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61028)

作品数:65 被引量:712H指数:16
相关作者:张志斌张小平董建红陈志杰雒占福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甘肃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经济管理
  • 11篇历史地理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建筑科学
  • 6篇社会学
  • 5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2篇影响因素
  • 10篇城市
  • 6篇居住
  • 5篇城镇化
  • 4篇人口
  • 3篇农业
  • 3篇区位
  • 3篇协调度
  • 3篇经济增长
  • 2篇低碳
  • 2篇低碳城市
  • 2篇新型城镇化
  • 2篇人居
  • 2篇人居环境
  • 2篇社会阶层
  • 2篇社会网络分析
  • 2篇生产性服务业
  • 2篇生态
  • 2篇生态足迹
  • 2篇时空演变特征

机构

  • 65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9篇张志斌
  • 13篇张小平
  • 7篇董建红
  • 5篇雒占福
  • 5篇陈志杰
  • 4篇达福文
  • 3篇潘晶
  • 3篇汪晓霞
  • 3篇李花
  • 3篇贾琳琳
  • 3篇魏娟
  • 3篇李晓璐
  • 2篇杨莹
  • 2篇张剑
  • 2篇李小虎
  • 2篇张翠翠
  • 2篇张万萍
  • 2篇李菲
  • 2篇刘争光
  • 2篇邓春雨

传媒

  • 7篇干旱区资源与...
  • 7篇干旱区地理
  • 6篇经济地理
  • 6篇兰州大学学报...
  • 5篇资源开发与市...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开发研究
  • 3篇西北师范大学...
  • 3篇现代城市研究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高原气象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地理科学
  • 2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人文地理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8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7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11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空间句法的兰州市城市道路网络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以2015年兰州市主城区道路网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模型,分别选择连接度、控制值、集成度与智能度指标定量分析其特征.结果表明,兰州市主城区道路网络呈现河谷带状组团式空间分布特征,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诸如方格网式或环形放射式的道路系统结构形式,相对独立地形成了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与西固区4大道路网组团,导致组团间道路联系松散,路网的均衡性与整体性差;兰州市主城区道路网络中,高连接度和控制度的道路数量较少,交通选择性整体水平低,而在仅有的高选择性道路中,横向道路的交通选择性强于纵向道路;无论是市级尺度的全局集成度,还是区级尺度的局部集成度,其空间分布都呈现单中心结构特征,距中心越近,拓扑可达性越高,反之亦然.受兰州市河谷空间环境的影响,城市道路网络智能度在市区尺度上表现中度的局部空间对整体空间的连通感知能力,而在分区层面却表现出较强的局部空间对整体空间的连通感知能力.
雒占福徐静巩萧何昕范园园
关键词:城市道路网络空间句法
近十年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及收敛性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各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本文基于2003-2012年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从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一体化四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并结合ESDA-Arc GIS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城镇化均值表现为东部>全国>中部>西部,增长幅度表现为西部>全国>东部>中部;(2)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表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梯度变化规律;(3)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β收敛,在增加空间因素后,城镇化水平的绝对收敛速度明显加快,稳健性也大大提高,从条件β收敛分析来看,人均GDP和非农人口比重2个因素是促进我国各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经济增长与市民化的空间联动是实现中国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梁炳伟雒占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地级及以上城市Β收敛
基于空间分析法的滨水游憩资源分布特征研究——以兰州市黄河风情线为例被引量:3
2017年
以兰州市黄河风情线为例,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最近邻指数方法,对其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和不同类别游憩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风情线游憩资源分布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空间格局。(2)黄河风情线游憩资源总体是以城关区段为"单核心"的集聚空间结构,不同行政区游憩资源分布集聚度不同,东段游憩资源分布呈片区密集状分布,西段游憩资源则为组团离散状分布。(3)4类游憩资源区域分异:自然风光类和人文历史类游憩资源为资源主导型分布模式,休闲健身类游憩资源因受到政策引导和规划建设而呈相对均匀分布态,购物餐饮类游憩资源则为市场主导型集聚分布在城市繁华商圈中。
李晓璐张志斌魏娟贾琳琳
基于公交视角的兰州市城市交通发展策略被引量:12
2012年
从城市路网结构、机动车保有量、跨河交通以及市政工程等方面对交通发展的约束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线路长度、非直线系数、线网密度、首末站点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兰州市公交主要存在公交线路普遍偏长、线路非直线系数过大、线网密度差异大、首末站设置不均衡等问题.据此提出了优化路网结构、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合理规划站点、积极开发水上交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等措施,以期对兰州城市交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和国内其他带状河谷城市发展交通提供决策参考.
张志斌达福文潘晶汪晓霞
关键词:公交线路城市交通
近10年甘肃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益及其内部协调度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城市用地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载体,城市用地效益是城市效益的直接体现,本文以甘肃省12个城市为对象,建立甘肃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2002—2011年甘肃省各城市用地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效益间协调度变化过程,以此揭示甘肃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12个城市的城市用地综合效益整体都有所上升,尤其是城市用地经济效益增长明显,城市用地综合效益内部构成开始出现均衡增长态势,基本均衡城市由2002年的2个城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和酒泉市),增加到2011年的5个城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和酒泉市);从城市用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间的协调状况,中度协调的城市由2002年2个城市(酒泉市和嘉峪关市),增加到了2011年5个城市(新增张掖市、金昌市和兰州市)。甘肃省全省各城市不仅城市用地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并且内部构成效益间协调性增大,协调型城市增多。
何珊蒋瑜雒占福张万萍孟越男张剑
关键词:协调度
甘肃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时空特征被引量:25
2020年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甘肃全省及14个市(州)2003—2017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其生态盈亏和生态足迹强度,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7年甘肃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导致水资源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但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态势,生态赤字的变化趋势与生态承载力基本一致,而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甘肃省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供需矛盾有所缓解;(2)生产用水尤其是农业用水是最大的足迹账户,且呈下降趋势;生态用水足迹虽然占比很低,但呈快速增长态势,用水结构趋向合理;(3)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区域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分布趋势。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的区域差异也较大,但呈缩小的态势;(4)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差异也十分显著,其高水平区和较高水平区空间分布相对稳定,呈现出向低值区发展的趋势;(5)水土资源匹配不合理,土地资源少而分散的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而土地资源丰富的河西地区水资源生态赤字严重。
李菲张小平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SDGs框架下甘肃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年
基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资源利用、环境质量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熵方法进行组合赋权,从整体与系统两个角度揭示甘肃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波动上升,发展趋势良好;各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环境质量系统上升幅度最大,经济发展系统上升幅度最小.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呈"双峰"式的空间结构,即兰州和河西走廊地区水平高、其他地区水平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各异.公共资源持有量、经济发展活力、环境保护成效、经济发展结构、贫困消除能力是影响甘肃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马亚兄张志斌
关键词:相对熵
兰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依据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兰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全面剖析.结果表明,外来人口、国家干部与专业技术人员、少数民族人口、高学历人口、农业人口和产业工人等为兰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子.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社会空间划分为6大类型,即:机关干部与技术人员集中区、流动人口集中区、工人及低收入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高学历人口集中区、郊区农业人口聚居区.据此将兰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概括为带状多中心主导下的混合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形成缘于自然环境的制约、历史沿革的积淀、城市规划的引导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陈志杰张志斌
关键词:社会空间
兰州市清真寺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7年
文章选取1949—2010年兰州市清真寺的空间矢量化数据,通过应用标准差椭圆法(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DE)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兰州市清真寺自1949年以来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清真寺空间分布经历了明显的"集聚—相对分散—分散"的变化趋势,并向西北方向延伸.(2)清真寺重心表现出由靖远路街道—临夏路街道—西园街道的移动轨迹,相比七里河区,城关区清真寺空间变化较为稳定.(3)清真寺空间格局演化经历三个时期,依次是1949—1978年集中式扩散,1979—1990年跳跃式扩散,1991—2000年、2001—2010年核心—边缘式扩散,并呈倒"T型"模式.(4)其空间演化主要受宗教政策与制度,人口增长与流动、经济发展与转型以及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共同作用.
魏娟张志斌贾琳琳李晓璐
关键词:清真寺
2007—2016年嘉峪关市城市绿地生态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对城市绿地进行科学评价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城市绿地建设,为城市绿地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以2007—2016年嘉峪关市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从数量、结构、功能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城市绿地生态水平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10 a来嘉峪关市城市绿地生态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级别由较低等级提高到高等级,但目前城市绿地生态水平属于低层次、不稳定的高等级阶段,城市绿地建设工作压力还很大。(2)从准则层看,嘉峪关市城市绿地生态水平的主要威胁变化较为明显,数量指标和结构指标是主要障碍因子;从指标层看,各年份主要障碍因子不尽相同,最大障碍因子历经了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树种丰富度到净化空气能力的演变。
马亚兄张志斌笪晓军董建红郑岚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生态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