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282)

作品数:16 被引量:52H指数:5
相关作者:邓安梅谷明莉秦琴陈燕刘挺挺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济南军区总医院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军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8篇外周
  • 8篇外周血
  • 5篇胆汁
  • 5篇胆汁性
  • 5篇胆汁性肝硬化
  • 5篇血小板
  • 5篇原发性
  • 5篇原发性胆汁性
  • 5篇原发性胆汁性...
  • 5篇肝硬化
  • 4篇单个核细胞
  • 4篇血小板减少
  • 4篇外周血单个核
  • 4篇外周血单个核...
  • 4篇免疫
  • 4篇免疫性
  • 4篇核细胞
  • 4篇白介素
  • 3篇血小板减少症

机构

  • 15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济南军区总医...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解放军第四五...
  • 1篇解放军455...

作者

  • 15篇邓安梅
  • 9篇谷明莉
  • 6篇陈燕
  • 6篇秦琴
  • 4篇刘挺挺
  • 4篇叶辛
  • 4篇李腾达
  • 3篇胡志德
  • 3篇张蕾
  • 2篇刘云
  • 2篇吴林洪
  • 2篇孙懿
  • 2篇张薇薇
  • 2篇陈孙孝
  • 2篇黄元兰
  • 2篇李虎
  • 2篇邓顺江
  • 2篇刘鹏
  • 1篇郭杰
  • 1篇闫伟

传媒

  • 10篇现代检验医学...
  • 2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检验医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10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TING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刺激干扰素基因(STING)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中的表达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在上海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就诊的PBC患者28例,平均年龄32.5±11.3岁,纳入同期体检的健康对照28例,平均年龄37.5±13.7岁。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STING mRNA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STING表达水平与PBC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随访5例初诊的PBC患者,观察临床治疗前后 STING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TING mRNA在 PBC患者 PBMC中显著增高,在Ⅲ期和Ⅳ期中的表达显著高于 I期和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0,P<0.05)。STING mRNA水平与患者 Mayo评分、GGT正相关(R=0.45,R=0.42,P<0.05),与 AST,ALT和 ALP无相关性(R=0.33,0.21,0.27,P>0.05)。临床治疗有效后,STING 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0,P<0.05)。结论 STING可能参与了PBC的发病机制。
陈燕谷明莉叶辛李腾达邓安梅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干扰素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长海医院收治的54例MG患者及体检的57名健康成人归为MG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临床分型MG患者的WBC计数、NLR及PLR,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的面积评价各指标对MG的诊断价值。结果MG组的WBC计数、NLR及PLR分别为(6.85±0.37)×10^9/L,2.48±0.19和118.79±6.38,显著高于对照组(5.87±0.12)×10^9/L,1.59±0.06和102.01±3.45(P〈0.05)。WBC计数、NLR及PL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59,0.717和0.58]。Ⅲ或Ⅳ型的PLR显著高于Ⅰ型,Ⅱ型(P〈0.05)。结论MG患者的NLR和PLR均显著升高,NLR的诊断价值更高,PLR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刘挺挺李虎马炜陈燕谷明莉张蕾邓安梅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炎症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IL-21增高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白介素-21(IL-21)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长征医院32例首诊PBC患者和26名健康者外周血,采用ELISA检测其外周血IL-21和IL-17水平,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百分比,以Spearman分析其与血清IL-21水平的关系。以树突状细胞负载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亚基(PDC—E2)多肽,与初始辅助性T淋巴细胞共培养,以在体外培养和诱导PDC-E2反应性Th17和Treg细胞。在该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0ng/L的IL-2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体系中对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PBC患者与健康人血清IL-21水平分别为569(356—735)和228(134~345)ng/L;IL-17水平分别为18.8(13.1~25.5)和7.3(4.6~9.1)mg/L;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24%(2.47%~3.97%)和0.90%(0.48%~1.19%);Treg百分比分别为3.68%(2.28%~4.53%)和7.74%(6.23%~9.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25、5.69、6.27和5.22,P均〈0.01)。PBC患者血清IL-21水平与Th17细胞百分比以及血清IL-17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4和0.47,P均〈0.01),与Treg百分比呈负相关(r=-0.62,P〈0.01)。在树突状细胞与初始Th细胞的混合培养体系中,加入外源性IL-21时,Th17和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83.8±4.3)%和(3.8±0.7)%,未加时分别为(72.0±6.8)%和(6.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0和2.62,P均〈0.01)。结论IL-21可能通过调节PDC-E2反应性Th17/Treg平衡而参与了PBC的发病机制。(中华检验医学杂杂,2013,36:222-227)
尚雁君胡志德孙懿张建荣徐玉莲谷明莉刘阳王倩倩秦琴邓安梅
关键词:肝硬化胆汁性白细胞介素类T淋巴细胞调节性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例(PLR)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疾病活动度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7月在上海长海医院及上海长征医院经确诊入院的 PBC患者62例,并根据患者 Child-pugh评分分为三组,纳入同期健康对照者59例。提取并记录纳入人群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分析 NLR和 PLR与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对3名 PBC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治疗前后 NLR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LR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9,P<0.001), PL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0,P>0.05)。PBC患者中的 NLR水平与 TBIL和 Mayo评分正相关(R=0.35,0.30,P<0.05),与 ALT,AST及 ALP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3名 PBC患者进行随访,发现临床治疗有效后, NLR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LR可能是评估PBC临床疗效的潜在指标。
刘挺挺谷明莉张蕾叶辛陈燕秦琴邓安梅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开展实验室诊断试验研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3年
快速、准确地对疾病做出诊断或排除,是对患者实施科学、规范化治疗的基础。因具有客观和无创或微创等优点,实验室检查一直在疾病的诊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开展实验室相关的诊断性试验的临床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某一个(组)实验室标志物或者实验室检查手段对某种特定疾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医师运用该实验室检查对目标疾病进行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
胡志德邓安梅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高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5年
目的研究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17F、IL-22在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了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来院就诊的免疫功能正常的隐球菌患者22例以及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个体20例,收集外周抗凝血,分离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RT-PCR以及ELISA检测了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1L-17A、IL-17F以及IL-22的mRNA表达以及血浆中各蛋白水平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脑脊液蛋白浓度、颅内压、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脑脊液葡萄糖浓度的关系。结果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7A、IL-22的mRNA水平以及血浆中IL-17A、IL-22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且与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因子脑脊液蛋白浓度、颅内压、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脑脊液葡萄糖浓度相关。结论 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22可能参与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可能是潜在的评价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情的指标。
黄元兰康敏荣胡志德闫伟邓安梅
关键词:隐球菌性脑膜炎TH17细胞因子
sCD93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表达升高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究 sCD93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 TNF-α等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5年8月在上海长海医院血液科确诊的34例 ITP患者和同期体检的34例健康个体外周血,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 sCD93,TNF-α,IL-4,IL-17和 IFN-γ的蛋白表达水平,对 sCD93与 TNF-α等细胞因子进行 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 sCD93为(367.28±206.98 vs 218.43±96.14)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03,P=0.0003);sCD93与TNF-α,IL-17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448,0.473,P均<0.01)。结论 sCD93可能参与了 ITP疾病免疫机制,是该病潜在的疾病预测指标和研究靶点。
李腾达刘鹏谷明莉邓顺江吴林洪叶辛刘云张薇薇钱琤邓安梅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7
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CD200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CD200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其他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11月期间上海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收治的25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来体检的3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的外周抗凝血,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方法检测PBMC中CD200的mRN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浆CD200蛋白水平以及TNF-α,IFN-γ和IL-17的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CD200与这些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PBMC的CD200mRNA水平分别为1.73±0.51和1.69±0.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cD200蛋白水平为212.3±70.5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5±32.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TNF-a,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血浆CD200水平与IFN-γ呈负相关(r=-0.635,P〈0.001),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668,P〈0.001)。结论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血浆CD200水平显著升高,其可能通过调节IFN-γ和IL-17等炎性因子水平来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参与其发病,提示CD200有望成为隐球菌脑病免疫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刘挺挺谷明莉张蕾邓安梅陈孙孝
关键词:隐球菌脑膜炎CD200免疫调节
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期间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被引量:2
2016年
患者,男,37岁.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HBeAg(-),于2015年9月开始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180μg/周),2015年12月19日出现PLT轻微下降,精神状态逐渐变差,嗜睡,尿色偏黄,低热,2015年12月23日就诊于当地县医院.检查血常规:WBC 3.69×10^9/L,HGB 76 g/L,PLT14×10^9/L;生化:总胆红素(TBIL)26.7 μmol/L,ALT 78.6 U/L,AST 58.9 U/L,LDH 732.5 U/L,D-二聚体1.36 mg/L,抗核抗体(-).
丁磊钱琤张宇浩吴天勤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乙型肝炎D-二聚体总胆红素
miR-491-5p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miR-491-5p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初发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解放军第100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初诊 ITP患者40例(初诊组),经治疗后完全缓解者22例(完全缓解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外周静脉血2 ml,分离PBMC,提取细胞总 RNA,逆转录合成 cDNA,以 U6为内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的方法检测 miR-491-5 p 的表达量;分析 miR-491-5 p 与血小板计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初诊组(5.07±1.70)与对照组(1.92±0.9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iR-491-5p 的表达相比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6,P<0.01);治疗后完全缓解组(2.32±1.07)与其初诊时(4.95±0.83)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491-5p的表达相比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4,P<0.01);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491-5p的表达量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7697,P<0.05)。结论 miR-491-5 p在 ITP初发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高表达,表明其可能与 ITP的发病相关,或成为未来 ITP诊疗潜在的标志物。
丁磊刘鹏叶辛邓安梅任永亚吴天勤钱琤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