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6Z344)
- 作品数:13 被引量:237H指数:9
- 相关作者:单胜道张妙仙周珊曹玉成骆林平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林学院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沼液对无土栽培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初探被引量:12
- 2010年
- 无土栽培条件下,初步研究了沼液和化学肥料组合施用对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所施用的沼液营养液肥配方为每升沼液营养液肥中含沼液250 mL,配入3.0g尿素、2.7 g磷酸二氢钾、1.1 g氯化钙、2.5 g硫酸镁和2 mL微量元素储备液(处理3),小白菜产量最高,为10.6克/株,而且,与单纯施用化学肥料营养液(对照)相比,小白菜品质指标硝氮、Vc、可溶性糖及叶绿素含量并没有下降。生产中,合理利用沼液栽培小白菜,对提高其产量和品质有积极的作用。
- 张进张妙仙单胜道王敏艳陈斌
- 关键词:沼液VC硝酸盐
- 沼液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其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2
- 2009年
- 沼气发酵残余液(沼液)是一种典型的优质有机物料,目前我国每年产生2亿多吨的沼液,农业生产中寻求沼液的资源化利用,对避免环境二次污染和实现畜禽养殖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粳稻‘亚优红一号’(Oryza sativa L.)为试材,就沼液作为肥源代替化学肥料施用对其营养生长、稻谷产量及稻米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沼液作基肥,追肥施复合肥获得的水稻产量最高,达55.9g·plant-1。虽然与当地习惯施肥(基肥和追肥施复合肥)相比稻谷产量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基肥用沼液代替化学肥料,显著降低了水稻生产成本。同时,沼液作基肥,追施复合肥明显促进了水稻分蘖和生长,虽然稻米中Cu、Cd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但强化了稻米Fe、Zn营养,显著降低了Pb含量,明显提升了稻米营养品质。可是,试验结果也显示,沼液完全代替化学肥料施用对水稻生长及其产量形成是不利的。
- 张进张妙仙单胜道骆林平王敏艳
- 关键词:沼液锌铅重金属
- 竹炭对溶液中对硝基苯酚的吸附性能被引量:20
- 2008年
- 研究对硝基苯酚在竹炭上的吸附能力以及粒径、吸附pH值、吸附平衡时间、竹炭投加量、吸附温度等因素对竹炭吸附对硝基苯酚的影响。结果表明:10℃下,20.0g平均粒径为0.106~0.090mm的竹炭振荡吸附处理1L初始浓度为50mg.L-1的对硝基苯酚水样120min后,对硝基苯酚最大吸附率可达82.5%,最大吸附量为2.06mg.g-1;竹炭粒径、竹炭投加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对竹炭吸附能力有明显影响;酸性条件下对硝基苯酚的吸附率明显高于中性和碱性条件;升高温度不利于对硝基苯酚在竹炭上的吸附;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对硝基苯酚在竹炭上的吸附过程。
- 周珊胡泽友颜伟单胜道
- 关键词:竹炭对硝基苯酚
- 几种沼液复配农药对小麦雪霉叶枯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研究几种沼液复配农药对小麦雪霉叶枯病菌的抑制效果,为新型农药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将沼液与多种农药一一复配,并结合滤纸片法、孢子萌发法、菌丝抑制法测定其对雪霉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滤纸片法中在复配农药作用下菌丝仍几乎长满整个平板;在孢子萌发法中,复配农药对雪霉叶枯病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从好到差依次是:霜霉威、井冈霉素、禾康、三唑酮、易保,但它们的EC50值表明,5种农药对雪霉叶枯病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都不好;而在菌丝抑制法中,复配农药对雪霉叶枯病菌丝抑制效果从好到差依次是:易保、霜霉威、禾康,由EC50和EC90值可知,易保及霜霉威的抑制效果比较好,其EC50和EC90分别为15和689 mg/L,439和6560 mg/L。[结论]菌丝抑制法是研究复配农药对病原菌抑制效果最有效的方法。
- 管莉菠虞方伯罗锡平张妙仙单胜道
- 关键词:沼液复配农药
- 沼液肥料及其利用研究现状被引量:37
- 2009年
- 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沼液肥料应用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沼液成分、沼液肥料施用对土壤的影响,指出了沼液肥料应用中的存在问题与今后发展方向。
- 骆林平张妙仙单胜道
- 关键词:沼液肥料土壤肥力
- 竹炭固定化假单胞菌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被引量:21
- 2008年
- 以竹炭为载体,将假单胞菌固定在竹炭上,用竹炭固定化假单胞菌降解苯酚,研究竹炭固定化假单胞菌对苯酚的降解。考察了固定化微生物添加量、pH、重金属离子等对苯酚降解的影响以及进水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了竹炭固定化假单胞菌降解苯酚的反应动力学。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竹炭固定化微生物法相对于活性污泥法的优势。结果表明:竹炭固定化假单胞菌能有效地降解水样中苯酚。在pH5~8范围内、200mL水样中固定化假单胞菌添加量为20g时,竹炭固定化假单胞菌对苯酚的降解效率最高。各种重金属离子对竹炭固定化假单胞菌的生物活性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Ag^+、Cu^2+、Cd^2+、Co^2+、Cr^6+、Mn^2+、Zn^2+。竹炭固定化假单胞菌降解低浓度苯酚达到浓度变化相对稳定态所需时间比降解高浓度苯酚短,对低浓度苯酚的降解效率、降解速率明显高于高浓度苯酚。苯酚的降解过程可分为两阶段,两阶段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竹炭固定化假单胞菌对苯酚的降解相对于活性污泥法,不需污泥回流,固液易于分离,污泥量少,对高浓度苯酚的降解率更高、处理量更大。
- 周珊胡泽友喻景权
- 关键词:竹炭固定化假单胞菌苯酚废水
- MBBR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的研究被引量:26
- 2008年
- 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RT),进水COD和NH3-N浓度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0~30℃,填料填充比为50%,进水COD和NH3-N浓度分别为1 016 mg/L和496 mg/L条件下,当HRT为12.5 h时,COD和NH3-N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2%和77%,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中可生物降解性有机物基本得到去除,当HRT增至23.8 h时,COD和NH3-N去除率分别为64%和86%,出水COD和NH3-N浓度分别为368 mg/L和70 mg/L,均达到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的要求。
- 曹玉成张妙仙单胜道
- 关键词: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CODNH3-N
- 膨胀蛭石同步脱铵除磷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为探讨膨胀蛭石同步脱铵除磷能力,采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氨氮和磷酸盐共存时接触时间、粒径、pH值以及温度对膨胀蛭石去除氮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膨胀蛭石具有较好的同步脱铵除磷性能,在pH值为7,温度为25℃条件下,用1.00g粒径为80-100目膨胀蛭石对100mL氨氮和磷酸盐浓度分别为50mg/L和10mg/L的模拟污水处理4h后,氨氮和磷酸盐去除率分别达79.4%和93.0%,两者吸附过程均明显表现为“快速吸附,减速平衡”二阶段特征。中性条件下氨氮去除效果最好,酸性或碱性条件有利于磷酸盐去除,温度升高,氨氮去除率下降,磷酸盐去除率上升。等温吸附实验研究表明,膨胀蛭石对氨氮与磷酸盐的等温吸附线均较好的符合Langmuir方程。
- 曹玉成单胜道张妙仙周珊
- 关键词:膨胀蛭石影响因素等温吸附线
- 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水样中氨氮的研究被引量:23
- 2009年
- 以竹炭为载体,将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微生物固定在竹炭(比表面积365m2.g-1,孔比容积0.34mL.g-1)上,研究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对氨氮的去除及影响因素。考察初始氨氮质量浓度、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溶解氧、pH等因素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研究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氨氮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竹炭吸附法和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氨氮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氨氮质量浓度、竹炭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溶解氧、pH等因素均影响氨氮的去除效果。随竹炭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增加,氨氮去除率和去除量均趋于增大,但投加量增加到一定量时,氨氮去除率和去除量增幅均趋缓。pH为8的偏碱性环境利于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对氨氮的去除。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氨氮水样存在竹炭吸附和微生物脱氮2种作用。对于初始氨氮质量浓度≤200mg·mL-1的水样,调节水样pH为8,控制水样溶解氧质量浓度为1mg·mL-1左右,竹炭固定化微生物系统中可发生同时硝化-反硝化作用,氨氮去除率可达70%以上。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氨氮的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 周珊周汇单胜道
- 关键词:竹炭固定化微生物氨氮
- 不同炭化温度下烧制的竹炭对邻氯酚的吸附被引量:3
- 2010年
- 研究了pH、吸附时间、竹炭投加量、邻氯酚初始浓度和吸附温度对不同炭化温度(500℃、700℃和900℃)下烧制的竹炭对邻氯酚的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pH值有利于3种竹炭对邻氯酚的吸附,其平衡吸附量均随初始浓度和吸附温度增大而增加,相同条件下,吸附量的大小依次为q900℃>q500℃>q700℃;500℃和700℃炭化温度下烧制的竹炭对邻氯酚的吸附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吸附时间为13h时基本达到平衡,而900℃炭化温度下烧制的竹炭的吸附则是一个快速吸附过程,30min内即达到吸附平衡;3种竹炭对邻氯酚的吸附皆是一个吸热过程,实验进行的吸附温度下,其吸附量的大小依次为q40℃>q25℃>q15℃.
- 褚淑祎周小琴张妙仙单胜道
- 关键词:竹炭炭化温度吸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