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JY064)

作品数:43 被引量:708H指数:17
相关作者:李雪松孙博文李婷婷伍新木任俊霖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北京大学长江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经济管理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水利工程
  • 2篇社会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长江
  • 11篇经济带
  • 11篇长江经济
  • 11篇长江经济带
  • 9篇城市
  • 6篇实证
  • 5篇污染
  • 4篇生态
  • 4篇生态补偿
  • 4篇武汉城市圈
  • 3篇实证分析
  • 3篇农村
  • 3篇面板数据
  • 3篇南水北调
  • 3篇南水北调中线
  • 3篇南水北调中线...
  • 3篇经济增长
  • 3篇层次分析
  • 3篇超效率
  • 3篇超效率DEA

机构

  • 38篇武汉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2篇长江科学院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国家开发银行
  • 1篇湖北水利水电...
  • 1篇南水北调中线...

作者

  • 34篇李雪松
  • 17篇孙博文
  • 5篇李婷婷
  • 4篇伍新木
  • 3篇任俊霖
  • 3篇夏怡冰
  • 2篇李浩
  • 2篇吴萍
  • 1篇叶小俊
  • 1篇程志强
  • 1篇邵玮
  • 1篇郑开元
  • 1篇李林鑫
  • 1篇伍晓亮
  • 1篇孟鑫
  • 1篇高艳
  • 1篇高鑫
  • 1篇张立
  • 1篇李浩民

传媒

  • 5篇长江流域资源...
  • 5篇生态经济
  • 2篇水利经济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改革
  • 2篇南水北调与水...
  • 2篇区域经济评论
  • 1篇人民论坛
  • 1篇宏观经济研究
  • 1篇首都经济贸易...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预测
  • 1篇经济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求索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企业经济

年份

  • 1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铁开通促进了地区制造业集聚吗?——基于京广高铁的准自然试验研究被引量:55
2017年
研究以京广高铁沿线城市为观察样本,构建了高铁开通背景下的内生运输成本与工资的制造业集聚决定模型,利用2000-2014年面板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探讨了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制造业集聚效应将逐渐经历集聚加速阶段(阶段Ⅰ)、集聚弱化阶段(阶段Ⅱ)以及扩散阶段(阶段III)等三个阶段。高铁开通普遍提高了站点城市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对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处于集聚弱化阶段(阶段Ⅱ),对非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处于集聚加速阶段(第Ⅰ阶段)。
李雪松孙博文
关键词:高铁开通制造业集聚
生态补偿视角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被引量:18
2014年
生态补偿是实现环境污染负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措施,通过环境侵权主体对环境污染受害主体的利益补偿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以及日趋严重损害给污染企业生态补偿以及资金赔付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从而引入多层次的保险机制到生态补偿的整个过程中很有必要。本文建立了生态补偿事前预防、事中补偿以及事后成本评估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包括责任保险、再保险、第一方保险和直接保险、风险分担协议、污染者担保以及环境基金等保险机制在生态补偿机制中的功能,并最终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例,完成了具有法律适应性、功能有效衔接以及保障措施有力的制度设计以及实践路径选择。
李雪松孙博文
关键词:生态补偿保险机制环境污染责任险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2014年
南水北调工程是调节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调水工程,水源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不可忽视。运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构建水源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指标权重,并重新定义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方法,然后就对水源区2005年--2010年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等发展指数及水源区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最终结合相关结论提出提高协调发展度的相关对策。
李雪松张杰平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熵值法协调度协调发展度
资源整合、制度创新与发展产业集群——以武汉市环保产业为例被引量:5
2011年
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扶持的领域。武汉市发展环保产业既有国家政策支持、宏观环境良好、市场前景广阔、科教资源丰富和区位优势明显等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存在市场信息资源整合不够、科教资源整合不够、政策资源整合不够与制度创新不足等发展障碍。武汉市发展环保产业必须实施资源整合,创新制度和体制,从而更好地促进武汉市环保产业集群的大力发展,把其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李雪松叶小俊
关键词:环保产业资源整合产业集群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长江经济带省会城市水生态文明评价被引量:49
2016年
城市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测量水生态文明,指导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综述国内水生态文明评价研究文献基础上,按水生态、水经济和水社会三大系统,从水生态、水工程、水经济、水管理和水文化等方面筛选了18项指标构建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平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会城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长沙、杭州、成都和贵阳的城市水生态文明综合得分靠前,上海、南京得分较低,并且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将长江经济带11个省会城市的水生态文明状况划分为5个等级,以体现不同城市水生态文明的差异性,并按空间格局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水生态文明程度。
任俊霖李浩伍新木李雪松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长江经济带
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两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证被引量:2
2014年
构建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级体系,并进一步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2006年至2011年"两型社会"建设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基于STIRPAT模型对影响"两型社会"建设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技术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水平明显提高,但圈内各城市"两型社会"建设不均衡,武汉市对城市圈两型建设贡献较大;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因素中,国民收入、城镇化水平、综合能耗、废弃物综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碳排放强度等都会显著影响建设成效。武汉城市圈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着力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优化城市圈产业结构,发挥武汉集聚辐射作用,加快圈内其它城市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一体化进程。
李雪松孙博文夏怡冰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STIRPAT模型
基于DEA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效率分析被引量:19
2015年
物流产业效率的提高对于评价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地区物流业积极平稳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基于固定规模报酬模型(CCR)和变动规模报酬模型(BCC)的DEA评价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9-2013年物流产业效率进行评价,进一步对其总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和整个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改进与优化的对策。
孟鑫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
水安全综合评价研究——基于中国2000-2012年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水安全是环境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水安全评价是解决水安全问题的前提基础。构建了包括水循环安全、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安全、水社会安全和水经济安全5个子系统及39个指标在内的3层次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利用2000-2012年我国宏观层面的相关数据,借助水安全指数计算公式,评价了我国在2000-2012年间的水安全发展状态,对我国维护水安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李雪松李婷婷
关键词:水安全层次分析法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机制研究被引量:31
2012年
在广大农村地区,落后的水环境治理与日益膨胀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使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并且呈现出迅速恶化的趋势。从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出发,基于公共物品理论深入分析当前农村水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治理主体缺失、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环保意识薄弱、二元化的环境治理政策等一系列问题,指出市场失灵和政府缺陷是导致农村水环境治理不足的最重要原因,并依此来构建我国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机制。
郑开元李雪松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公共物品
市场一体化是否有助于降低污染排放?——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5
2018年
消除市场壁垒,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对于深化地区分工以及推动跨区域环境治理合作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05个城市的相关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市场一体化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关系。实证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的不同污染物排放均具有动态滞后累积效应,市场一体化对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不同污染物形成原因和治理手段的不一致,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各异,导致市场一体化对污染排放的非线性影响结果依赖于样本的时间阶段、地区差异以及污染物种类的变化。本文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地区污染恶化的路径依赖,将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等指标纳入到地方考核体系,强化地方治理环境的激励;破除商品及要素市场分割的制度障碍,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市场统一与绿色增长的协同发展;注重环境政策制定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风口,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中部应吸引高技术外资引入,通过学习与技术模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地区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西部地区面临着较强的环境约束,需要进一步强化外资的高技术与绿色化属性。
孙博文
关键词:污染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长江经济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