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1126)

作品数:14 被引量:118H指数:7
相关作者:焦菊英韩鲁艳王宁贾燕锋张小彦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黄土丘陵
  • 7篇丘陵
  • 7篇丘陵沟壑区
  • 7篇黄土丘陵沟壑...
  • 7篇沟壑
  • 5篇植物
  • 5篇土壤
  • 4篇植被
  • 4篇种子
  • 3篇植被恢复
  • 3篇土壤侵蚀
  • 3篇丘陵区
  • 3篇种子形态
  • 3篇黄土丘陵区
  • 2篇生态适应
  • 2篇土壤抗蚀
  • 2篇土壤抗蚀性
  • 2篇退耕
  • 2篇退耕地
  • 2篇种子库

机构

  • 13篇西北农林科技...
  • 9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杨凌职业技术...

作者

  • 14篇焦菊英
  • 8篇韩鲁艳
  • 8篇贾燕锋
  • 8篇王宁
  • 4篇张小彦
  • 2篇张振国
  • 2篇邹厚远
  • 2篇雷东
  • 2篇杜华栋
  • 1篇郝乾坤
  • 1篇徐翠红
  • 1篇刘萍
  • 1篇温仲明
  • 1篇白文娟
  • 1篇苗芳
  • 1篇张世杰

传媒

  • 4篇中国水土保持...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种子
  • 1篇土壤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植物研究

年份

  • 1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北安塞退耕地持久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对应关系被引量:7
2009年
通过研究陕北安塞退耕3~31 a的阴阳坡10个样地的持久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分析持久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调查样地持久土壤种子库由15个科36个物种组成,种子密度在1 908~12 617粒/m2之间,1年生物种占80%,随着退耕演替的进行,种子库中1年生物种比例呈下降趋势,多年生物种比例呈上升趋势,地带性物种在持久种子库中的比例也随退耕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物种数和种子库密度均随退耕演替先增大后降低;持久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较低,Serensen相似性系数为0.21~0.42;通过对适宜物种的确限度及土壤种子库大小的分析,认为该区退耕地的持久土壤种子库具有一定的植被恢复潜力。
王宁贾燕锋焦菊英白文娟张振国
关键词:植被恢复退耕地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对3种蒿属种子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壤侵蚀程度下的猪毛蒿、铁杆蒿、茭蒿3种蒿属种子为研究对象,对3种植物种子产量与萌发特性进行了估算与观测,分析3种蒿类种子的产量、萌发率与土壤侵蚀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侵蚀程度的不同,对种子产量与萌发率的影响很大,土壤侵蚀越严重,种子的有效性越低;同时,种子产量与种子的萌发率具有一致性,同一立地的种子产量高,其萌发率也高,说明种子的产量与萌发率对土壤侵蚀变化的响应是一致的。
张小彦焦菊英王宁贾燕锋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萌发特性
种子流失与迁移的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室内多组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探讨了适合于研究坡面种子流失与迁移的种子布设试验方法。结果表明,在常规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方法的基础上,主要需加强以下方面:(1)供试种子要能代表研究区的主要物种及不同的形态特征;(2)鉴于种子的流失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种子适宜布设在土壤表面;(3)染色种子以区分土壤本身携带的种子;(4)每个物种的种子定点且物种间错位布设,以准确测定种子在坡面上的迁移距离;(5)种子的布设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坡面糙度;(6)将大种子布设在种子布设区域的最下端以避免大种子对径流的影响。
韩鲁艳焦菊英雷东
关键词:土壤侵蚀种子形态人工降雨
陕北黄土丘陵区6种植物冠层种子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对陕北黄土丘陵区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茭蒿(Artemisia giraldii)、杠柳(Periploca sepium)、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和黄刺玫(Rosa xanthina)6种植物不同时期的冠层种子宿存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种植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植冠种子宿存量,翌年4月,黄刺玫的宿存量可达57.60%,狼牙刺的宿存量达31.56%,杠柳的宿存量为6.30%,铁杆蒿的宿存量为2.42%,猪毛蒿的宿存量为1.86%,茭蒿的宿存量为1.16%。猪毛蒿、铁杆蒿、茭蒿、黄刺玫的种子宿存时间可长达7个月之久,狼牙刺、杠柳的宿存时间为5~7个月。
张小彦焦菊英王宁贾燕锋韩鲁艳杜华栋张世杰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种子传播
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地不同抗侵蚀植物的消长变化过程被引量:7
2009年
依据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演替阶段与植物生长型,将抗侵蚀植物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根茎禾草植物,多年生根蘖性草本和半灌木植物、灌木植物和乔木植物5类。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根茎禾草植物适应土壤侵蚀环境的能力比较强,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灌木和乔木植物适应土壤侵蚀环境的能力比较弱,而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很强;多年生草本和半灌木植物适应土壤侵蚀环境的能力适中,而防止土壤侵蚀作用的能力优于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根茎禾草群落,但不及乔灌木群落。并提出了在天然草本植被恢复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造林的相关建议。
邹厚远焦菊英
关键词:土壤侵蚀生态修复黄土丘陵区
陕北黄土高原优势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生态适应性被引量:27
2010年
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7种优势植物为材料,比较了它们沟间地和沟谷地植株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以揭示该地区优势植物对干旱强光照环境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1)7种植物各自具有抵抗黄土高原干旱强光照环境的特殊解剖结构: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叶上表皮具有发达的泡状细胞,叶内具有花环结构;长芒草(Stipa bungeana)叶上表皮下陷形成气孔窝,表皮下具有2至多层的厚壁组织;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叶具有贮水组织、分泌组织和环栅型叶肉细胞;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叶肉全特化为栅栏组织;茭蒿(Artemisia gi-raldii)具有双栅型叶肉细胞和分泌结构;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叶具有发达的粘液细胞;杠柳(Perip-loca sepium)叶表皮具厚蜡质层。(2)与沟谷地植物叶片结构相比,干旱强光照的沟间地植物叶片厚度、叶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贮水组织厚度增加,上表皮细胞体积、韧皮部面积增大,而木质部面积、木质部面积/韧皮部面积缩小。(3)叶片变异系数可反映植物适应环境的潜在能力,7种植物综合变异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猪毛蒿、铁杆蒿、茭蒿、白羊草、达乌里胡枝子、长芒草、杠柳。潜在适应能力最强的猪毛蒿已成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态恢复的先锋物种之一。
杜华栋徐翠红刘萍焦菊英苗芳
关键词:黄土高原生态适应旱生植物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抗蚀与细沟侵蚀演变被引量:17
2009年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纸坊沟和县南沟、延安燕沟3个流域不同恢复年限的植物群落的土壤抗蚀性和侵蚀程度进行了研究。对12个土壤抗蚀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抗蚀性(主成分综合指数)强弱为灌木群落阶段>多年生草本和蒿类群落阶段>一二年生草本群落阶段,与一二年生草本群落阶段相比,灌木群落阶段与多年生草本和蒿类群落阶段的土壤抗蚀性分别增加了362.29%~673.33%和574.71%~930.00%;野外调查结果分析表明,随着植被的恢复演替,土壤侵蚀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灌木群落阶段的土壤侵蚀量仅为演替初期的1.42%~5.59%;通过回归分析,土壤侵蚀量和水稳性团聚类因子,以及有机质含量之间分别存在极显著与显著相关关系,鉴于土壤分析的易获性,可选择>0.5mm水稳性团聚体与有机质含量作为反映土壤侵蚀程度的指标。
韩鲁艳贾燕锋王宁焦菊英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抗蚀性黄土丘陵沟壑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立地环境因子对植被变化的解释比例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深入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对于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有关林草措施的配置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42个退耕地植被样地的调查数据,采用典范对应分析和偏典范对应分析从单因子、分组变量及显著因子3方面分析立地环境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7组环境因子、33项环境因子指标中,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物种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土壤含水量(0~40 cm)、土壤结构性颗粒指数、<0.001 mm黏粒、蔗糖酶、坡向及退耕年限。建议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遵循立地条件,以自然恢复为主,并进行适当的培肥、引种等人工干预调控,以促进退耕地植被恢复的进程。
张振国焦菊英贾燕锋王宁
关键词:退耕地自然恢复环境因子黄土高原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4种植物的萌发特性被引量:6
2010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4种植物的萌发特性,结果发现:萌发率在80%以上的植物有杠柳、铁杆蒿和茭蒿;在60%-80%之间的物种有白羊草、紫丁香、阿尔泰狗娃花、大针茅、沙棘和猪毛蒿;长芒草为37.3%;小于20%的植物有达乌里胡枝子、刺槐、虎榛子和狼牙刺。14种植物的萌发时滞最短的为2 d,最长的为8 d;几乎所有植物种子达到T50的时间都在其萌发开始后的7 d以内,且大部分物种在萌发开始后的15 d完成总萌发量的90%;萌发持续时间最短的为6 d,有刺槐、狼牙刺、虎榛子、沙棘4种,最长的为猪毛蒿,达32 d。这些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及生态适宜性决定了它们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演替中的角色与地位。
张小彦焦菊英王宁贾燕锋韩鲁艳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种子萌发生态适应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沟植被生态序列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植被生态序列是小地形对植被空间分布影响的反映。采用样线法,对安塞纸坊沟支沟拐沟中南北向短坡面深沟谷和长坡面浅沟谷断面进行植被调查,分析其植被生态序列特征、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短坡面深沟谷序列主要以灌乔木等演替后期物种为主,而长坡面浅沟谷序列则主要为草本物种;同一序列中,阴坡、沟谷地具有比阳坡、沟间地复杂的演替后期群落;序列中物种主要由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构成,生活型主要为多年生草本,生态型以旱生、中旱生为主。α多样性指数在阴坡和短坡面深沟谷序列较高,β多样性指数在地形变化活跃的沟缘线区较高。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建设人工调节提供参考依据。
贾燕锋王宁韩鲁艳焦菊英
关键词:植物群落生活型生态型黄土丘陵沟壑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