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8K14-06)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马婷婷吉雯雯白乐康安虹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低位咬合
  • 2篇咬合
  • 2篇咬肌
  • 2篇颌关节
  • 2篇颞下
  • 2篇颞下颌
  • 2篇颞下颌关节
  • 2篇颞下颌关节紊...
  • 2篇颞下颌关节紊...
  • 2篇紊乱病
  • 2篇下颌
  • 2篇下颌关节
  • 2篇关节
  • 2篇关节紊乱
  • 1篇P物质

机构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2篇安虹
  • 2篇白乐康
  • 2篇吉雯雯
  • 2篇马婷婷

传媒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口腔颌面修复...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低位咬合大鼠咬肌中P物质的表达
2009年
目的:建立低位咬合动物模型,揭示在低位咬合下咬肌疼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临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磨全牙列组(A组)、磨后牙组(B组)、磨前牙组(C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人工磨低大鼠不同牙列段牙齿的方法建立低位咬合动物模型,于干预后1,2,4wk后将各组分别处死大鼠4只.取咬肌浅层制作石蜡切片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观察咬合降低后大鼠咬肌中SP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实验1,2,4wk各实验组大鼠咬肌中P物质阳性表达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实验组组间A组高于C组也高于B组,但差异不显著;各实验组大鼠咬肌中P物质阳性表达随实验时间的增长而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SP神经源性的作用与咀嚼肌损伤的关系密切,SP参与了低位咬合引起的咀嚼肌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
安虹马婷婷白乐康吉雯雯
关键词:低位咬合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咬肌P物质
低位咬合对大鼠咬肌影响的组织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建立低位咬合动物模型,观察低位咬合时大鼠咬肌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进一步探讨TMD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A组(磨全牙列组)、实验B组(磨后牙组)、实验C组(磨前牙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人工磨低大鼠不同牙列段牙齿的方法建立低位咬合动物模型,于干预后1周、2周、4周将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处死4只。取咬肌浅层制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咬合降低后大鼠咬肌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低位咬合可以对咬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炎症反应,组织学观察为肌纤维排列紊乱、粗细不均,肌横纹模糊消失,炎细胞浸润,肌纤维萎缩断裂,肌肉内部血管增生、扩张等,这种变化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结论:咀嚼肌的损伤或加重形成的肌功能紊乱,可能构成了TMD发生的起因,并提供了组织学基础。消除这种咬合紊乱,对于该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安虹马婷婷白乐康吉雯雯
关键词:低位咬合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咬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