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1081)

作品数:5 被引量:63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建平杨彬徐斌赵鑫朱家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经皮吸收
  • 4篇茶碱
  • 3篇氨茶碱
  • 2篇穴位
  • 2篇血药
  • 2篇血药浓度
  • 2篇药代
  • 2篇药代动力学
  • 2篇药代动力学研...
  • 2篇药浓度
  • 2篇经皮给药
  • 2篇经皮给药系统
  • 2篇给药
  • 2篇给药系统
  • 1篇穴位效应
  • 1篇贴剂
  • 1篇鸟苷
  • 1篇平喘
  • 1篇膻中
  • 1篇微乳

机构

  • 5篇中国药科大学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5篇刘建平
  • 4篇杨彬
  • 2篇徐斌
  • 1篇朱家壁
  • 1篇陆晓红
  • 1篇任勇
  • 1篇冯泽君
  • 1篇赵鑫

传媒

  • 2篇中国药科大学...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针灸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茶碱微乳经皮吸收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23
2006年
目的:研究茶碱微乳在家兔不同皮肤部位给药后的经皮吸收及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HPLC测定血浆中茶碱的浓度,应用基于Guass-Newton-Zhu原理设计的NLFTZ计算机程序对实验数据进行解析。结果:茶碱微乳经背部肺腧穴给药后的血药浓度高于非穴位给药,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茶碱经皮吸收符合两个独立的具不同时滞的零级吸收、一级消除的一室模型迭加形成的复合模型,血药浓度平稳,可以维持24 h以上。结论:茶碱微乳经皮吸收均具有双通道、双过程复合的特征;穴位经皮给药的两种通道中存在特殊的加速通道,而药物经穴位周围皮肤的穿透表现为慢吸收过程。
赵鑫刘建平朱家壁
关键词:茶碱微乳经皮给药系统药代动力学
氨茶碱贴剂经皮吸收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研究氨茶碱贴剂对家兔在不同皮肤部位给药后的经皮吸收及药动学行为。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氨茶碱的浓度,应用3P97实用药动学程序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氨茶碱贴剂经背部肺腧穴和脾腧穴皮肤给药后,其血药浓度均高于背部非穴位给药,其中肺腧穴与非穴位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脾腧穴与非穴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腧穴与脾腧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氨茶碱体内吸收符合单室模型,一级吸收,血药浓度平稳,维持至少24h释放。结论氨茶碱在皮肤不同部位的经皮吸收存在差异,穴位给药有助于氨茶碱经皮吸收。
刘建平陆晓红杨彬
关键词:氨茶碱经皮给药系统贴剂药代动力学
常用平喘穴对氨茶碱经皮吸收的影响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比较氨茶碱贴剂在常用平喘给药后 ,家兔皮肤电阻与血浆中氨茶碱浓度的经时变化 ,考察不同穴位对药物经皮吸收的影响 ,验证穴位给药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HPLC UV法测定血浆中氨茶碱的含量 ,电阻测定仪测定皮肤电阻。结果 电阻经时曲线符合二次函数关系 ,肺俞、膻中、膈俞等穴的电阻值与非穴位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定喘穴与非穴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各穴位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药浓度经时曲线近似符合零级释放 ,肺俞、膻中穴给药后的血药浓度与非穴位相比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膈俞穴与非穴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各穴位组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比较发现 ,肺俞、膻中穴与膈俞穴之间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肺俞与膻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此外 。
杨彬刘建平徐斌任勇
关键词:氨茶碱经皮吸收血药浓度
穴位对氨茶碱经皮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8
2003年
目的 :研究不同穴位皮肤经皮吸收药物的作用差异。方法 :观察组分别选择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常用穴———“肺俞”和“膻中”为用药部位 ;对照组以背部非穴位点为用药部位 ,测定氨茶碱贴剂给药后皮肤穴位电阻和血药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肺俞”和“膻中”给药后皮肤电阻较低 ,氨茶碱透皮浓度较高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肺俞”和“膻中”
刘建平徐斌杨彬
关键词:穴位氨茶碱经皮吸收肺俞膻中血药浓度
氨茶碱透皮制剂的穴位效应研究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 研究氨茶碱透皮制剂穴位给药后的穴位效应 ,为穴位给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透射电镜进行皮肤结构的形态学观察 ;I12 5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环磷酸腺苷 (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 ;双抗体夹心法 (ELISA法 )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 5 (IL 5 )的含量。结果 与非穴位皮肤结构相比 ,穴位皮肤角质层细胞脱屑增加 ,脂质双分子层致密性改变 ,产生褶皱 ;各组给药后 ,血浆cAMP升高 ,cGMP降低 ,二者比值下降。其中 ,肺俞穴与膻中穴给药组可在 2h内使cAMP值趋于正常 ,在 7h内使cGMP和cAMP cGMP比值趋于正常 ,小于非穴位给药组需要的时间 (均为 8h以上 )。与哮喘对照组相比 ,肺俞组、非穴位组均可降低血清IL 5水平 (P <0 0 5 ) ,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氨茶碱透皮制剂穴位给药可产生显著的免疫调整作用。
刘建平杨彬冯泽君
关键词:穴位效应角质层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白细胞介素5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