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567)

作品数:7 被引量:66H指数:6
相关作者:冯利民王天明葛剑平牟溥杨海涛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珲春林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篇灌草
  • 3篇国家公园
  • 2篇动物
  • 2篇有蹄类
  • 2篇日活动节律
  • 2篇生境
  • 2篇食物资源
  • 2篇相机
  • 2篇活动节律
  • 2篇红外相机
  • 2篇放牧
  • 1篇氮含量
  • 1篇东北虎
  • 1篇东北梅花鹿
  • 1篇野生动物
  • 1篇野猪
  • 1篇有蹄类动物
  • 1篇域模型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机构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珲春林业局
  • 1篇天津通信广播...
  • 1篇阿坝师范学院

作者

  • 4篇王天明
  • 4篇冯利民
  • 3篇葛剑平
  • 3篇牟溥
  • 2篇王天明
  • 2篇杨海涛
  • 2篇杨海涛
  • 1篇王乐
  • 1篇王红芳
  • 1篇谢冰
  • 1篇鲍蕾
  • 1篇赵小丹
  • 1篇肖文宏
  • 1篇王震
  • 1篇周博
  • 1篇武红艳

传媒

  • 4篇兽类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环境生态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森林放牧对林下灌草层片的影响
2021年
野生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和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是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级物种,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良好结构的指示物种。林下灌草层片是东北虎、东北豹所食猎物的主要生境和食物来源。因此调查中国吉林珲春地区次生林、林下灌草层生物量,对蒙古栎重要值大于50%的162条样线和646个1 m 2样方进行分析。野外调查将样方的放牧强度分为对照组、轻度放牧组和放牧组,样方内的植物分为灌木/树叶、禾草/莎草、其他禾草和蕨类4个类别。以放牧强度为自变量,以4种植物类别的生物量为响应变量,进行嵌套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森林放牧显著减少林下灌木层植物的生物量。从食物链的角度出发,为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平衡和野生动植物种群健康,建议科学放牧,降低放牧强度和密度。
赛九玛王乐魏京京杨艳杨丽萌牟溥
关键词:蒙古栎林生物量
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平台概述被引量:17
2020年
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平台始建于2006年,位于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区,覆盖老爷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面积达1.5万多平方公里。平台的监测目标是从生态系统水平上对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东北豹(P.pardus orientalis)、有蹄类猎物及同域分布的其他哺乳动物、森林栖息生境、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观测。截至2019年6月,平台产生视频记录超过78.5万条,有效相机工作日173.6万多天,记录了28种野生兽类和32种野生鸟类。另外,利用红外相机平台已经在野生动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虎豹种群分布、数量与扩散限制、同域食肉动物种间关系、动物生境利用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同时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和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
王天明冯利民王天明鲍蕾冯利民杨海涛
关键词:东北虎物种名录红外相机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有蹄类栖息地的灌草层食物资源的量与质被引量:6
2019年
东北虎和东北豹主要捕食马鹿、梅花鹿、狍及野猪等大中型有蹄类动物,而这些有蹄类的生存依赖森林灌草层的植食性食物资源,形成了东北亚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的啃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主体。本研究通过对建设中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地区有蹄类栖息地的灌草层植物进行本底调查,获得有蹄类动物的食物资源基线数据。2015年及2016年的生长季,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随机选择141个样地嵌套496条样线,1 948个样方,对不同森林结构(郁闭林及开阔生境,开阔生境包括林窗、林缘和河岸带)的灌草层植物生物量、食物类别组成(嫩枝叶、禾莎草、杂类草和蕨类)及碳、氮含量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灌草层生物量在开阔生境显著高于郁闭林下(94.91 g/m^2 vs.30.15 g/m^2),达到3.15倍。三种开阔生境下的灌草层食物资源类别组成差异显著,在林窗内以嫩枝叶占优势,在林缘以杂类草占优势,在河岸带以蕨类占优势。灌草层中杂类草和嫩枝叶平均氮含量高,杂类草碳含量低、C/N低;四类植物热值均超17 kJ/g,其中嫩枝叶最高。嫩枝叶、杂类草占优势的高生物量(生物量大于40 g/m^2)斑块占郁闭林下的16%、占开阔生境的50%左右,可能是精食者(browser)的取食热点区域。建议在未来国家公园建设中,在合适地段保留一定的开阔生境,为梅花鹿等食草动物补充高质量的灌草层食物资源斑块,促进有蹄类动物种群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恢复虎豹种群。
王乐杨丽萌赛九玛魏京京黄春明李栋朱新亮王天明冯利民葛剑平牟溥
森林放牧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有蹄类动物灌草层食物资源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森林放牧是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影响最广泛且强度最大的人类干扰之一。研究放牧对有蹄类动物食物资源的影响,是估算当前状态下东北虎和东北豹主要猎物承载力的关键,可为国家公园的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6年在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的牧场和非牧场区域分层抽取50个林下样地设置围栏对照实验,于2017年生长季进行灌草层植被调查(每个样地的围栏与对照各随机调查3个1 m×1 m的样方,共调查300个植物样方),并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获取对照样地内有蹄类动物丰富度和活动情况,研究放牧对研究区灌草层植物及动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生长季内,森林放牧显著降低林下灌草层植物生物量(减少约24%),牧场样地的嫩枝叶显著降低。除禾草外,牧场样地中其他类别植物的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非牧场样地(平均超出非牧场样地25%)。非牧场样地梅花鹿的相对丰富度指数(RAI)显著高于牧场样地,而狍与野猪的相对丰富度指数(RAI)在两类样地间没有显著差别。研究结果表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森林放牧,减少了有蹄类动物灌草层食物资源,降低了有蹄类动物的多度。建议停止森林放牧,恢复有蹄类动物栖息地。
王乐冯佳伟Amarsaikhan Tseveen杨丽萌黄春明李栋朱新亮冯利民王天明葛剑平牟溥
关键词:有蹄类动物围栏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的野猪生境利用和活动节律初步研究被引量:18
2019年
野猪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也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主要的有蹄类动物,东北虎主要的猎物之一。本文采集了中国虎豹观测网络架设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区域的红外相机完整一年的拍摄数据(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通过占域模型和核密度分析获得不同季节的野猪生境利用情况和日活动节律,探究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对野猪生境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猪偏好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靠近居民点的区域活动增加。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对野猪的生境利用产生不同影响,受捕食者压力野猪倾向于躲避东北虎,但东北豹对野猪占域显示为正向影响。梅花鹿和狍对野猪的影响在不同季节呈现相反,梅花鹿对野猪的占域在冬季呈负向影响,而狍对野猪的占域则在夏季呈负向影响。本研究区域内的野猪夏季有2个活动高峰,冬季有1个活动高峰,在不同季节都倾向于白天和晨昏活动,在日落前达到活动最高峰。本研究揭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区域的野猪生境利用和活动节律是受到植被生境、大型食肉动物以及人类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长期相适应的结果。
赵国静宫一男杨海涛谢冰王天明葛剑平冯利民
关键词:野猪生境利用日活动节律
基于深度学习的红外相机动物影像人工智能识别: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例被引量:15
2019年
为解决大量红外相机监测影像数据量庞大、亟待快速和自动识别的问题,本研究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例,应用卷积神经网络,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红外相机影像实现物种自动识别。本研究选择8个物种的红外相机视频影像,以50帧率均匀采集成图片格式,每个物种筛选不同角度、不同环境条件的图片,建立图片数据集,包括训练集2 074张,测试集519张。对图片进行目标打框、类别标注,选用darknet框架下的YOLO v3模型进行训练。首先不区分昼(RGB)夜(灰度)图像进行训练,再区分昼夜进行训练,最后分别对昼夜图像利用微调(fine-tune)进行训练。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基于YOLO v3模型对自然条件下拍摄的红外相机图像进行物种自动识别能够一定程度减轻人力负担,但其效果还需通过完善数据集进行提升。fine-tune在小数据集时或可作为辅助。模型对8个物种识别的平均精确率达到84.9%~96.0%,且模型收敛。
宫一男谭孟雨王震赵国静蒋沛林蒋仕铭张鼎基葛剑平冯利民
关键词:卷积神经网络自动识别野生动物
东北梅花鹿种群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是评价野生动物种群状态的重要参数.本研究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对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mantchuricus)种群的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全年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双峰趋势,主要在晨昏前后活动,且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夏两季的活动强度较大,秋季次之,冬季的活动强度最小且持续时间最短;监测期内梅花鹿的平均集群大小为(1.42±0.03)只,集群大小和集群类型出现的频次在全年及各个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1-2个个体出现的频次最高,主要集群类型为雌性单个个体和雄性单个个体,其次为雌性群和母子群.梅花鹿的行为表现差异受生活史特征、气温、日照长度和人类活动的季节性变化等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
黄沛琳肖文宏杨海涛周博赵小丹武红艳冯利民王天明
关键词:东北梅花鹿日活动节律集群行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