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9A15)

作品数:21 被引量:153H指数:8
相关作者:张秀梅张沛东刘海映王秀利王茂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水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对虾
  • 5篇牙鲆
  • 5篇褐牙鲆
  • 4篇渔业
  • 4篇渔业资源
  • 4篇放流
  • 3篇养殖
  • 3篇荧光
  • 3篇荧光标记
  • 3篇增殖放流
  • 3篇中国对虾
  • 2篇蛋白
  • 2篇养殖密度
  • 2篇幼鱼
  • 2篇幼鱼生长
  • 2篇渔业资源评估
  • 2篇资源评估
  • 2篇魁蚶
  • 2篇耗氧
  • 2篇耗氧率

机构

  • 11篇中国海洋大学
  • 9篇大连海洋大学
  • 5篇大连水产学院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辽宁省海洋水...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技术公司

作者

  • 10篇张秀梅
  • 8篇张沛东
  • 5篇刘海映
  • 4篇王茂林
  • 4篇王秀利
  • 3篇高悦勉
  • 3篇黄国强
  • 3篇田燚
  • 3篇董晓煜
  • 3篇王桂娥
  • 2篇叶昌臣
  • 2篇李九奇
  • 2篇高天翔
  • 2篇陈雷
  • 2篇尹增强
  • 2篇李君丰
  • 2篇邢坤
  • 2篇于晓明
  • 2篇姚红伟
  • 1篇卞晓东

传媒

  • 4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大连水产学院...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渔业经济
  • 1篇渔业现代化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河北渔业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褐牙鲆幼鱼工厂化养殖密度优化软件的初步实现被引量:1
2009年
为解决当前褐牙鲆(Paralicthys olivaceus)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对养殖密度难以把握的问题,在水温(20.0±0.4)℃、空气充氧与纯氧充氧模式下,探讨溶解氧和养殖密度对小规格(1.26±0.45)g与较大规格(14.00±2.10)g褐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分析这2种规格褐牙鲆幼鱼的最适养殖密度,并通过线性回归法,建立了褐牙鲆幼鱼最适养殖密度的标准曲线。运用.NETC#开发了在Windows系统下运行的褐牙鲆幼鱼工厂化养殖密度优化软件,初步实现在人机交互界面上对褐牙鲆幼鱼合理养殖密度的查询。
董晓煜张秀梅黄国强张沛东
关键词:褐牙鲆工厂化养殖
成体对虾的荧光标记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采用平均体长为9cm的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为试验动物,用蓝色、红色和绿色荧光染料(Visible ImplantElastomer,VIE)荧光标记对虾。结果表明,用VIE标记后的3个试验组的日本对虾与对照组的日本对虾在生长发育等方面没有差异,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对应的周存活率基本一致,各组对虾蜕皮正常。尽管荧光标记的残留率随着日龄的增加有所下降,但荧光标记的保持率为100%。3种颜色中的红色荧光标记效果最好,蓝色最差。
刘海映王秀利田燚黄兴杰王桂娥李君丰黄勇
关键词:日本对虾荧光标记育种增殖放流
黄海北部放流不同规格中国对虾的成本比较被引量:2
2014年
于2005年5月15日—6月4日,将体长为(1.00±0.03)cm的中国对虾Feneropenaeus chinensis仔虾暂养于池塘网箱中,暂养密度分别为150、300、450、600尾/m2,暂养20 d后,体长分别为(2.81±0.19)、(2.57±0.22)、(2.15±0.20)、(2.01±0.32)cm,存活率分别为70.2%±2.7%、67.0%±2.8%、37.6%±3.4%、33.4%±4.1%。于2009年5月10日—29日,将体长为(0.99±0.03)cm的中国对虾仔虾暂养于池塘网箱中,暂养密度为150、300尾/m2,暂养20 d后,体长分别为(2.78±0.23)、(2.55±0.21)cm,存活率分别为70.4%±3.5%、69.5%±3.4%。于2009年6月3日—4日、2010年6月4日—5日在普兰店皮口海域(N 39°18'22″,E122°23'30″)进行小(1.0 cm)、大(2.7 cm)两种规格的中国对虾海上漂流试验,2009年试验时海况恶劣,漂流20 h后,小、大个体组的存活率分别为0、51.7%±1.5%,2010年试验时海况良好,存活率分别为88.5%±4.4%、98.5%±3.5%。以2010年黄海北部暂养1.5亿尾中国对虾为例,计算放流小、大规格的中国对虾的成本,结果表明,放流大规格中国对虾能节省24.764万元,占放流总成本的13.6%。
陈雷刘海映姜洪亮林源于深礼郭良勇邢坤于晓明
关键词:中国对虾黄海北部放流
温度和饥饿胁迫对红鳍东方幼鱼生长和耗氧率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在水温6,10,14,18和22℃条件下,研究饥饿0 d,10 d,20 d,30 d和40 d对体重(181.75±17.21)g,体长(7.84±0.44)cm红鳍东方(Takifugu rubripes)幼鱼生长和耗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0-18℃时饥饿对红鳍东方幼鱼的存活无显著影响,经40 d饥饿,实验鱼的存活率为100%;而6℃和22℃时分别于饥饿32 d和36 d全部死亡。相同水温条件下,随饥饿时间增加,实验鱼的体重损失率增大,肥满度降低,而耗氧率下降。相同饥饿时间,随水温上升,体重损失率增大,肥满度下降,而耗氧率升高。同时,耗氧率昼夜节律显著,07:00和15:00时达到最高峰,而03:00时达到最低值。经方差分析表明,饥饿和水温对实验鱼体重损失率、肥满度和耗氧率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发现,饥饿10-20 d时,耗氧率明显降低,而20-40 d时趋于稳定,实验鱼耗氧率的降低随饥饿时间延长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变化规律。
王茂林姜志强张秀梅张沛东
关键词:红鳍东方肥满度耗氧率昼夜节律
基于Bayes方法的东海小黄鱼资源评析被引量:15
2011年
利用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基于Bayes方法的Pella-Tomlinson模型对东海区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渔业资源动态进行了科学评析,同时,在不同渔业政策选择下,对2004-2020年的资源量与渔获量进行了预测模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东海区小黄鱼渔业资源的环境容纳量K为394 514 t;内禀增长率r为1.146;1991年的资源生物量为338 493 t、尔后持续上升到1994年的370 923 t。1994年以后又持续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最低值111 253 t;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为107 806 t左右;支持MSY所需的渔业资源生物量为197 503 t;支持MSY所需的捕捞努力量为441 097 6网次;当前资源量与环境容纳量K的比值为0.282,即当前资源量已不足原始资源量的30%;若2004年以后使用0.4的捕捞死亡系数,该渔业资源可以实现持续最优利用。
李九奇叶昌臣王文波尹增强陈绍军
关键词:小黄鱼BAYES渔业资源评估
魁蚶精子的超微结构被引量:2
2010年
应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了魁蚶的精子,揭示了其超微结构。扫描结果显示,魁蚶精子全长55μm,由头部、中段和尾部3部分组成。其中,头部长约2μm,最宽处直径为1.5μm。透射结果显示,魁蚶头部包括顶体和精核。顶体位于头部前端,较圆钝,呈倒"V"形,与精核之间有一间隙,精核位于顶体的下方,占头部体积的2/3左右,具有核后窝和植入窝,但是没有核前窝。中段由5个近圆形的线粒体围绕着中心体构成,线粒体横切面长轴直径为0.6μm,短轴直径为0.5μm。尾部细长,由尾丝包被质膜构成,内有轴丝。横切面呈圆形,直径为0.15μm,横切面为典型的"9+2"结构。
姚红伟孙金阳郭晋高悦勉
关键词:魁蚶精子超微结构
分子标记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中的应用被引量:16
2010年
随着增殖放流种类及数量的增加,为评估增殖放流的效果,各种标志技术日渐发展成熟,DNA分子标记作为一种新型的标记手段,在国外的增殖放流中已经开始逐渐使用。本文将以分子标记在日本褐牙鲆增殖放流中的应用为例,阐述如何将分子标记成功地应用于增殖放流,以期为将分子标记技术成功引入中国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中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宋娜高天翔韩刚张秀梅
关键词:增殖放流褐牙鲆分子标记
水体钙离子质量浓度对褐牙鲆幼鱼鱼体和耳石元素成分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在盐度30和水温20℃条件下,分别配制钙离子(Ca2+)质量浓度为200 mg·L-1(A组)、400 mg·L-1(B组,对照)、800 mg·L-1(C组)、1 600 mg·L-1(D组)和3 000 mg·L-1(E组)的人工海水,研究了水体ρ(Ca2+)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鱼体和耳石元素成分的影响。经60 d养殖发现褐牙鲆鱼体中仅钙(Ca)、锌(Zn)和铜(Cu)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鱼体中磷(P)、钠(Na)、镁(Mg)、锶(Sr)、铁(Fe)、锰(Mn)和镍(Ni)质量分数随水体ρ(Ca2+)的增加而下降。不同ρ(Ca2+)对褐牙鲆幼鱼耳石长、宽、长宽比和耳石质量影响显著(P<0.05)。低浓度A组耳石长和耳石宽显著低于B组和C组,A组耳石长宽比(L/W)显著低于D组,A组的耳石质量显著低于B组和D组(P<0.05)。其中w(Sr)随ρ(Ca2+)的增加显著下降,锶/钙(Sr/Ca)比、镁/钙(Mg/Ca)比随ρ(Ca2+)增加而下降。结果表明,水体ρ(Ca2+)对褐牙鲆鱼体成分、耳石形成及组分产生明显影响,ρ(Ca2+)能够影响鱼体和耳石元素的累积。
王茂林张秀梅高天翔张沛东
关键词:褐牙鲆钙离子鱼体耳石
金乌贼荧光标志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3
2008年
建立一种简单实用的标志方法,对更好地评价金乌贼增殖放流效果和渔业资源现状非常重要。以金乌贼为实验对象,利用荧光物质—茜素络合指示剂(Alizarin Complexone,ALC)浸泡金乌贼幼体,对其内壳进行标志,所用荧光染色剂浓度为(6.0~8.0)×10-3%,浸泡染色时间24h。将标志组和对照组的金乌贼幼体分别暂养于1.5m×1.5m×1.5m水泥池30d,后将暂养的幼体放养于面积为2667m2的室外土池,并在60d后,将平均胴背长达91.4mm(对照组)、87.6mm(标志组)金乌贼幼体移入室内水泥池越冬,整个实验历时210d。实验期间,分别在标志后15、30、45、60、90、210d对金乌贼进行随机取样,解剖出内壳观察标志色保留状况并对金乌贼生长发育及存活率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标志金乌贼的成活率为100%;方差分析显示,标志组和对照组金乌贼的生长发育差异不显著(P>0.05);210d后内壳骨针部仍清晰保留初染时的半椭圆形淡紫色圆圈;实验所采用的ALC内壳标志方法操作容易,可一次性大量进行标志处理,鉴别简单,无需借助其它仪器,肉眼便可直接观察到标志色,并且标志色保持率高,保留时间长,是一种理想的标志金乌贼的方法。
郝振林张秀梅张沛东董晓煜卞晓东
关键词:金乌贼
不同钙、镁浓度对褐牙鲆幼鱼生长及SOD和CAT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在盐度30和水温20℃条件下,配制钙、镁(1∶3)总浓度A(700mg/L)、B(1100mg/L)、C(1600mg/L,对照)、D(2200mg/L)、E(2800mg/L)的人工海水,研究了5种人工海水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生长、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影响。观察发现,褐牙鲆幼鱼初次接触高钙、镁浓度人工海水(D组和E组)时产生应激反应,鱼体呈弓形,呼吸频率降低,摄食不积极,适应7d左右恢复正常。经60d养殖实验,各处理组实验鱼食物转化效率(FCE)无显著差异(P>0.05),成活率均在90%以上。0~20d时实验鱼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率(FI)差异显著(P<0.05),低浓度组大于高浓度组,20d后,FI无显著差异(P>0.05),40~60d时低浓度组SGR小于高浓度组。各处理组SGR和FI随钙、镁总浓度上升呈下降趋势,实验进行到60d时,低浓度组A的SGR和FI分别为高浓度组E的1.13倍和1.04倍。不同钙、镁浓度对实验鱼的免疫酶活性亦有显著影响。D组实验鱼SOD酶活力和肝比重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E组SOD酶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P<0.05),CAT酶活力也低于其他处理组,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初期钙、镁浓度通过影响褐牙鲆的摄食而影响其生长,低钙、镁浓度组实验鱼生长较快,高浓度组生长较慢。经60d养殖驯化,除E组外的各处理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过高浓度钙、镁对褐牙鲆的免疫酶活性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建议养殖褐牙鲆时应注意避免水体钙、镁含量过高。
王茂林张秀梅黄国强张沛东李君丰
关键词:褐牙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