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CB951202)

作品数:6 被引量:86H指数:5
相关作者:陈沈良陈广泉刘锋彭俊李谷祺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黄河三角洲
  • 1篇水下
  • 1篇水下地形
  • 1篇外航道
  • 1篇小波
  • 1篇小波分析
  • 1篇粒度参数
  • 1篇粒度特征
  • 1篇孔压
  • 1篇环境演变
  • 1篇黄河
  • 1篇海域
  • 1篇航道
  • 1篇河口演变
  • 1篇岸线
  • 1篇表层沉积物
  • 1篇波浪
  • 1篇波浪作用
  • 1篇沉积环境
  • 1篇沉积物

机构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5篇陈沈良
  • 3篇彭俊
  • 3篇刘锋
  • 3篇陈广泉
  • 2篇李谷祺
  • 1篇谷国传
  • 1篇陈小英
  • 1篇林霖
  • 1篇任韧希子
  • 1篇许国辉
  • 1篇李广雪
  • 1篇李安龙
  • 1篇张林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上海国土资源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近60年黄河入海水沙多尺度变化及其对河口的影响被引量:44
2011年
基于1950-2008年利津站月均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间序列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入海水沙多尺度变化,并结合不同年份的黄河口岸线和口门地形资料分析了水沙变化对河口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水沙具有3个不同时间尺度的显著周期变化,其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不同尺度下的入海水沙丰枯变化不同;受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入海水沙长期呈减少趋势,并具有阶段变化的特征;入海水沙变化深刻影响着河口演变,不同时期行水河口的岸线延伸速率与河口来沙量有关,亿t泥沙岸线延伸量与来沙系数显著相关,自1976年清水沟流路入海以来,河口水下三角洲表现为淤积,淤积程度与入海水沙量密切相关。
刘锋陈沈良彭俊陈广泉
关键词:黄河小波分析河口演变
黄河三角洲的沉积动力分区被引量:18
2012年
以2000年及2007年黄河三角洲滨海区采集的123和15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数据基础,经实验室分析取得各样品的粒度参数,结合地貌条件、动力条件和水深资料,探讨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布类型、粒度特征以及其动力分区等方面的规律。黄河三角洲滨海区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质粉砂;中值粒径由岸向海逐渐变细;分选系数整体偏高反映了的复杂性;偏态值均为正,其极高值大都分布于水深10m左右的区域;峰态的极大值分布于现行河口的南侧,极小值分布于湾湾沟口和飞雁滩以东的近岸。Flemming三角图反映出冲蚀区的动力条件整体较强;淤积区内清水沟老河口附近的动力条件比现行河口强;浅海平原区水动力较弱且单一。
任韧希子陈沈良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黄河三角洲YDZ1孔沉积环境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对黄河三角洲五号桩附近YDZ1孔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参数在垂向分布序列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运用粒级-标准偏差法得到YDZ1孔沉积物的环境敏感粒度粒级范围为2.75~3.75φ。根据粒度参数变化的规律性和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平均粒径的垂向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物样品分样描述和ASM14 C测年数据,分析了末次盛冰期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沉积环境的变化过程。
李谷祺陈沈良彭俊陈小英刘锋陈广泉
关键词:粒度参数沉积环境黄河三角洲
波浪作用下粉土海床中的孔压响应试验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海床在波浪作用下是否稳定对海底工程的安全至关重要,海床的稳定性与土体中的孔压响应密切相关。水槽模拟试验表明:在波浪的作用下,黄河三角洲粉土海床中将产生振荡孔隙水压力和累积孔隙水压力。振荡孔隙水压力大小与土层深度、波高和粘粒含量有关,其振幅(能量)在土层中随深度的增加呈指数衰减,且粘粒含量越高衰减越快;加载波高越大,能量衰减越快。而累积孔压响应模式表现为在波浪作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孔隙水压力快速上升,然后逐渐减小而趋于稳定,其大小和速率也与波高、粘粒含量、土层埋深有关,粘粒含量越高,孔压累积速度越低。
李安龙李广雪林霖许国辉
关键词:波浪孔压
黄河三角洲岸线及现行河口区水下地形演变被引量:10
2012年
根据实测的岸线和水深数据,利用Surfer和Mapinfo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合不同阶段利津站输沙量,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岸线及现行河口区水下地形演变。结果表明:1953-2000年,68%左右的入海泥沙淤积在口门和滨海区。由于入海流路变迁,不同岸段的岸线变化具有各自的特征。刁口河流路以西岸线基本稳定;刁口河流路以东—孤东油田以北岸线经历先淤后冲,属于强侵蚀岸段,但在防潮大堤的保护下得到人为控制下的稳定;清水沟流路形成的岸线整体向海淤进,但清8出汊后,清水沟老河口沙嘴南侧出现侵蚀。1976-1996年,现行河口(清水沟流路)水下地形总体上表现为淤积,顶坡段变缓,前坡段变陡。1996-2005年,清水沟老河口水下地形顶坡段和前坡段发生侵蚀,底坡段呈现淤积;出汊新河口水下地形继续淤积,但程度和范围都比1976-1996年的小。孤东油田近岸侵蚀加剧。
彭俊陈沈良李谷祺刘锋陈广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岸线水下地形
连云港外航道海域环境演变与冲淤特征
2013年
1855年黄河回归渤海,苏北沿岸陆源供沙基本断绝,连云港外航道海域逐渐成为冲刷性滨海环境。通过环境演化、地形地貌和波、流、沙等环境要素分析认为,1855年黄河供沙断绝后,在波-流联合作用下,研究区总体呈现冲刷态势;水体含沙量0.43kg/m3可作为冲淤转换的判据。1973年以来的港口建设期间,研究区受工程弃土影响而表现为淤积,但这是人工所致,工程结束后或工程间隙期逐渐被冲刷夷平。人为引起的淤积不能取代自然作用引起的冲刷,这一冲刷特征对连云港正在开展的徐圩港区建设和30万t级航道疏浚工程是有利的。
张林陈沈良谷国传
关键词:环境演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