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2010B003)

作品数:8 被引量:47H指数:3
相关作者:汤其强肖晗李淮玉吴涛任明山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缺血
  • 2篇丹参
  • 2篇丹参酮
  • 2篇再灌注
  • 2篇缺血再灌注
  • 2篇脑保护
  • 2篇脑缺血
  • 2篇脑缺血再灌注
  • 2篇灌注
  • 1篇丹参酮IIA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动脉内膜切除...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支架
  • 1篇豆状核
  • 1篇豆状核变性
  • 1篇新型隐球菌

机构

  • 5篇安徽省立医院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亳州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汤其强
  • 4篇肖晗
  • 3篇杨毅
  • 3篇王文静
  • 3篇王国平
  • 3篇任明山
  • 3篇吴涛
  • 3篇李淮玉
  • 2篇刘磊磊
  • 1篇李俊

传媒

  • 2篇安徽医学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丹参酮ⅡA对早期脑缺血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被引量:28
2012年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大鼠早期脑缺血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脑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脑缺血2 h模型组、脑缺血2 h再灌注1h模型组、脑缺血2 h+丹参酮ⅡA组、脑缺血2 h再灌注1 h+丹参酮ⅡA组。丹参酮ⅡA以30 mg/kg灌胃,1次/d,假手术组、模型组用羧基纤维素钠代替。给药7 d后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NBS),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脑梗死区Bax、Bcl-2的表达,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试剂盒检测脑梗死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能明显降低梗死侧脑组织的细胞凋亡、脑梗死体积及Bax的表达,并能提高NBS评分、增加GSH-Px的活性及Bcl-2的表达,但对MDA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丹参酮ⅡA对大鼠早期脑缺血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增加GSH-Px的活性清除氧自由基,从而抑制细胞凋亡降低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韩若东汤其强肖晗李俊
关键词:丹参酮脑缺血再灌注损伤BAXBCL-2
肝豆状核变性的基因诊断被引量:1
2014年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ilson's disease,WD),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10万-1/3万,杂合子频率为1/100~1/200,其中中国是高发区。该病是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转运P型ATP酶缺失。
刘磊磊汤其强韩若东肖晗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
1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对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14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单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B,AmpB)治疗2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fluconazole,FCZ)治疗5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5-氟胞嘧啶(5-flucytosine,5-FU)治疗2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5-Fu治疗2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鞘内注射治疗1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5-Fu+鞘内注射治疗2例。脑脊液真菌转阴后,改用氟康唑(fluconazole,FCZ)口服巩固维持治疗。治愈3例,好转3例,死亡1例(死于脑疝),余7例自动出院。结论联合用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效果较好,改善预后。
汤其强任明山李淮玉王国平杨毅王文静吴涛
关键词: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学
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支架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脑卒中是当今世界成人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缺血性卒中超过一半.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并非脑血管本身原因导致.据报道,30%~60%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可归因于颈动脉狭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的“金标准”.于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由于具有侵袭性小、只需局部麻醉、阻断颈动脉血流时间短、手术禁忌症及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逐渐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
刘磊磊汤其强肖晗韩若东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脑保护装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狭窄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本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10/10患者出现肌电图异常改变;脊髓MRI检查发现1/10患者脊髓后索存在特异性异常改变;10/19患者伴有贫血;1/6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降低;应用维生素B12治疗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本组病例有其自身发病特点;试验性维生素B12治疗有一定效果。
汤其强李淮玉任明山王国平杨毅王文静吴涛
关键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维生素B12叶酸
原发性脑室出血56例后期恢复状况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主要探讨原发性脑室出血(PIVH)患者院外的生存和恢复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56例PIVH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回访12个月后患者恢复状况,对各种数据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个月后患者恢复状况为:死亡16例,症状加重或未见改善10例,轻偏瘫10例,仅有轻微意识障碍5例,完全恢复15例。结论 GCS评分、脑血管病史、脑积水形成、年龄、性别因素均可影响患者后期的恢复状况,其中前两项为独立危险因素。
吴涛汤其强任明山李淮玉王国平杨毅王文静
关键词:原发性脑室出血脑积水康复
TRPM7与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2013年
脑梗死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人们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探索缺血性脑神经元损伤的潜在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研究领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大量研究证实,在缺血缺氧情况下,神经元释放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
肖晗汤其强
关键词:脑梗死脑神经元损伤兴奋性氨基酸缺血缺氧谷氨酸
丹参酮Ⅱ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Drp-1、TRPM7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Drp-1、TRPM7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高低剂量丹参酮ⅡA预处理大鼠,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2 h后开始监测缺血区大脑中动脉脑血流变化直到再灌注24 h,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原位末端标记(in situ nick-end labeling,TUNEL)检测神经元凋亡,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发动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蛋白7(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7,TRPM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丹参酮ⅡA高低剂量组能明显抑制缺血区脑组织Drp-1及TRPM7蛋白表达(P<0.05),减少凋亡细胞数(P<0.05),缩小脑梗死体积(P<0.05)。缺血2 h后再灌注24 h,I/R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区血流量下降为31.80%±2.49%,与I/R组比较,I/R+Tan1组及I/R+Tan2组血流量分别为(54.8%±3.27%)、(58.8%±3.03%),P<0.05,但丹参酮ⅡA高低剂量组两者之间的脑梗死体积、TUNEL阳性细胞数、对脑血流量的改善无差异性(P>0.05)。结论丹参酮Ⅱ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及线粒体裂解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缺血区脑血流量,减少Drp-1、TRPM7表达有关。
肖晗汤其强刘磊磊韩若东
关键词:丹参酮IIA再灌注细胞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