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050)

作品数:32 被引量:233H指数:12
相关作者:刘任涛朱凡赵哈林柴永青赵学勇更多>>
相关机构:宁夏大学中国科学院巴伊兰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9篇土壤
  • 14篇荒漠
  • 14篇草原
  • 13篇荒漠草原
  • 12篇土壤动物
  • 9篇沙地
  • 8篇柠条
  • 8篇灌丛
  • 8篇草地
  • 7篇植被
  • 7篇群落
  • 7篇荒漠草原区
  • 7篇草原区
  • 5篇地表
  • 5篇地表植被
  • 5篇动物群落
  • 5篇沙质草地
  • 5篇群落结构
  • 5篇节肢动物
  • 4篇生境

机构

  • 30篇宁夏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巴伊兰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30篇刘任涛
  • 19篇朱凡
  • 8篇赵哈林
  • 5篇赵学勇
  • 5篇柴永青
  • 3篇徐坤
  • 3篇杨明秀
  • 3篇辛明
  • 2篇贺达汉
  • 2篇杨新国
  • 2篇王少昆
  • 2篇陈林
  • 1篇马琳
  • 1篇宋乃平
  • 1篇李学斌
  • 1篇李淑君
  • 1篇刘凯

传媒

  • 3篇草业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中国沙漠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生物数学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草地学报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 1篇Resear...

年份

  • 3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8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干旱区草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温湿度的关系被引量:22
2013年
在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附近选择不同程度封育草地为研究样地,通过调查不同季节降雨、温度、土壤温度和水分以及土壤动物特征,分析了土壤动物季节变化及其对降雨和温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样地共获得土壤动物11目13个类群,螨类和鞘翅目幼虫为优势类群,存在于3个季节中;常见类群随季节变化发生更替。夏季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多,种类丰富,多样性较高,而春季和秋季均较低。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为夏季较高,而春季和秋季均较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是影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季节分布的主要因素,而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和温度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说明夏季"雨热同季"对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较大,而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相对较小。
刘任涛赵哈林赵学勇
关键词:土壤动物气象因子
模拟增雨条件下沙质草地地表植被和节肢动物群落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14年
以宁夏荒漠草原区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增雨20%、40%、60%、100%5种处理样地,通过调查土壤、植被及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初步分析了地表植被和节肢动物群落对当年模拟降雨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在增雨试验前,不同处理样地间土壤理化性质、地表植被个体数、类群数和平均高度以及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说明试验样地设置的相似性和试验方法可行。2)模拟降雨处理后,地表植物丰富度受降雨处理的影响较小,而在秋季,地表植物个体数表现为增雨40%样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植物平均高度表现为增雨20%和40%样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3)模拟降雨处理后,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受降雨处理的影响较小,而在秋季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表现为增雨20%、60%和100%样地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研究表明,基于影响因子设置不同处理试验样地需综合考虑土壤、植被和节肢动物特征,地面植被个体数和高度以及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对降雨处理响应更为敏感,并存在一定的时滞性。
朱凡刘任涛贺达汉
关键词: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土壤动物
Ground-active arthropod responses to rainfall-induced dune microhabitats in a desertified steppe ecosystem,China被引量:2
2016年
Different microhabitats along dune slope were found to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performances and soil properties in desertified ecosystems.However,the ground-active arthropod responses to rainfall-induced dune microhabitats were largely unknown in desertified regions.At dune top,midslope and bottom,ground-active arthropods were sampled by the method of pitfall traps in addition to the herbaceous and soil measurements during spring,summer and autumn from 2012 to 2013.Ground-active arthropod had a strong dynamics in time,seasonally and yearly in responses to rainfall-induced dune microhabitats and the variations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of soil and herbaceous properties.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of dominant taxa(i.e.Melolonthidae,Carabidae,Glaphyridae,Tenebrionidae and Formicidae families)among dune microhabitats was similar between seasons within the same year,whereas they differed markedly between two sampling years with varying rainfall patterns.A significant(P<0.05)difference in total abundance,taxa richness and Shannon index among dune microhabitats was found only in certain season time,particularly in 2013;however,no significant(P>0.05)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dune microhabitats when averaged on three sampling seasons within the year of either 2012 or 2013.In all,the taxonomical structure differed considerably from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in ground-active arthropod response to rainfall-induced dune microhabitat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xonomical groups among dune microhabitats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inter-annual rainfall changes,whereas that of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affected by both intra-and inter-annual rainfall changes in desertified ecosystems.
LIU RentaoZHU FanYosef STEINBERGER
关键词:草原生态系统荒漠化地区
中国北方不同地带沙地封育草场土壤性质和植被特征比较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探明不同水热地带沙地封育草场土壤性质和植被特征的差异性,以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封育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2个沙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草本植被特征,比较不同地带沙地土壤性质与植被特征,并分析影响不同地带沙地土壤性质和植被分布的原因,以期为区域退化沙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保护与管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降雨量较高的科尔沁沙地(397 mm)封育草场土壤含水量(t=7.318,P=0.000)、有机碳含量(t=6.395,P=0.000)、全氮含量(t=4.532,P=0.003)以及土壤C/N(t=2.491,P=0.041)均显著高于偏干旱的毛乌素沙地(292 mm),前者分别是后者的2.5、2.5、2.2、1.2倍,而土壤p H(t=-39.576,P=0.000)、电导率(t=-10.031,P=0.000)和土壤温度(t=-11.559,P=0.000)均表现为科尔沁沙地(年均温6.3℃)显著低于毛乌素沙地(年均温7.7℃),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2、1.8、1.1倍。科尔沁沙地植物个体数(t=-7.774,P=0.000)、优势度指数(t=-4.066,P=0.004)显著低于毛乌素沙地,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0、2倍,而植物高度(t=7.003,P=0.000)和均匀度指数(t=2.829,P=0.025)表现为科尔沁沙地显著高于毛乌素沙地(P<0.001),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7、1.4倍。植物群落Shann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在2个沙地间未呈现出显著差异性(P>0.05)。研究表明,沙地水热等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仅对沙质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深刻影响,还影响到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但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有限,可能存在一个水热阈值条件。
刘任涛朱凡王少昆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土壤性质气候变化
基于群落与种群水平的沙地柠条灌丛“虫岛效应”随林龄的变化被引量:3
2015年
以宁夏盐池沙地不同年龄柠条灌丛为研究对象,利用响应比率(Response ratio,RR)和相对互相作用强度指数(Relative interaction intensity,RII),在群落与种群2个水平上分析沙地灌丛"虫岛效应"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群落水平上,RR与RII在表征基于节肢动物个体数和丰富度的不同年龄灌丛"虫岛效应"间差异性时完全相同,但在表征节肢动物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时存在较大差异性.在种群水平上表征柠条灌丛"虫岛效应"时RII值反映的类群数超过RR值的17%以上,在24年生灌丛林地达到38%以上,更好地反映了灌丛与节肢动物类群间的作用关系.利用RR值分析群落水平灌丛"虫岛效应",在6年生林地只有节肢动物个体数表现出灌丛"虫岛效应",在15年生林地基于Shannon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灌丛"虫岛效应"显著增强(P<0.05),而基于节肢动物个体数的灌丛"虫岛效应"减弱,但在之后的24年和36年林地基于Shannon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灌丛"虫岛效应"急剧减弱,而基于节肢动物个体数的灌丛"虫岛效应"又逐渐增强(P<0.05).利用RII值分析种群水平灌丛"虫岛效应",不同年龄林地均有超过50%的动物类群受到灌丛影响而呈现出"虫岛"现象,反映了灌丛对节肢动物的聚集作用.本研究表明,响应比率RR在分析节肢动物群落指数效果较好,而相对互相作用强度指数RII可以完整地表征节肢动物种群在灌丛内外的空间分布;随着灌丛年龄增加,灌丛"虫岛"对灌丛间节肢动物多样性分布具有辐射作用,灌丛"虫岛效应"有利于沙化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有效恢复.
刘任涛朱凡
关键词:沙地生态系统恢复
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变化被引量:3
2014年
以荒漠草原区6,15,24和36年生人工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陷阱诱捕法调查了每个林地5-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揭示了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林龄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获得5 纲13目62科72类群,按照食性差异划分为捕食性、植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和杂食性以及寄生性6 个营养功能群。步甲科、鳃金龟科以及拟步甲科(主要包括琵甲属、漠甲属和鳖甲属)是优势类群,其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46.71%。2)从5月到6月,每个柠条林地除已有植食性和杂食性类群外开始出现腐食性类群,7月只在36年林地开始出现捕食性优势类群,而8-9月每个林地均开始出现捕食性类群。随着林龄的增加,地面节肢动物食物网结构趋于复杂。3)6年生林地优势类群高峰期出现在9月,而在15年生林地出现在6和9月,24年生林地出现在6,8和9月,36年生林地优势类群高峰期出现在6,7,8和9月。随着林龄的增加,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月分布趋于稳定。4)6年生林地的最大类群密度以5和9月最高,8月最低;从15到24年林地逐步转变为5月最高而其他月份相对较低的模式;而到36年林地转变为5月最高,8月次之,而其他月份相对较低的模式。不同年龄林地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和丰富度的影响以8和9月影响最大,5-7月影响较小。5)研究表明,6~24年生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波动剧烈,36年生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趋于相对稳定,食物网结构趋于复杂。其中,8和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受到柠条年龄的影响较大。
刘任涛朱凡
关键词:荒漠草原人工林
半干旱区草地生境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季节动态被引量:13
2013年
选择科尔沁沙地封育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分析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伴随着气候因子(降雨量和气温)的季节变化,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而土壤温度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土壤温湿度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影响了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P<0.05)。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以及Shannon指数均表现为夏季显著高于秋季(P<0.05),春季居中;而均匀度指数则与此相反(P<0.05),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随着季节更替,不同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对气候因子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响应和适应性,不同季节表现出了不同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及其个体数分布,而且在夏季表现出较高的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
刘任涛朱凡
关键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荒漠草原区柠条林地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对补播牧草和平茬措施的响应被引量:10
2013年
以荒漠草原区25年龄人工柠条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未平茬未补播(对照)、非平茬补播、平茬非补播与平茬兼补播处理柠条林地中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和生物量,结合功能群划分,分析了柠条平茬和林带间补播牧草及其交互作用对柠条林地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共捕获地面节肢动物11目31科34个类群,划分为5种不同营养功能群: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尸食性和杂食性,其中植食性动物是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林地地面节肢动物区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非平茬补播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植食性动物的生物量(P<0.05);平茬非补播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植食性动物的生物量(P<0.05)、捕食性(P<0.05)和杂食性动物的类群数(P<0.01);平茬兼补播处理显著提高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的生物量(P<0.05)。研究表明,荒漠草原区对柠条林地进行平茬和补播可以丰富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数量和提高食物网的复杂性,有利于促进沙化草地生态系统有效恢复。
刘任涛杨新国柴永青杨明秀朱凡李淑君
关键词:荒漠草原功能群补播平茬
沙地生境土壤动物调查与分离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针对科尔沁沙地土壤动物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较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样地调查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样方与土样的有效性,分析了土层深度垂直变化下调查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样方和土样的有效性差异,同时分析了季节变化对调查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样方和土样有效性的影响。试验表明,沙地生境中,大型土壤动物取样样地应选择草地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应选择农田或林地生境;垂直空间上,调查大型土壤动物的土壤深度为0—20em,而中小型土壤动物为0~15cm;季节选择上,在3个季节各采样1次,土壤动物调查有效性较高。另外,大型土壤动物采取平板手拣法采集,中小型土壤动物采用较大环刀(直径≥30cm)分离效果较好。
刘任涛赵哈林
关键词:沙地土壤动物
人工与自然恢复方式对流动沙地土壤与植被特征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不同固沙措施对土壤—植被系统恢复的生态效应,为该地区沙化草地选取合理的固沙措施、草场管理与利用以及沙漠化治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宁夏地区盐池沙地围封自然恢复草地和灌丛人工固沙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周围流动沙地为对照,对不同处理措施样地土壤性质和地表植被特征进行调查。[结果](1)两种恢复措施均能够显著增加土壤黏粉粒含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0.001),降低土壤温度、容重和含水量(p<0.05),并显著提高草本植物丰富度、个体数和平均高度(p<0.05)。(2)自然围封草地土壤黏粉粒含量、草本植物个体数和丰度分别是人工灌丛林地的2.1,2.8,1.4倍;而其土壤含水量下降幅度是人工灌丛固沙林地的1.7倍。人工灌丛固沙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以及草本植物平均高度分别是自然恢复草地的2.1,2.0,2.2倍;而其土壤容重下降幅度是自然恢复草地的2.5倍。(3)随着流动沙地固定和草本植被恢复,植物群落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特征逐渐演替到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且伴生有多年生植物的草地生态系统。但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个体数和物种数自然恢复草地均明显高于人工灌丛固沙林地。[结论]围封自然恢复对于宁夏地区盐池沙地土壤质地与植被系统稳定性的恢复质量优于灌丛人工恢复措施,人工灌丛固沙因其能够有效改良土壤营养条件亦可作为重要辅助恢复手段。
刘任涛朱凡
关键词:自然恢复土壤植被流动沙地生态效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