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XYY0020)
-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 相关作者:杨永发白晓霞侯桂秀更多>>
- 相关机构:兰州城市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矿背后”考释
- 本文根据地方文献,考证今甘肃省榆中县新营乡罗景村矿背后社不当写作"矿背后",而应当写作"圹背后"。该地名产生于明朝肃王朱楧在位时,即明永乐十七年前。其来源即与肃王废圹有关。在王圹修筑之前,该处并无居民,因建圹之后方有人口...
- 杨永发侯桂秀王忠禄
- 关键词:礼俗文化心理
- 文献传递
- 甘肃地名民俗中的建文足迹
- 2018年
- 明建文帝的下落是近年来史学界探讨频繁的一段公案。早在1994年徐化民、连书成二人合著地方志书《渭水源头》,撰写《一个失位皇帝的雪泥鸿爪》,考证建文帝远赴乐都瞿坛寺。杨淼林、杨慰《建文帝圆寂青海乐都瞿昙寺考》、公维章《明建文帝出亡青海瞿昙寺新探》再次提出流亡甘青最后圆寂于青海乐都瞿昙寺的观点。本文补充金花娘娘传说及其庙碑、地名(挡驾墩、落驾台、救驾沟、接驾嘴、伏龙坪、藏龙洞)、萧氏家谱及家族口传、榆中"七月官神"民俗等新材料,并绘制全国各地建文踪迹图,对多种说法采取"共生"而非"唯一"的思维方法,讨论建文帝在靖难之变后的行踪,认为朱允炆历经多地最终流寓甘青是合理而可靠的结论。
- 杨永发
- 关键词:地名民俗足迹
- 阿干考
- 2013年
- 通过大量的工具书和地方文献,讨论了"阿干"一词的含义、语源,和"阿干镇"、"阿干县"、"阿干堡"、"阿干山""、阿干岭"、"阿干水"、"阿干峪"、"阿干关"等以"阿干"为名的地名的起源。结论是:"阿干"源于鲜卑语,意义为"兄长""哥哥",又与"沃干"同音。"阿干"用于地名,前人认为即"兄长"之意,源于慕容诗"阿干歌",但本文依据现存最早出现"沃干"一名的《三国志》,认为不能确定。
- 侯桂秀杨永发
- 关键词:语源
- “榆中”名源及城址变迁被引量:1
- 2016年
- 关于榆中的位置历史上聚讼纷纭,影响最大的是以晋代徐广、北魏郦道元为代表的金城郡榆中(今甘肃榆中县)说,以三国苏林为代表的上郡榆溪塞(今陕西东北)说,以唐张守节为代表的唐胜州北河北岸榆溪塞(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说,当代还有钱穆先生的上郡榆溪塞说。而周清澍等学者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唐胜州北河北岸榆溪塞说。苏、张、钱、周等学者所言榆中实际上是"榆中地""榆中关"而非"榆中县"。榆中县的位置可归纳为"兰州东"和"兰州西"两种说法。《水经注》、元《一统志·兰州·古迹·汉榆中故城》、清吕吴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清吴卓信《新注地理志》、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等认为在兰州东;明《寰宇通志》、《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典》、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在兰州西。本文第一次提出两迁说,认为榆中得名之由与大、小榆谷有关,其故城在今大通河下游(兰州西),曾一度内迁至现位置(兰州东南),民国时以"榆中"为金县命名,榆中城又回到现在的位置。
- 杨永发侯桂秀
- 关键词:名源故址
- 甘肃省清水县黄帝传说的文化功能
- 2013年
- 甘肃省清水县流传着丰富的黄帝传说,从文本表象去看,它们呈现出类型化特征,即大致可以分为出生传说、生活传说、科技传说,而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时,我们发现这些传说有着较为多元的文化功能,不仅培植了民众的文化自豪感,也引导着乡土文化价值体系的生成,同时,还以感性的方式表达着民间的斑斓诗学。
- 白晓霞杨永发
- 关键词:黄帝传说文化功能
- 简论甘肃地名传说的类型化特征及其承载的民间心理被引量:2
- 2012年
- 甘肃地名传说不仅具有语义解释的性质,而且还具有文化建构的功能,即表达了民众对地方社会文化的共建与共享。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古城遗址名称的传说、山名水名的传说、村落名称的传说都具有了某种类型化的特征,而且以厚重的实物承载了鲜活饱满的民间心理。
- 白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