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W099)

作品数:10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黄万华王勋鸿孔艳侠黄一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主题

  • 7篇文学
  • 5篇文学转型
  • 3篇学史
  • 3篇战后
  • 3篇文学史
  • 3篇小说
  • 2篇中国文学
  • 2篇女性
  • 2篇国文
  • 2篇国文学
  • 1篇代文
  • 1篇当代小说
  • 1篇新诗
  • 1篇性别意识
  • 1篇性文学
  • 1篇叙事
  • 1篇语图
  • 1篇政治叙事
  • 1篇中国当代小说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机构

  • 8篇山东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作者

  • 6篇黄万华
  • 1篇孔艳侠
  • 1篇黄一
  • 1篇王勋鸿

传媒

  • 2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文学评论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写什么和怎样写:十七年小说的生存限度
2014年
小说的价值在于其"写什么"的独一无二性和"怎样写"的最大发展空间。从解放区的扩展到共和国的建立,新的世界和新的生活使小说面对新的"写什么"的课题,并带来小说自身能写的无穷可能性、小说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和小说家被允许写什么、怎样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当"写什么"决定了一切,排斥了"怎样写",小说的生存空间就大大萎缩;而当"写什么"被封闭进规定的"写生活是什么",小说生存的限度就更加岌岌可危。
黄万华黄一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小说文体文学转型
老舍文学转型及成因探析被引量:1
2012年
老舍的文学创作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老舍始终坚持思想的自由和文艺的自由。关注底层人物,进行文化批判与国民性剖析。后期老舍紧密配合政策与任务,歌颂新社会,歌颂新中国,努力将文学意识形态化。老舍由一个独立不倚的自由主义作家到努力为政治服务的人民的艺术家,是政治环境变化,身份转型与文化心理三重变奏的结果。
孔艳侠
关键词:老舍身份转型
1950年代诗歌的文学史经验被引量:1
2013年
1950年代中国大陆新诗的存在,是诗歌以自己的形式去确认"人民"的存在时,力图建立革命诗歌"大一统"王国的政治主导性力量和诗歌自身生发的多元差异性发生纠结、冲突,由此产生诗歌活力和困境的历史呈现。此时期集体性战歌和个人性情感的冲突,政治性颂歌的类宗教倾向和人民群众真情实感的矛盾,另类诗歌的多样性存在及其命运,都反映出1950年代中国大陆新诗生存的限度,既是一个新生的政权雄心勃勃建立一种它所认定的文学和诗歌的模式的"梦想"所开启的新时代,也是五四以来新诗命运的一种流变。它和此时期的台湾、香港诗歌合在一起,构成中国新诗对于"1949"的跨越。
黄万华
关键词:中国新诗文学转型
边缘突围中的多种叙事:1950年代的台湾小说被引量:2
2011年
1950年代的台湾小说,不仅在"反共抗俄"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产生了现代主义、女性叙事、台湾乡土等小说形态,也在某种"主流"形态内部产生了疏离官方意识形态的小说形态,形成了多种"边缘"形态。小说自身发展的动态格局与僵化的政治体制及其意识形态之间的抗衡使台湾小说在政治高压的1950年代仍获得了较多的个人空间,并在1960年代迎来了台湾小说乃至中国当代小说的丰硕成果。
黄万华
关键词:中国当代小说政治叙事乡土叙事女性叙事
从“左翼”到“现代”:交汇中的延续和综合--论战后至1950年代的香港诗歌被引量:2
2012年
二次大战结束后的香港,在中国大陆之外再次开辟了一个接纳、延续、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多种血脉的空间。与同时期的中国大陆、台湾不约而同盛行“战歌”、“颂歌”不同,香港新诗,此时却以左翼诗歌、都市“乡土”诗、现代主义诗歌等多形态并存的局面跨越了“1949”。以个人的“在野”性表达对现实的批判,都市写作中形成的前卫实验诗风和社会现实性的结合,构成香港左翼诗歌的重要走向;“外来”和“本地”交汇,“传统”和“现代”延续,成为诗坛的深层次格局;而《文艺新潮》等延续的“从香港到上海”,绝非单纯的现代主义或城市文学传统,而是“跨越1949”的现代文学传统。这些都提供了中国大陆、台湾同时期诗歌中缺乏的经验、实践,促进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发展。
黄万华
关键词:战后现代主义
上海—北京:从媒介生态看战后中国大陆文学转型
2018年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再次成为中国书刊出版中心,在1949年后则被北京所取代,这其中发生的媒介生态变化成为战后中国大陆文学转型的重要因素。媒介生态始终积极参与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尤其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转型,而作为文学媒介生态中心要素的文学出版制度,在中国从社会市场经济转变为国家计划经济过程中的变革,成为战后中国大陆文学转型的根本性变革,也是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分界线。
黄万华
关键词:媒介生态文学转型
语图关系的文学史意义——以台港和海外华文文学作为考察对象被引量:1
2013年
百年台湾、香港和海外华文文学中的语图关系渐渐进入了文学自身的流变中,反映出写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文学、流行通俗文学,甚至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等文学形态的不同变化,也往往比中国内地文学更早地提出、实践文学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其意义和价值启发我们重视语图关系对于文学史叙述的意义和价值。
黄万华
关键词:文学思潮
“京派”的终结和战后中国文学的转型被引量:6
2011年
在抗战胜利后"重建"中国文学的多种路向中,原京派成员的重新聚合并延续、发展了其京派主张的文学实践,反映了战后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种走向。战后的"京派"倡导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旗帜最鲜明、立场最充分的自由主义文学观。由此出发,他们全面展开了战后中国文学的"重建"。"京派"文学在左翼文学批判中的终结过程,构成战后中国文学转型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对京派的历史考察不能局限于30年代,而要打通战前、战后深入揭示京派及其传统在跨越1949年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作用、地位和价值。
黄万华
关键词:中国文学文学转型中国现代文学史抗战胜利后
性别意识与家国观念——台湾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女性小说被引量:1
2012年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在国民党"反共复国"的政治口号和"反共文学"、"战斗文学"的文艺政策下,女作家及其文学总是在国族大叙述的洪涛大浪中,被贬为"闺秀文学"、"主妇文学",然而实际上,该时期女性作家正是经由"私领域"的琐碎书写,在男性家国大叙述的时代背景下,建构了自我性别意识和主体意识,开拓了女性文学的一片天空。她们的作品一定程度上突围了家国政治下传统温婉女性的定位,并解构了该时期男性笔下的家国图景,具有鲜明的女性性别意识和主体自觉意识,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王勋鸿
关键词:性别意识女性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