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0876)

作品数:12 被引量:178H指数:8
相关作者:宁堂原李增嘉田慎重王瑜邵国庆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微山县农业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玉米
  • 5篇土壤
  • 4篇尿素
  • 3篇水分
  • 3篇水分利用
  • 3篇利用效率
  • 3篇耕作
  • 3篇耕作措施
  • 2篇深松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夏玉米
  • 2篇小麦
  • 2篇留茬
  • 2篇控释
  • 2篇控释尿素
  • 2篇灌溉
  • 1篇氮肥
  • 1篇氮肥效率
  • 1篇氮分布
  • 1篇氮素

机构

  • 11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微山县农业局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电子工程学院
  • 1篇宁阳县农业局
  • 1篇山东省作物生...
  • 1篇泰安市徂徕山...

作者

  • 11篇宁堂原
  • 9篇李增嘉
  • 6篇田慎重
  • 4篇王瑜
  • 3篇邵国庆
  • 3篇迟淑筠
  • 2篇韩惠芳
  • 2篇王丙文
  • 2篇丁娜
  • 2篇焦念元
  • 2篇郭利伟
  • 2篇李娜
  • 1篇张总正
  • 1篇曾彦
  • 1篇冯宇鹏
  • 1篇崔正勇
  • 1篇赵红香
  • 1篇郑延海
  • 1篇仲惟磊
  • 1篇胡恒宇

传媒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Journa...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措施的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及最佳观测时间被引量:31
2012年
在连续6 a耕作模式的基础上,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常规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麦田CO2、CH4、N2O通量日变化进行了连续48 h观测,并确定1 d中最佳的观测时间。结果表明,常规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麦田CO2、CH4、N2O通量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常规耕作处理和免耕处理土壤表现为CH4的吸收汇、CO2、N2O的排放源。CH4日均吸收通量: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AC)>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PC)>免耕(PZ);CO2日均排放通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PC)>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AC)>免耕(PZ);N2O日均排放通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PC)>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AC)>免耕(PZ)。相关性分析表明,常规耕作及免耕条件下CO2、CH4、N2O通量日变化与地表温度和5 cm地温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温度是决定温室气体日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通过矫正系数和回归分析表明,在小麦生育后期(4—6月),CO2的最佳观测时间段在8:00—10:00,CH4为8:00—10:00,N2O为8:00—12:00。
田慎重宁堂原迟淑筠王瑜王丙文韩惠芳李成庆李增嘉
关键词:耕作措施温室气体日变化
耕作与留茬影响麦-玉两熟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
为探讨耕作措施与玉米秸秆留茬高度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黄淮海地区长期定位试验(2004-2013),分析了2010-2011年期间5种耕作措施与4种玉米秸秆留茬高度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赵红香宁堂原王庆成李宗新李增嘉
关键词:耕作措施留茬高度有机碳有机碳密度
深松与包膜尿素对玉米田土壤氮素转化及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是影响土壤中氮肥转化、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夏玉米田的2a(2011—2012)定位试验,研究了两种耕作方式(深松、旋耕)配合不同尿素类型(包膜尿素、普通尿素)的施用对玉米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脲酶活性、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玉米产量以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耕作方式下,包膜尿素处理土壤中脲酶活性较稳定,且增加了旱田土壤亚硝酸细菌数量而降低了反硝化细菌数量,有利于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提高,尤其是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包膜尿素处理的产量比普通尿素提高7.25%—10.82%,同时提高氮肥农学效率。深松处理增加了土壤中的反硝化细菌数量,配合施用包膜尿素进一步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了亚硝酸细菌数量;旋耕与包膜尿素配合施用在一段时期内能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减少反硝化细菌数量。深松配合包膜尿素处理能够显著的增加玉米产量,2a分别比旋耕配合包膜尿素增加1.41%和10.62%。因此,深松措施配合施用包膜尿素能够增强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亚硝酸细菌数量,提高氮素转化速率,增加作物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其稳产效果在干旱年份尤为显著。
李娜宁堂原崔正勇田慎重郭利伟李增嘉韩惠芳刘轶
关键词:玉米包膜尿素深松氮素转化
控释尿素施用方式及用量对夏玉米氮肥效率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7
2010年
在大田条件下以不施氮为对照,研究了施氮量为75和150kgN·hm-2条件下,普通尿素底施、控释尿素底施和侧施对夏玉米光合性能、氮肥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相同施氮水平下,包膜控释尿素处理玉米果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籽粒灌浆速率均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比普通尿素平均提高9.5%;与控释尿素侧施相比,底施使玉米籽粒产量提高6.2%.包膜控释尿素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AE)和偏生产力(PFP)比普通尿素平均分别提高74.5%和11.0%;与包膜控释尿素侧施相比,底施使AE和PFP分别提高26.8%和5.7%.控释尿素施用量较高时,玉米光合性能得到改善,产量、AE和PFP显著提高;与控释尿素侧施相比,底施对玉米产量、AE和PFP的增加效果更显著.
苏琳董志新邵国庆李增嘉宁堂原
关键词:控释尿素施用方式夏玉米氮肥效率
灌溉与尿素类型对玉米花后穗位叶衰老、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包膜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用量对玉米穗位叶衰老、产量和效益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与水分耦合对玉米花后不同时期穗位叶含水量、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比较处理间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讨论花后穗位叶衰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相同水分条件下,与常规尿素相比,开花期包膜控释尿素处理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较低,花后始终保持较高值,且越到后期优势越大。相同施氮水平下,与常规尿素相比,包膜控释尿素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穗位叶含水量、SOD、POD和CAT酶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MDA积累量,因而包膜控释尿素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灌浆水有利于延缓穗位叶衰老,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由于包膜控释尿素成本较高,在灌浆水条件下施氮量较高时经济效益低于常规控释尿素。【结论】与常规尿素相比,包膜控释尿素与灌溉对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耦合效应更显著,其原因是提高了叶片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增加了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MDA的积累量,延缓叶片衰老和提高净光合速率,有利于高产。随着包膜控释尿素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它在粮食作物生产上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邵国庆李增嘉宁堂原蒋保娟焦念元
关键词:灌溉玉米衰老
灌溉和尿素类型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5
2010年
水分和氮素运筹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为了研究不同灌水条件下常规尿素和控释尿素用量对玉米各生育期土壤含水率、籽粒灌浆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该文选用了常规尿素和控释尿素2种类型,施N量各设75和150kg/hm22个水平,以不施氮为对照;水分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浇85mm灌浆水2个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相同灌水条件和施氮水平下,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处理0~1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在玉米小口期前较高,而收获期却较低,实现了土壤水分的"前贮后用"。相同灌水条件和施氮水平下,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处理玉米籽粒灌浆速率、总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增产效率均显著提高。增加施N量显著提高总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增产效率。与不灌溉相比,灌溉降低了玉米的总水分利用效率,但提高了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和籽粒产量。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与水分对总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增产效率的耦合效应更显著,利于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同步。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水分的"前贮后用"和较高的灌浆速率是控释尿素能提高玉米总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增产效率的重要原因。这对半湿润地区玉米节水高产栽培有重要参考价值。
邵国庆李增嘉宁堂原郑延海田慎重王瑜
关键词:灌溉尿素节水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科学耕作与留茬改良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状及增产效果被引量:17
2013年
为了探讨不同覆盖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物理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该试验研究了免耕、常规2种耕作方式和4种留茬高度的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含水率、容重、孔隙度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40cm土层内,秸秆还田的集雨和保水效果显著,免耕留茬0.5m还田处理的含水率比免耕无覆盖处理增加了15.95%。秸秆还田量对0~40cm内土壤贮水量的影响不同。耕作措施显著影响了土壤容重,小麦播种前常规留茬1m还田、常规全量还田处理容重低至1.0g/cm3左右。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降低毛管与非毛管孔隙度的比值。单一免耕处理降低了作物产量,而免耕覆盖能增产,其留茬1m还田处理比无还田处理增产22.44%,比常规留茬0.5m还田处理高3.64%。因此,免耕留茬1m还田处理在改善农田土壤物理性状和增加作物产量方面显著,该研究可为农田管理过程中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赵红香迟淑筠宁堂原田慎重王丙文李增嘉
关键词:土壤物理性状耕作措施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
基于悬臂梁的超级玉米叶片伸展特征模拟被引量:1
2010年
为量化超级玉米叶片伸展特性,为超级玉米形态建成模拟模型的研究提供方法支持。该文将悬臂梁原理应用于超级玉米叶片伸展特性的模拟,将叶片分成多个基本单元,每个基本单元代表一个悬臂梁结构。通过坐标的变换,实现了超级玉米叶片从抽出到定长整个过程伸展特征的模拟。用不同密度下超级玉米叶片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不同位置叶片空间伸展坐标预测值RMSE均小于30%,80%以上预测D值大于0.7,表明模型对超级玉米叶片伸展特征有较好的模拟,将悬臂梁原理应用于超级玉米叶片伸展动态的模拟是可行的。
陈国庆刘伟张吉旺刘鹏董树亭王洪梅
关键词:悬臂梁超级玉米
深松和尿素类型对不同玉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常规尿素与控释尿素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速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不施氮为对照,设置耕作方式为主区(旋茬处理和旋茬后再深松处理);品种为副主区(郑单958和登海3号);尿素类型为副区(常规尿素和控释尿素,用量均为225 kg N.hm-2)。【结果】相同耕作方式、施氮水平和品种条件下,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处理0—100 cm土层含水量在玉米小喇叭口期较高,而收获期较低,实现了土壤水分的时空高效利用;控释尿素处理的玉米籽粒灌浆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深松可显著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与郑单958相比,登海3号有较高的籽粒灌浆速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控释尿素、深松和品种间有明显的正耦合效应,利于旱作高产。【结论】土壤水分的时空高效利用和较高的灌浆速率是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半湿润玉米种植区,选用适宜品种、施用控释尿素并结合深松,可以更好地调控土壤的水分供应状况,实现土壤水分供应与作物需水的时空吻合。
胡恒宇李增嘉宁堂原王瑜田慎重仲惟磊张总正
关键词:玉米深松控释尿素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施磷水平下灌水量对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9
2012年
采用大田试验,设灌水和施磷2个因素,其中灌水设W0(不灌水)、W1(拔节水60mm)、W2(拔节水+开花水,每次灌水60mm)、W3(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每次灌水60mm)共4个水平;磷肥设P1(90kg/hm2)和P2(180kg/hm2)2个水平,研究不同施磷水平下灌水量对小麦耗水特征、旗叶水分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水平下,随灌水量的增加,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增大,而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下降,且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降低幅度增大。与P1相比,P2处理的0-100cm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大于P1处理,并且P2处理提高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说明增施磷肥可提高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W2和W3处理灌浆中后期旗叶相对含水量和水势高于W0和W1处理;灌浆后期旗叶相对含水量和水势为P2W0和P2W1处理显著分别高于P1W0和P1W1处理,说明增加灌水和磷肥能显著提高旗叶水势和相对含水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磷90kg/hm2、拔节水和开花水分别灌60mm的W2处理籽粒产量、水分和磷素利用效率高,农田耗水量较低;增加灌水量后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农田耗水量增高,土壤贮水消耗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均降低。
王瑜宁堂原迟淑筠田慎重李增嘉
关键词:小麦施磷水平灌水量水分利用特征磷素利用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