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医学留学人员重点基金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淑峰戎建荣李连青李浩刘小玉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阿伯丁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耐药
  • 6篇埃希菌
  • 6篇大肠埃希菌
  • 3篇内酰胺酶
  • 3篇耐药性
  • 2篇质粒
  • 2篇内酰胺
  • 2篇内酰胺酶类
  • 2篇抗生素
  • 2篇OMPC
  • 1篇药敏
  • 1篇药敏试验
  • 1篇药性分析
  • 1篇质粒构建
  • 1篇实验室
  • 1篇突变
  • 1篇染色体介导
  • 1篇外膜
  • 1篇临床实验室检...
  • 1篇酶链反应

机构

  • 7篇山西省临床检...
  • 5篇阿伯丁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儿童医...

作者

  • 7篇戎建荣
  • 7篇王淑峰
  • 4篇李连青
  • 2篇李浩
  • 1篇周向红
  • 1篇朱庆义
  • 1篇刘小玉
  • 1篇张汉伟

传媒

  • 3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年份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构建相应ompC基因质粒了解孔道蛋白突变与大肠埃希菌耐药的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和分析细胞膜孔道蛋白OmpC的突变与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生耐药的关系。方法:将野生株E.coliK-12的低拷贝孔道蛋白ompC基因转入两株临床分离的对抗生素耐药性不同的大肠埃希菌菌体细胞中(1号和7号),检测比较它们在转化前后对不同抗生素的MIC值。同时克隆1号和7号菌株的孔道蛋白ompC基因,构建相应的质粒分别转化入HN705受体细胞内,观察其细菌对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的变化,了解孔道蛋白改变与细菌耐药的相关性。外膜蛋白采用SDS-PAGE电泳和质谱仪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分离的1号大肠埃希菌在获得野生株ompC基因前后其MIC值无显著变化;临床分离菌株7号大肠埃希菌在获得野生株ompC蛋白基因后,对卡巴培能、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MIC值显著下降,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说明野生株ompC基因在7号菌体内表达以后恢复了细胞膜的部分通透功能,使更多的抗生素进入细菌体内达到作用靶位,降低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水平。结论:大肠埃希菌孔道蛋白ompC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影响相应蛋白的表达,使细胞膜通透性降低,增加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戎建荣王淑峰李连青Alison S.lowIan R.Booth
关键词:克隆质粒构建
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分型与耐药性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了解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体内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及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对分离的7株大肠埃希菌,作β-内酰胺酶测定、药物敏感试验、质粒DNA转化、等电点聚焦(IEF)电泳和DNA印迹试验。结果7株大肠埃希菌,均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随着抗菌药物的持续使用,其相应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不断增高;IEF结果显示,7株大肠埃希菌均产TEM型β-内酰胺酶,其中3、4、5、6、7号菌株还产生TEM型酶以外的AmpC酶,而6、7号菌株除具备以上两种酶以外,还表现有SHV型β-内酰胺酶活性。结论从肝脓肿患者不同发病时期分离的7株大肠埃希菌,随着抗菌药物的持续使用,全部产生TEM型β-内酰胺酶,其耐药性不断增强。
王淑峰戎建荣Ian Booth
关键词:Β-内酰胺酶类耐药性
质粒 染色体介导的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型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基因型及其相关耐药性。方法对临床分离的7株大肠埃希菌,作β-内酰胺酶测定、药物敏感试验、质粒DNA转化和DNA印迹试验。结果7株大肠埃希菌,经E-test法检测,均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质粒DNA电泳图谱显示7株大肠埃希菌均含有TEM型耐药质粒;通过大肠埃希菌质粒DNA和染色体DNA印迹试验证明7株大肠埃希菌耐药由质粒介导或由质粒与染色体共同介导。结论第一株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单纯由质粒介导,第2~7株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由质粒和染色体共同介导。由质粒与染色体双重介导的β-内酰胺酶增强了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戎建荣王淑峰Ian Booth
关键词:Β内酰胺酶类质粒耐药性
大肠埃希菌耐药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探讨
2010年
目的探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及时准确检测大肠埃希菌耐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方法,出具更加准确的实验报告,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采用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氨曲南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菌株进行ESBLs初筛试验。②采用头孢噻肟、头孢噻肟加棒酸复合药敏纸片法和头孢他啶、头孢他啶加棒酸复合药敏纸片法对实验菌株进行ESBLs确证试验。结果采用头孢噻肟、头孢噻肟加棒酸复合药敏纸片法和头孢他啶、头孢他啶加棒酸复合药敏纸片法对实验菌株进行ESBLs确证试验时,只采用一组纸片试验会导致结果出现假阴性。结论确证革兰阴性杆菌ESBLs时2组药敏纸片必须同时使用。
王淑峰李浩戎建荣李连青
关键词:抗生素ESBLS药敏试验耐药
外膜孔道蛋白ompC、ompF的表达与大肠埃希菌耐药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研究外膜孔道蛋白ompC、ompF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与大肠埃希菌(ECO)对抗菌药物形成耐药的相关性。方法设计复合引物对ompC全基因序列和ompF、ompA、fepA、cirA、chuA等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回收PCR产物、钝化后测序;菌体外膜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回收的目标膜蛋白条带经胰蛋白酶消化,采用质谱仪分析蛋白成分并进行蛋白序列的测定。结果SDS-PAGE电泳图谱和质谱分析显示,7株大肠埃希菌均有相应的外膜孔道蛋白ompC和ompA表达,无外膜孔道蛋白ompF表达;第6、7菌株的孔道蛋白ompC和ompA表达量明显减少,但有铁运输蛋白chuA、cirAf、epA的表达;基因扩增显示7株大肠埃希菌均有ompF产物,耐药性较强的第6、7菌株还有fhuA和cirA扩增产物,但产物fhuA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ECO-k12(少54 bp)。结论持续使用抗菌药物将导致细菌外膜孔蛋白ompF低表达或不表达,外膜孔蛋白ompC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影响相应蛋白的表达,使细胞膜通透性降低,从而增加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度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伴随代偿性铁运输蛋白chuA、cirA、fepA的表达,维持细菌的新陈代谢,保持其高水平耐药性。
戎建荣王淑峰Alison S.LowIan R.Booth
关键词:SDS-PAGE
长期使用抗生素引起大肠埃希菌产生耐药性与基因突变的鉴定被引量:6
2004年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多重耐药给临床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多种耐药机制中,产生β内酰胺酶(BLA)是细菌对BLA类抗生素耐药最主要的机制[1].为此,我们对患多发性肝脓肿的一例患者进行了追踪分析,在其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从肝脓肿穿刺液和血培养液中分离出有代表性的7株大肠埃希菌,对它们形成耐药的环境、发生突变的途径和产生突变的类型进行了探讨研究.
戎建荣李连青刘小玉王淑峰周向红朱庆义Ian Booth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基因突变耐药性抗生素BLA穿刺液
大肠埃希菌AmpC酶的临床实验室检测与报告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致病大肠埃希菌AmpC酶的临床实验室检测方法,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中对头孢西丁中介或耐药的菌株采用三维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扩增对AmpC酶进行确证试验。结果临床分离筛选的10株耐头孢西丁大肠埃希菌中采用三维试验和PCR基因扩增后1株被确证为AmpC酶菌株。结论耐头孢西丁的革兰阴性菌需要作AmpC酶试验或PCR基因扩增进行确证,准确AmpC酶检测结果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积极意义。
戎建荣李连青张汉伟王淑峰李浩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大肠杆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