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04015)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陆诗阔杜维良李继岩崔永谦吴孔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华北油田中国石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地壳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侏罗统
  • 2篇下侏罗统
  • 1篇地壳运动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东南
  • 1篇东南部
  • 1篇动力学解释
  • 1篇有效性
  • 1篇山前
  • 1篇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地质意义
  • 1篇平衡剖面
  • 1篇剖面
  • 1篇圈闭
  • 1篇圈闭特征
  • 1篇下地壳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铁道科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华北油田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4篇陆诗阔
  • 2篇丁林
  • 1篇何建坤
  • 1篇蔡永恩
  • 1篇刘金朝
  • 1篇吴孔友
  • 1篇崔永谦
  • 1篇李继岩
  • 1篇杜维良
  • 1篇杨俊生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新疆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GPS资料对青藏高原现今下地壳粘性特征的约束
2011年
假定GPS速度场在很大程度上受震间期地壳浅部发震层弹性应变积累的影响,文中以青藏地区现有GPS观测资料为约束,在较高精度地形数据和全球板块相对运动的NUVEL-1 A模型基础上,借助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构建粘弹性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用下地壳介质流动和大陆深部断裂带内的延性应变集中等两种不同的大陆岩石圈深部变形机制对青藏地区现今地壳运动解释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对于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可能受不同的深部动力学机制控制。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地区,尽管模型结果本身不能排除该区下地壳可能存在着延性应变相对集中的深部断裂带,但为了减小对GPS观测资料的预测误差,模拟试验明确表明该地区下地壳介质粘度偏低。在青藏高原的中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用中下地壳断裂带内延性应变相对集中来解释GPS观测资料更好,暗示在青藏高原的这两个地区活动断裂可能向下切割很深。忽略青藏高原下地壳介质粘度的横向差异,为了对GPS观测资料的预测做到一级近似,要求青藏高原下地壳平均粘度为(1~5)×1022Pa.s,同时在青藏高原活动断裂向深部的延伸带内介质的粘度约为1021Pa.s。受青藏高原高海拔和下地壳低粘度的控制,重力作用对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陆诗阔丁林刘金朝
关键词:青藏高原GPS资料
冀中坳陷潜山构造演化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被引量:14
2011年
利用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借助平衡剖面技术,通过对冀中坳陷几条地震大剖面的构造演化恢复,对冀中坳陷潜山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冀中坳陷潜山构造的总体演化表现出阶段性:Pt2-PZ,潜山形成的物质基础发育期;Mz,潜山的初始形成期;E2k-E3s2,潜山的主要发育期;E3s1-E3d为潜山构造的调整定型期;N-Q,潜山的深埋期。根据前中生代基底成山的时代与基底被中新生界地层覆盖时代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将冀中坳陷潜山构造分为A类(基底先成山,再被覆盖形成潜山)、B类(基底成山的同时被上覆地层覆盖形成潜山)和C类(基底先被覆盖,后期再成山形成潜山构造)3种类型。其中A类潜山主要分布在靠近盆地中部牛驮镇凸起、雁翎、高阳低凸起等早期有古隆起存在的部位,受E2k-E3s2期冀中坳陷强烈块断裂陷作用的控制;B类为冀中坳陷潜山构造的主体;C类潜山在该区发育相对较少。单纯从演化特征看,成藏条件A类好于B类,B类好于C类。
陆诗阔李继岩吴孔友崔永谦杜维良
关键词:平衡剖面
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的动力学解释
<正>关于大陆岩石圈的变形行为,从长时间尺度看,尽管地壳表层的运动是不连续的,不同块体之间的相对运动由分割块体的地震断裂带所吸收(Thatcher,1995),但在深部相应的变形通过何种方式来调节存在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
陆诗阔丁林蔡永恩何建坤
文献传递
阿姆河右岸中下侏罗统构造变形及构造圈闭特征被引量:8
2013年
阿姆河右岸区块为CNPC在阿姆河盆地的重要合作区块,目前对该区中下侏罗统构造面貌认识不甚清楚,严重制约着该区深部的油气勘探进展。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钻探资料及新近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对研究区中下侏罗统层序界面的全区追踪对比,探讨了阿姆河右岸区块中部三维地震区的中下侏罗统构造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下侏罗统构造圈闭类型及其成藏有效性。研究表明,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构造是在晚二叠世-三叠纪断陷阶段形成的查尔朱断阶背景上,经过侏罗纪-古近纪的坳陷阶段和新近纪以来的来自南东方向的强烈挤压改造形成的综合产物。整体来看中下侏罗统主要发育有NW-SE向、近EW向、NEE-SWW向和NE-SW向4组断裂,不同走向断裂其形成时代、运动学特征、演化过程及在空间上的分布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受不同断裂活动性质的影响,研究区发育有NW-SE向、NE-SW向及NNE-SWW向3组不同走向的褶皱构造。受中下侏罗统构造变形过程的控制,研究区构造圈闭主要为背斜型圈闭,它们多被断裂切割改造,形成断层-背斜复合型圈闭。根据圈闭发育的控制因素可以分为在基底古隆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背斜型圈闭(A型)和与基底古隆起无关的新近纪形成的挤压背斜型圈闭(B型)。不同类型圈闭的成藏有效性存在明显差异。A型圈闭由于是在基底古隆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下侏罗统储层发育相对较好;B型圈闭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早中侏罗世该区位于水体较深部位,储层发育差。根据A型圈闭在后期构造运动中被改造的强弱,可进一步分为A-1型和A-2型圈闭。A-1型圈闭后期被改造程度弱,早期古隆起边缘断裂的后期活动未将早期(新近纪以前)可能已经形成的中下侏罗统原生油气藏完全破坏掉,从而一部分原生油气藏被保存下来;而A-2型圈闭后期被改造程�
陆诗阔包子鹤杨俊生
关键词:构造圈闭
阿姆河右岸东南部吉萨尔山前中下侏罗统构造格架及成因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以现有地质及地震资料为基础,对阿姆河右岸区块东南部靠近吉萨尔山前地区的中下侏罗统主要构造特征进行探讨,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该区中下侏罗统油气勘探,同时也有利于深化对造山带向盆地过渡的山前地区构造变形规律的认识。研究表明:该区中下侏罗统整体表现为由三列近似呈雁行状排列的NE向背斜带组成的褶皱-冲断构造。从控制背斜构造发育的断裂活动特征看,东部山前断层表现为由南东向北西方向逆冲,活动强度大,向西逆断层运动的强度逐渐减弱,且由南向北西部断层的逆冲运动方向发生反向变化,在研究区的北部发育典型的构造三角带。西部背斜带可视为断裂运动方式由南向北变化导致的调节构造。沿构造带走向,三列背斜构造高点由南向北逐渐升高。通过对中下侏罗统构造变形与上覆地层构造特征的比较,结合该区侏罗系沉积特征,认为中下侏罗统构造变形是与上覆地层构造变形共同形成于新近纪喜山期统一的区域构造运动背景下。其主要构造变形机制是晚古近—新近纪以来,在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下,受吉萨尔山脉的隆升挤压和研究区北部NW向的大型断裂如布哈拉断裂、曼格什拉克断裂的右旋压扭共同作用而成。
陆诗阔包子鹤杨俊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