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6Z360)

作品数:4 被引量:239H指数:3
相关作者:马义兵王立群华珞罗磊郭海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原位钝化
  • 2篇污染
  • 2篇污染土
  • 2篇污染土壤
  • 1篇钝化
  • 1篇钝化剂
  • 1篇钝化修复
  • 1篇有机肥
  • 1篇原位
  • 1篇生物有效
  • 1篇生物有效性
  • 1篇施用
  • 1篇施用有机肥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重金属污染
  • 1篇重金属污染土...
  • 1篇外源铜
  • 1篇稳定性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作者

  • 4篇马义兵
  • 2篇罗磊
  • 2篇华珞
  • 2篇王立群
  • 1篇徐明岗
  • 1篇周世伟
  • 1篇陈世宝
  • 1篇郭海涛

传媒

  • 1篇土壤
  • 1篇化学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外源铜在土壤中的老化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9年
水溶性Cu添加到土壤后,其可浸提性、生物有效性或毒害随时间逐渐降低,这个过程称为老化过程。田间污染土壤中的Cu与人工新添加的Cu在生物有效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生态风险评价和环境质量标准制定中,考虑Cu的老化过程显得十分必要。而且,它对污染土壤的管理和修复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详细综述了外源Cu在土壤中的老化机理及影响因素,指出老化过程主要受扩散作用、聚合/沉淀作用和包裹作用共同控制,而且在长期老化阶段,微孔扩散成主导作用机理;pH、温度、有机质和土壤类型是老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pH影响聚合/沉淀作用和扩散作用,温度主要影响扩散作用,而有机质对上述各个机理都有影响。
周世伟徐明岗马义兵韦东普
关键词:扩散
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钝化修复研究进展被引量:177
2009年
重金属原位钝化技术是一种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指向污染土壤添加一些活性物质(钝化修复剂),以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有效浓度或改变其氧化还原状态,从而有效降低其迁移性、毒性及生物有效性.本文基于原位钝化修复剂种类、研究方法、评价指标、作用机制以及风险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目前广泛使用的钝化修复剂主要有粘土矿物、磷酸盐、有机堆肥及微生物材料等.由于土壤结构和组分的复杂性,钝化修复剂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沉淀反应、化学吸附与离子交换、表面沉淀、有机络合和氧化还原等.今后应加强从分子水平研究重金属的钝化机制,重点关注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存在的潜在风险以及钝化修复的长期田间效应.
王立群罗磊马义兵韦东普华珞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原位钝化土壤
利用稳定性^65Cu稀释技术测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土壤中不同pH条件下铜的E-值及L-值被引量:2
2011年
准确评价铜的有效性对预测长期施用有机肥土壤中铜的生态风险及其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根据稳定性65Cu稀释原理,利用黑麦草和蚯蚓为供试生物,对长期施用有机肥土壤中铜的同位素可交换性(E-值)、生物有效性(L-值)及pH变化对E-值、L-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黑麦草测定的铜的L-值与铜的E-值基本相等,二者间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R2=0.98),不同pH处理土壤中铜的L-值占土壤全铜含量变化为15.9%~21.6%,土壤中铜的L-值、E-值随pH的上升而显著下降;而利用蚯蚓测定铜的L-值小于土壤中铜的E-值和蚯蚓肠溶物中铜的E-值;蚯蚓的活动明显增加了土壤中铜的迁移、转化特性,调节土壤pH状况可以有效控制土壤中铜的生物有效性从而降低其向食物链的迁移转化.
陈世宝马义兵Enzo,LombiMike,J.McLaughlin
关键词:生物有效性
不同钝化剂和培养时间对Cd污染土壤中可交换态Cd的影响被引量:61
2009年
原位化学钝化技术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施入一些钝化剂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从而减少其迁移及对植物的毒害。选取羟基磷灰石(HA)、磷矿粉(PRX和PRH)、沸石、赤泥、新鲜植物残体、玉米秸秆粉末以及相应的处理共21种钝化剂,在同一培养条件和添加浓度下,比较其对人工Cd污染土壤中可交换态Cd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在不同培养时间对钝化效果的时间效应,试验的结果对于筛选Cd污染土壤钝化剂有着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纳米化赤泥、羟基磷灰石和纳米化酸洗赤泥可显著降低土壤中可交换态Cd含量,钝化比例高达35%~55%;赤泥、酸洗赤泥、沸石达15%~25%;富含巯基植物蒜苗、油菜、大葱植物残体也可达20%~25%。磷矿粉、大葱粉末、玉米秸秆和巯基化玉米秸秆的钝化效果相对较差;HA、铵型沸石、纳米赤泥、酸洗纳米赤泥、干油菜粉末、酸洗赤泥对可交换态Cd的钝化效果的时间效应不明显;赤泥、大葱残体、特别是玉米秸秆和巯基玉米秸秆随时间增长钝化效果增加显著,在8周和16周时段钝化效果较好。
王立群罗磊马义兵华珞郭海涛
关键词:原位钝化可交换态污染土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