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1053)

作品数:20 被引量:405H指数:10
相关作者:陈雯赵海霞吕卫国陈诚王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美国福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制造业
  • 4篇区位
  • 3篇区位选择
  • 2篇人口
  • 2篇企业
  • 2篇城市
  • 1篇点模式
  • 1篇都市
  • 1篇都市区
  • 1篇信息通讯
  • 1篇制造业产业
  • 1篇制造业产业集...
  • 1篇制造业集聚
  • 1篇人口城镇化
  • 1篇人口分布
  • 1篇生态保护
  • 1篇生态保护与建...
  • 1篇生态功能
  • 1篇生态功能保护...
  • 1篇省制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犹他大学
  • 1篇江苏省环境保...

作者

  • 17篇陈雯
  • 6篇赵海霞
  • 5篇吕卫国
  • 4篇王波
  • 4篇陈诚
  • 3篇陈江龙
  • 3篇惠彦
  • 3篇金志丰
  • 3篇孙伟
  • 2篇曲福田
  • 2篇袁丰
  • 2篇禚振坤
  • 1篇朱德明
  • 1篇黄天送
  • 1篇吴威
  • 1篇崔旭
  • 1篇魏也华
  • 1篇薛俊菲

传媒

  • 4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地理学报
  • 3篇湖泊科学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经济地理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城市问题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年份

  • 3篇2010
  • 11篇2009
  • 6篇200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锡都市区制造业的区位决策影响与适宜性分区被引量:6
2009年
通过对制造业区位决策的影响要素分析,讨论各区位因子对制造业适宜性分区的控制作用。以经济发达的无锡市为例,综合考虑生态约束、开发引导和相关空间因素,分别选择生态服务功能、灾害易损性、水环境风险进行生态约束要素分区评价;选择交通、集聚规模和土地潜力指标进行开发引导要素分区评价;同时考虑城镇和基本农田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全市域制造业的适宜性分区,作为制造业空间区位决策的依据,其中生态环境约束较弱、开发引导较强的地区可以适当布局制造业项目,而生态环境约束较强、或开发引导较弱、或人口相对稠密、或优质农田分布的地区需要严格控制乃至禁止制造业项目的建设。
陈雯孙伟禚振坤
关键词:制造业区位决策
太湖地区环境敏感地空间分布及对策-以苏州市为例被引量:6
2008年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区域空间发展向坡地、沿湖地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伸展,加剧了环境敏感地区的环境压力和生态胁迫,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针对苏州市自然地域特点,对环境敏感地进行分类,划出区域未来开发与保护的空间范围与布局,对实现区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生态保护需求、水源保障、污染影响、农田生态保护、灾害防范等作为环境敏感评价的基本因子,将苏州市环境敏感地划分为生态功能敏感地、地表水源敏感地、污染影响敏感地、优质农田敏感地以及潜在灾害敏感地五类,在明确其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对环境敏感地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减缓敏感响应、保护生态及发展区域经济的对策.
王波陈雯赵海霞
区域发展的空间失衡模式与状态评估——以江苏省为例被引量:33
2010年
从收入增长和生态改善的空间均衡角度来看,区域发展空间失衡是空间开发状态与其区位供给能力不相匹配,空间的经济社会活动没有按照开发供给的比较优势进行地区分工配置。当区域开发规模及程度超过其可能的供给容量视为开发过度;若没有充分利用供给容量,则为开发不足。以江苏省县(县级市)单元为例,采用开发强度与反映空间供给能力的生态重要性指数、环境敏感性指数、规模集聚指数、资源保障指数、运输经济指数的相关关系以及协调度,可以判断和评价空间失衡的状态。同时,资源环境价格市场不完善,政府调控要素导向不合理以及开发导向的财税和政绩考核体系等安排,都是导致空间失衡的制度原因。
陈雯孙伟赵海霞
盐城市沿海的适宜开发空间选择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开发空间选择通过辨识适宜开发空间,使得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活动尽可能地配置在弱自然生态阻力、强经济引力的空间,实现区域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借鉴以往研究,结合案例区特点,建立指标体系,基于乡镇单元,运用GIS工具综合分析盐城市域自然生态阻力和经济引力的空间分异特征,运用矩阵列联分类方法划分空间开发适宜类型,并根据适宜开发空间的地域特点将其分为城市区域和临港区域。研究认为,盐城沿海的适宜开发空间主要分布于204国道沿线的县市城区、部分临近乡镇及沿海陈家港、滨海港、海通镇等地区;临海部分乡镇凭借其资源潜力宜作为临港区域,是未来的主要产业空间载体;其它地区应定位于城市化空间,未来建设用地指标应优先向这些区域投放,引导人口、产业向这些地区的集聚。
陈诚陈雯
关键词:GIS空间分析
苏州市环境敏感地的划定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促使人类开发与建设活动不断侵占坡地、优质农田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了众多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针对不同类型区域的特点,对环境敏感地进行分类,划清区域未来开发与保护的界限,对实现区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从环境敏感地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以及环境敏感地在苏州全市域生态功能保护区的重要性程度为出发点,将苏州市环境敏感地划分为生态功能敏感地、地表水源敏感地、污染影响敏感地、优质农田敏感地和潜在灾害敏感地5类,并进一步明确其空间分布范围,为苏州市建设用地扩张控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波赵海霞黄天送
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的城镇建设用地配置——以海安县为例被引量:28
2009年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差别,进行建设用地配置,是区域空间引导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分析,综合考虑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用地发展潜力,讨论了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配置的方法。基于该方法,以海安县为案例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2020年该区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县域中部和东南部资源环境约束较小、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发挥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陈诚陈雯吕卫国
减少环境污染排放的机制与控制政策被引量:8
2008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逐步恶化,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落实科学发展观,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排放,必须剖析影响环境污染排放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在分析经济发展和环保制度安排对环境污染排放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用1999~2004年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的混合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导致我国现阶段环境污染恶化的主要因素。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活动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加剧了环境的污染,而环保投资和公众参与、规章制度及政府环境管理制度则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变量。最后,提出运用综合管理手段、加快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环保制度创新等控制环境污染的政策建议。
赵海霞曲福田朱德明陈雯陈江龙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
城乡地域划分和城镇人口核定研究--以常熟市为例被引量:19
2009年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地域划分和城镇人口核定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客观评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该研究首先提出了城乡划分的标准和方法,即以居委会、村委会为统计单元,以建设用地占地块总面积之比作为主要判别标准,以相对人口密度作为次要判别标准,结合地块与地块之间的连接状况,判别城乡地域并核定城镇人口。并以常熟市为案例,对上述标准和方法进行检验,全市城镇区用地27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33%,城镇人口5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0.33%,符合常熟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城乡划分的标准合理,符合客观实际,同时操作简便,具有在大范围推广的价值。
惠彦金志丰陈雯
关键词:城乡划分城镇人口建成区
江苏省沿江开发区空间分工、制造业集聚与转移被引量:9
2009年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针对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制造业空间可能存在的变动,在整理和分析调查问卷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专业化指数和基尼系数2种方法来定量分析江苏省21个沿江省级以上开发区空间分工、制造业集聚和转移态势。结果表明:(1)2002-2006年江南沿江开发区通过向江北沿江开发区转移部分传统产业,逐渐形成了江南沿江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中心”和江北沿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围”的空间分工格局;(2)江南沿江开发区内部、江北沿江开发区内部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工关系;(3)受开发区发展阶段、区域产业政策、本地化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并未发现理论预期的普遍存在的产业集聚现象,仅纺织服装、石化、电力、塑料橡胶等产业呈现集中趋势。
袁丰陈江龙吴威薛俊菲
关键词:制造业集聚产业转移基尼系数
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及其空间集聚特征被引量:14
2009年
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固有特征,也是产业集群识别和分析的核心。采用Ellison和Glaeser1997设计的产业集聚指数和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重点对江苏省5个典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典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均存在明显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间共同集聚。通过比较县域和市域两个尺度下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间共同集聚特征,发现,各集群空间集聚范围有一定差异,钢铁、机械装备制造集群、石油、化学加工集群和汽车制造集群的空间集聚范围明显超越县域在市域,电子、通讯制造集群集聚范围在县域和市域尺度同时存在,而棉毛纺织服装制造集群集聚范围主要在县域。还发现,各集群的集聚程度也存在差异,电子、通讯制造集群无论是产业内还是产业间集聚程度最高,达高集聚水平,表明电子、通讯制造集群内外部性很高,集群内企业具有很强的相互吸引作用。汽车制造集群集聚程度较低,其他集群集聚程度为中等水平。
吕卫国陈雯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集群主成份分析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