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426)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吕建新刘姗姗王成彬吴含郦卫星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泰格瑞分子检验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线粒体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基因
  • 2篇2型糖尿
  • 2篇2型糖尿病
  • 1篇心脑
  • 1篇心脑血管
  • 1篇心脑血管病
  • 1篇性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变
  • 1篇遗传性
  • 1篇遗传性疾病
  • 1篇糖尿病患者
  • 1篇糖尿病血管
  • 1篇糖尿病血管病

机构

  • 4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泰格瑞分...

作者

  • 5篇吕建新
  • 1篇沈飞霞
  • 1篇郦卫星
  • 1篇王成彬
  • 1篇吴含
  • 1篇张杰
  • 1篇刘姗姗
  • 1篇张宇宁

传媒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2014浙江...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线粒体DNA 12026A/G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以及Meta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 NADH脱氢酶4亚基(ND4)基因12026 A/G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551例T2DM患者和757例对照者的线粒体DNA(mt DNA)进行PCR扩增以及Sanger测序,统计分析ND4基因12026 A/G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患病风险比(OR)和95%可信区间(CI)。同时通过搜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汇总已发表研究12026 A/G多态性与T2DM关系的文献,提取数据,并利用Revman 4.2和STATA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551例中国浙江籍T2DM患者中mt DNA 12026G基因型占4.49%,757例非T2DM对照中mt DNA 12026G基因型占4.7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4,95%CI:0.57~1.57;P=0.82)。然而汇总相关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Mt DNA 12026 A/G多态性与T2DM的发生存在相关性(OR=1.95;95%CI:1.14~3.33,P=0.01)。结论:mt DNA ND4基因12026G基因型是中国人群T2DM的风险因素,与T2DM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其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
张宇宁杨训俊沈飞霞吕建新
关键词:线粒体DNA多态性META分析
线粒体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被引量:2
2013年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一类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氧化磷酸化产生ATP的主要场所。细胞内近90%的ATP由线粒体产生,而ATP对氨基酸、维生素辅因子、脂肪酸和铁硫簇生物合成等不同代谢途径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线粒体又被称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当线粒体基因发生突变时。线粒体的能量代谢也会发生异常.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功能缺陷.ATP合成减少.氧自由基合成增加等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耳聋、神经病变、肌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统称为狭义的线粒体遗传性疾病。另外.与线粒体组装相关的核基因发生突变也可导致线粒体结构或功能异常.这些变异所引起的疾病亦可称为线粒体遗传性疾病。
吕建新张杰
关键词:基因诊断突变
线粒体ND2基因C5178A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的关系评价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tDNA)ND2基因C5178A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属于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0至2011年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的448例无血缘关系的T2DM患者,男274例,女174例,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所有患者的mtDNAND2基因5178位点进行测序,同时收集每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测序结果分为5178C和5178A两组,检测所有患者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这些指标在T2DM患者5178C基因组和T2DM患者5178A基因组两组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性别的患者中的差异。结果在448例T2DM患者中共检测出348例5178C,100例5178A,mtDNA5178A组的T2DM患者收缩压为(124.6±9.0)mmHg,高密度脂蛋白(HDL)为(1.3±0.2)mmol/L,而5178C组的患者收缩压为(127.8±10.7)mmHg、HDL为(1.2±0.3)mmol/L,两组之间比较5178A组收缩压降低,HDL升高(t=2.700,P=0.007;t=2.968,P=0.003)。5178A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0%(8/100),5178C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1.0%(73/348),脑梗死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2,P=0.003)。C5178A的变异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女性T2DM患者中,5178A和5178C组的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1.5±0.8)mmol/L和(1.8±1.0)mmol/L。收缩压分别为(123.6±6.6)mmHg和(128.0±9.0)mmHg,两组之间比较5178A组女性患者三酰甘油和收缩压明显降低(t=2.601,P=0.011;t=2.887,P=0.004)。女性5178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3%(2/38),5178C女性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为21.3%(29/13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2,P=0.022)。在男性T2DM患者中,5178A组和5178C组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9.7%(6/62)和20.7%(44/212),H
郦卫星吴含吕建新
关键词:糖尿病血管病变糖尿病NADH脱氢酶线粒体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糖尿病分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糖尿病分子分型
<正>~~
吕建新
文献传递
一种新的引物二聚体形成机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通过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无模板测试技术,阐明引物二聚体形成的机制,解决PCR反应中引物二聚体形成的问题,推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方法采用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特点的典型引物对形成引物二聚体的Ct值,检测特异的反义核苷酸、短寡核苷酸对二聚体的影响,测试优化方案在HBV DNA定量检测中的效果.结果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测试发现,3′端连续6~7碱基反向互补的引物对的Ct值:5.0、10.0、11.0;与另一引物中部连续6个碱基反向互补的Ct值:30.0、28.0、29.5;与另一引物5′末端连续6个碱基反向互补的引物对的Ct值:32.0、29.5、31.0.普通引物对测试的Ct值:27.5、29.0、31.0;中间部分同向相同的引物对测试的Ct值:36.5、43.0、39.0;同向相同的引物对未形成二聚体,反向相同引物对测试Ct值是30.5.低温预处理的短寡核苷酸促进二聚体形成,而在热启动PCR反应中无作用,特异的反义核酸抑制二聚体.PCR增效剂推后普通引物对的二聚体1个循环,推后部分同向相同的引物对的二聚体10个循环.中间部分相同的引物对检测低浓度质粒标准品比普通引物对检测结果更精确.结论 提出一种新的引物二聚体形成机制:引物对在3′末端碱基反向互补结合的基础上,借助剩余序列的同向互补力量拉近彼此在空间上的距离,从而进行延伸反应形成引物二聚体.中间偏3′端同向相同的引物对可以有效抑制引物二聚体,并且该作用可以被其他优化方法加强.
刘姗姗岳素文江洪王成彬吕建新
关键词:SYB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