:根的表面、胞间隙、细胞壁、细胞膜和液泡,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器超微结构损伤,而在叶细胞中则没有观察到颗粒分布.随处理浓度增大(100 mg/L),Pb在根细胞各细胞组分中明显增多,对细胞的损伤亦加剧,表现为:质体解体和染色质凝集.同时,一部分Pb被运输到茎叶部分,主要分布在叶细胞的细胞膜、液泡内和叶绿体上,而在根和叶的其它细胞器都没有观察到颗粒分布.同时,各Pb处理浓度都没对叶细胞超微结构产生破坏.我们的观察结果证明凤眼莲抗重金属Pb的重要耐性机制是:根对重金属的积累,细胞壁的金属沉淀作用和液泡的区域化作用等.
徐勤松施国新王学丁秉中陈苏雅许丙军赵娟
关键词:PB亚细胞定位
盐京九号水稻秸秆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4
2008年
以盐京九号水稻为材料,研究经高温灭菌或物理粉碎后的水稻秸秆微细颗粒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抑制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藻液中水稻秸秆添加量≥10g·L-1时,高温灭菌与未灭菌的水稻秸秆同样能抑制微囊藻生长。灭菌稻秆试验组藻细胞的呼吸速率和SOD活性都呈现出先上升后迅速下降的趋势;通过有机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和乙醚)萃取稻秆水浸液,用滤纸片法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做的抑藻试验结果表明,乙醚提取液有明显的抑藻圈。提示抑藻效应是水稻秸秆中某些化学物质溶出而产生的作用,与微生物的活动无关。进一步分离鉴定乙醚提取液结果显示,浸提液中有机酸类和酚类物质有显著的抑藻效应。水稻秸秆微粒的粒径越小,产生的抑藻效应出现得越早,也越明显,这可能还与秸秆微粒的吸附作用有关。
张余霞张玲张阳阳李倩陆长梅吴国荣张卫明
关键词:水稻秸秆铜绿微囊藻抑藻效应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胞外和胞内酸性多糖分离、纯化方法的比较及产物的鉴定
2007年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属于蓝藻,是水华爆发的主体藻类。本实验在不同pH值和温度条件下分别提取其胞内和胞外多糖的粗制品,采用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出其中含有醛酸基团的酸性组分,再用具分子筛效应的SephadexG-150和G-100进一步纯化出具HPLC单一对称峰的两个胞外酸性多糖组分和一个胞内酸性多糖组分。分别测定和分析三种酸性多糖的分子量、糖醛酸及单糖的组成。
张玲周斌伟梅秋红王习达陆长梅吴国荣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
外源钕减轻了重金属镉对菹草的毒害作用被引量:14
2004年
研究了不同浓度钕对菹草镉胁迫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单一镉(10mg·L-1)处理降低了菹草叶片抗氧化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下降。用不同浓度钕处理后,明显减轻了这些症状,抗氧化酶活性均有所提高,与毒害对照相比,SOD、CAT及POD活性分别提高了14.0%~30.0%,8.8%~47.3%,4 6%~15 1%,并减轻了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的降解,减缓了MDA的积累。随着钕浓度的进一步加大,缓解效应逐渐减弱,钕作用的最适浓度为10~15mg·L-1。
王春涛施国新徐勤松武晓燕王学胡金朝马广岳
关键词:重金属抗氧化酶系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胞外酸性多糖抗肿瘤活性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以细胞培养水平和部分荷瘤模型小鼠的实验比较了铜绿微囊藻胞外酸性多糖中分子量和酸性基团不同的两个组分EAPSⅠ和EAPSⅡ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应。实验结果表明两者对正常人胚肾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但不大于临床使用的5-氟尿嘧啶(5-FU);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大鼠骨髓瘤细胞(SP2-0)和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都有较明显的抑制生长的作用,其抑制率随时间而逐渐增大,至第6~8d最为显著;都能抑制Hela细胞凋亡的进程;对荷S180肿瘤的模型小鼠的实验证明,两种样品多糖对模型小鼠延长生存时间的效应与5-FU没有显著性差异。
张玲梅秋红薛华杰周耀明陆长梅吴国荣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抗肿瘤活性
镉、铜和锌胁迫下黑藻活性氧的产生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被引量:94
2006年
研究了不同Cd、Cu、Zn处理浓度对黑藻体内活性氧()产生及对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的分子毒理学效应以探讨高等水生植物抗氧化酶对重金属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三种重金属都不同程度地加快了产生速率;Cu使SOD、POD、CAT活性下降;Cd也都减弱了SOD和POD活性,而CAT活性在0.5—5mg/L处理浓度时增加;Zn对SOD活性也为抑制作用,当浓度为0.5—5mg/L时POD和CAT活性都上升。关联度分析发现Cd、Cu和Zn胁迫下黑藻起主要保护作用的分别为SOD、POD和CAT,而SOD最易受到影响。Cd、Cu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也都呈下降趋势,而0.5—5mg/L的Zn浓度刺激了叶绿素合成。所有Zn处理、0.5mg/L的Cu处理和0.5—1mg/L的Cd处理的叶绿素a/b值都大于对照值。除了Cu使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外,0.5—5mg/L的Zn和0.5—1mg/L的Cd都使其含量增加。综合起来,Cu的毒性最强,其次为Cd,Zn最弱。致死阈浓度分别为:Cu:0.5—1mg/L;Cd:1—2mg/L;Zn:5—6mg/L。SOD是评价重金属对沉水植物毒性效应的灵敏指标。黑藻对水环境Cu污染反应敏感。
徐勤松施国新王学吴国荣
关键词:胁迫黑藻活性氧抗氧化酶毒理
Cu、Zn在黑藻叶片中的富集及其毒理学分析被引量:25
2007年
本文以分布广泛的沉水植物———黑藻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模拟的含不同浓度的Cu、Zn污水中培养7d,研究了Cu、Zn在黑藻体内的富集及部分毒理学影响。研究表明:黑藻对Cu和Zn都有较强的富集作用,黑藻叶片中的Cu、Zn含量都随介质中金属浓度的增大而呈增长趋势,统计分析都达到极显著正相关(RCu=0.9875,P<0.01;RZn=0.9990,P<0.01)。但黑藻对Cu、Zn吸收和积累能力(以富集系数表示)不同:对Cu的富集系数为571—1328;对Zn的富集系数为346—830。这表明黑藻对Cu的吸收能力大于Zn,而富集系数随外界浓度的增大而下降,则说明较低处理浓度更有利于黑藻对金属元素的吸收。逐步提取法分析表明黑藻体内Cu是2%醋酸提取态最多,而Zn是以1mol/L的NaCl溶液提取态占优势。各结合形态的含量多少依次为:Cu:FHAc>FHCl>FNaCl>FWater>FEthanol>FResidue;Zn:FNaCl>FHAc>FHCl>FEthanol>FResidue>FWater。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Cu、Zn污染后黑藻叶片自发荧光范围变窄,峰值变小,平均强度减小。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黑藻叶细胞形态和结构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壁扭曲,细胞变形;细胞核核仁解体,染色质凝集,核膜断裂;叶绿体类囊体膨胀,被膜破裂;线粒体嵴数目减少,线粒体呈空泡状。结果表明,Cu、Zn在黑藻叶中富集得越多,造成的毒害越重,剂量效应非常明显。
徐勤松施国新许丙军吴国荣胡金朝
关键词:黑藻CUZN毒理学
镧、锌及其交互作用对浮萍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被引量:3
2004年
以浮萍(Lemnaminor)为材料,研究La、Zn及其交互作用对体内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单独施加20mg·L-1的La或Zn对浮萍都有明显的伤害作用,且Zn的毒性远大于La。La、Zn复合处理不同程度地减弱各自的毒性,表现为植株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减缓;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各处理对浮萍的毒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Zn、La、Zn+La。
马广岳施国新王学徐勤松王贵民Rafeek Nhaled
关键词:ZN胁迫浮萍活性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