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40558025)

作品数:12 被引量:161H指数:8
相关作者:高全洲焦树林张永领何桐刘昆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流域
  • 2篇溶解无机碳
  • 2篇通量
  • 2篇无机碳
  • 2篇西江流域
  • 2篇夏季
  • 2篇夏季降水
  • 2篇阶地
  • 2篇降水
  • 2篇河流阶地
  • 1篇大亚湾海域
  • 1篇迭代
  • 1篇迭代模型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现状
  • 1篇有机碳
  • 1篇溶解有机碳
  • 1篇时空变异特征
  • 1篇输出通量
  • 1篇水环境

机构

  • 1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广东省水文局
  • 1篇海南省气象台

作者

  • 12篇高全洲
  • 6篇焦树林
  • 5篇刘昆
  • 5篇张永领
  • 5篇何桐
  • 4篇王振刚
  • 4篇丁健
  • 3篇佘建伟
  • 3篇姚冠荣
  • 2篇丁裕国
  • 1篇余汉生
  • 1篇吴胜安
  • 1篇方宏达
  • 1篇钟红伟
  • 1篇谢健
  • 1篇陶贞
  • 1篇黄夏坤
  • 1篇姜彤
  • 1篇刘祖发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热带地理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7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江溶解有机碳的输送对典型洪水过程的响应被引量:10
2007年
对2005年6月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期问及其前后的溶解有机碳(DOC)进行连续采样分析.结果表明,DOC浓度对流量变化的响应不敏感(n=43,R^2=0.23,p〉0.0.5),尽管流量有6—7倍的变化,但DOC浓度的变化不到30%.洪水前夕、洪水期间及洪水过后DOC平均浓度逐渐降低,且洪水过后西江下游各个采样点的DOC浓度明显低于洪水前夕.DOC的输出量主要受地表径流深度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DOC荷载通量与流量密切相关,通过建立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计算出DOC的输出量,洪水期间DOC的输出量为4.5×10^10g.
张永领高全洲黄夏坤王振刚姚冠荣何桐丁健钟红伟
关键词:溶解有机碳洪水过程西江流域
风化基座的双层夷平结构及其意义——以粤北坪石盆地第6级河流阶地为例被引量:3
2008年
武江在坪石段共保留下6级基座阶地。坪石的多级基座阶地是在与粤北金鸡岭夷平面同期发育的准平原基础上,由河流的阶段性下切所形成。本区由于受以掀斜运动为特征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阶地所在的西南岸台地区抬升速率约为0.073m/ka,大于金鸡岭夷平面0.066m/ka的抬升速率,致使武江在坪石段不断向东北方向摆动,沿途形成了多级基座阶地。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尤其是在基座上覆富含有机质的河漫滩相沉积物的"储酸池"效应作用下,阶地基座发生了强烈的化学风化。该风化基座具有双层夷平结构,与我国南方覆盖型岩溶的双层夷平结构在成因上具有一致性。
刘昆高全洲焦树林王振刚佘建伟丁健
关键词:阶地
河流阶地红色风化基座发育的时期与机制探讨——以粤北坪石盆地6级河流阶地为例
2008年
武江在粤北坪石盆地保留有6级河流基座阶地,是目前广东省内发现级数最多的阶地。阶地基座受后期风化作用影响,发育了深厚的红色风化基座。已有的河流阶地TL年代数据显示,本区风化基座的发育年代符合中国南方红土期的时空变化规律,但其形成机制与我国红土期相应的华南地貌风化壳有别。风化基座发育受到本区构造抬升和夏季风气候的共同影响。在我国南方红色风化壳广泛发育时期,西部地区的泥石流也出现多期活动。总体上看,泥石流发育期滞后于红土发育期,且不存在红土期内多次发育的特征,这说明夏季风气候对华南地区的影响大于西部地区。红色风化壳发育和泥石流发育共同反映出夏季风气候的加强,季风区内的水循环加快,风化侵蚀更加强烈。
刘昆高全洲焦树林王振刚佘建伟丁健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被引量:62
2006年
利用长江流域107个站1958~2002年逐年夏季降水量资料,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主要有3种空间振荡型、7个降水变化敏感区域。其中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湘江-赣江上游区域夏季降水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率分别为25.8mm/10a、69.4mm/10a、31.0mm/10a,信度水平在95%以上;岷江流域则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少率为40.7mm/10a,信度水平在99%以上;岷江流域和汉水-长江三峡在1980年代降水最多,而其它区域在1990年代降水最多。夏季降水量江汉-洞庭湖平原在1985年、鄱阳湖平原在1994年、长江三角洲和汉水-长江三峡在197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而岷江流域则在1963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各个区域都存在明显的年际或年代际振荡周期。
张永领高全洲丁裕国姜彤
关键词:长江流域夏季降水
河流碳输移与陆地侵蚀-沉积过程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07年
河流碳输移与陆地侵蚀-沉积过程紧密相关。首先就机械和化学风化两种不同的陆地侵蚀机制在提供河流碳源方面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作了详细论述,并比较了季风流域和非季风流域间河流碳输移在通量及性质上的差异。之后对陆地碳沉积机制进行了归纳,指出了包括大坝截留,河漫滩、河口-近岸带沉积及陆地碳沉降等几种可能的陆源碳踪迹。陆地环境的截留效应相对于侵蚀尚不太清楚,今后应加强对陆地碳沉积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各种碳沉积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全球陆地碳汇的贡献量。此外,人类活动对陆地侵蚀-沉积过程及河流碳循环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入探索。
姚冠荣高全洲
关键词:通量
大亚湾海域春季营养现状分析与评价被引量:19
2008年
根据2007年4月对大亚湾海域调查结果,分析并评价了该海域春季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DIN为湾西部和中部含量较高,PO4-P为湾中部海域含量较高,SiO3-Si为澳头附近海域中部和核电站附近海域东南部含量较高;底层DIN、PO4-P和SiO3-Si水平分布均表现为澳头附近海域中部含量较高于其他海域;上覆水中DIN和PO4-P为整个湾内水域分布相对较均匀,而SiO3-Si为霞涌西南部近岸海域和核电站附近海域东南部含量较高。从营养结构看,与Redfield值和Justic等提出的营养盐化学计量限制标准比较符合N限制条件。根据修正后的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计算结果,2007年春季大亚湾海域营养水平属于贫营养水平,有机污染程度表层、底层属0级,而上覆水属1级,表明大亚湾海水水质良好。
何桐谢健方宏达余汉生高全洲
关键词:营养现状水环境质量
SVD迭代模型在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06年
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SVD迭代的短期气候预测模型,通过选择适当的影响因子,建立与预测对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对气象场序列的预测。分别对华北16个测站和长江中下游地区30个测站1991—2000年近10a夏季(6—8月)降水做预测试验,平均均方误差分别为0.352和0.312,平均符号相关系数分别为0.575和0.623。此研究表明,基于SVD迭代的气候预测模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短期气候预测途径,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张永领吴胜安丁裕国何桐高全洲
关键词:降水预测
西江河口段秋季表层水体CO_2分压的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08年
为了探讨西江河口段表层水体CO_2分压(P_co2)的分布特征,于2006年秋季在西江磨刀门至马口河段沿程实测了58个样点的表层水体理化参数,结果表明,河道表层水体P_co2值介于93.15~334.38Pa之间,平均值为174.00Pa,被测河段是个明显的大气CO_2“源”河流水体的理化性质在向海输送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并且导致表层水体P_co2随航程的增加而递减,样点水体接受的日照时间与其P_co2有负相关关系,使得表层水体P_co2呈现出日周期变化,河段表层水体P_co2的这种时空变化与河 口过程中河-海作用的弱化而引起水体理化参数(如水温、pH值、电导率、总溶解固体、氧化还原电位和碱度等)的变化以及水体内部碳的生物化学过程(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及有机物的分解转化等)密切相关。
焦树林刘昆高全洲
关键词:碱度航程
西江下游溶解无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输出通量被引量:19
2008年
选取西江下游干支流6个样点进行一个完整水文年度的观测分析,利用基本水文水化学参数来揭示河水溶解无机碳(DIC)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并估算流域DIC输出通量。结果表明,西江下游干支流DIC含量受控于流域地质环境和水热条件,变化于0.74~2.40mmol/L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干支流DIC含量季节变化模式基本一致,呈现汛期(不包括受洪水影响极强的时段)较高、非汛期较低而洪水期最低的变化特征,流域水热条件的季节变化是其根本原因;河水DIC含量的空间变异基本与流域碳酸盐岩空间分布格局一致,干流DIC含量明显高于支流,且向下游呈减小趋势。西江流域DIC输出通量约4.57×1012g/a,汛期和6月洪水贡献分别达84%和40%。全流域DIC侵蚀通量约12.95g/(m2·a),在世界各流域中居中上水平。
姚冠荣高全洲王振刚何桐张永领刘昆焦树林
关键词:通量
河流“呼吸”作用及其性质研究的综述及展望被引量:3
2008年
河流是联系地球系统各大碳库的纽带,其碳行为是解析地球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作为流域系统的重要"呼吸"窗口,河流"呼吸"作用的特征依赖于河道水-气界面体系中各种理化性状和反应条件以及流域系统内的各种自然环境特征,反映了流域有机质在河道系统中贮存、分解、转化规律。影响河流"呼吸"作用的直接因子有河道水体的温度、总碱度、pH值及其水动力条件和周围大气的风速、温度、湿度和大气的CO2分压等,而上述直接因子与流域的地理位置、形状、海拔高度、下垫面状况等相关。河流"呼吸"作用由于受上述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河流"呼吸"作用研究的发展方向应致力于在解决"大气碳源汇平衡"和"失踪的陆源碳"两个科学问题上有所作为。
焦树林高全洲
关键词:流域碳循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