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25B08-03)

作品数:19 被引量:171H指数:9
相关作者:何勇凤杨德国柴毅郭坤罗静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长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篇群落
  • 8篇植物
  • 8篇群落结构
  • 8篇浮游植物
  • 4篇植物群
  • 4篇植物群落
  • 4篇浮游植物群落
  • 3篇短颌鲚
  • 3篇优势种
  • 3篇水质
  • 3篇环境因子
  • 3篇浮游
  • 2篇典范对应分析
  • 2篇营养化
  • 2篇植物群落结构
  • 2篇生态位
  • 2篇生态位分析
  • 2篇年龄结构
  • 2篇浮游植物群落...
  • 2篇富营养化

机构

  • 17篇中国水产科学...
  • 12篇长江大学
  • 5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17篇杨德国
  • 17篇何勇凤
  • 12篇柴毅
  • 9篇郭坤
  • 8篇罗静波
  • 7篇王旭歌
  • 6篇李昊成
  • 5篇朱永久
  • 4篇谭凤霞
  • 4篇彭婷
  • 3篇黄俊
  • 3篇王亚龙
  • 2篇周淼
  • 2篇李学山
  • 2篇颜文斌
  • 1篇吴兴兵
  • 1篇陈亮
  • 1篇王毅
  • 1篇杨军

传媒

  • 2篇动物学杂志
  • 2篇湖泊科学
  • 2篇淡水渔业
  • 2篇长江大学学报...
  • 2篇凯里学院学报
  • 2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环境工程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9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中下游湖泊短颌鲚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为探明长江中下游不同湖泊中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分化程度,以洞庭湖、长湖、巢湖3个地理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为分子标记,分别应用软件Dna SP 5.0、Arlequin3.1.1、MEGA5.0和Network 5.1进行了遗传参数统计和单倍型间分子变异分析(AMOVA),构建邻接系统树及单倍型网络图。对长江中下游短颌鲚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用来分析的1 236 bp D-loop区序列中共90个变异位点,54个简约信息位点。长江中下游3个地理群体中共发现5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范围0.949~0.982,核苷酸多样性范围0.004 99~0.006 21,说明长江中下游3个湖泊短颌鲚地理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3个短颌鲚地理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265 95,呈现出中等程度的分化水平,主要表现在巢湖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处于中等程度分化水平。依据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及单倍型网络图也出现相类似结果。
王旭歌何勇凤吴兴兵杨德国
关键词:短颌鲚D-LOOP遗传分化地理群体
长湖达氏鲌的生长特性及其资源现状被引量:5
2017年
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湖北长湖采集达氏鲌(Culter dabryi)样本592尾,对其年龄、生长及资源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湖达氏鲌种群的年龄组成为1~7龄,其中以1~4龄鱼为主,占样本总量的91.38%;达氏鲌属匀速生长类型,其体重(W)和体长(L)的关系式为W=0.008L3.148(n=592,R^2=0.995,P<0.01),且无明显性别差异;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拟合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其表达式分别为,体长Lt=49.103[1﹣e-0.194(t+0.268)],体重Wt=1668.330[1﹣e-0.194(t+0.268)]3.148,生长拐点年龄t=5.64龄,对应体长33.4 cm,体重502.4 g;目前长湖达氏鲌总死亡系数Z=0.80,自然死亡系数M=0.42,捕捞死亡系数F=0.38,资源开发率E=0.48/年,根据体长股分析法估算出长湖达氏鲌2015~2016年资源量为1 809 710尾(15.18 t)。为保持长湖达氏鲌资源稳定,建议捕捞体长33.4 cm以上个体。
王亚龙何勇凤王旭歌陈亮朱永久杨德国
关键词:年龄结构资源量
生态恢复对长湖水质时空变化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湖泊富营养化是我国重要的水污染问题之一。为了研究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前后营养盐的动态变化,以湖北长湖为例,分析了2014-2018年期间长湖4个监测点的水质监测数据。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长湖水体营养盐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2014-2018年,长湖水体各营养盐浓度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营养盐含量在1、7月份较高,5月份较低。从空间变化看,沿庙湖、海子湖、马洪台和圆心湖区方向,营养盐含量呈下降趋势。尽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后长湖水质逐渐改善,由恢复前的Ⅴ~劣Ⅴ类转好为Ⅳ~Ⅴ类,但受湖泊周边畜禽养殖和农业种植等外源污染的影响,长湖水质依然不容乐观。为了恢复长湖水体的自净能力,需对流域内的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有效控制。
杨军杨军柴毅
关键词:生态恢复营养盐水质
长湖5种鲌摄食器官形态学的比较被引量:10
2016年
为了阐明长湖5种土著鲌类摄食器官形态特征间的差异,于2014年采集红鳍原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达氏鲌(C.dabryi)、蒙古鲌(C.mongolicus)、拟尖头鲌(Erythroculter oxycephaloides)等5种鲌类共277尾,采用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对5种鲌类的11个摄食器官形态指标和食物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湖5种鲌类摄食器官形态特征存在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上、下颌伸展度、口宽3个性状上;典型判别分析显示5种鲌种间离散程度较高;聚类分析表明翘嘴鲌和达氏鲌摄食器官形态相似度最高,蒙古鲌和红鳍原鲌相似度最低。长湖翘嘴鲌、达氏鲌、蒙古鲌的食物主要以、鲫鱼、麦穗鱼和虾为主;水草是红鳍原鲌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昆虫在拟尖头鲌食物中占有一定比例。表明5种鲌在食物组成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主要饵料的种类和比例上存在差别。由此可以看出,长湖5种鲌摄食器官形态与食性之间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适应性。
王亚龙李昊成何勇凤王旭歌朱永久杨德国柴毅
关键词:摄食器官食性
长湖马洪台区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于2015年11月对湖北长湖马洪台区进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获得了浮游植物现存种类与丰度数据,使用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Margalef指数对该区域秋季的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据此评价了该区域的水质现状。结果显示,共鉴定该水域现有浮游植物植物7门53种(含变种变型),以绿藻门的种类为主,达31种,占物种总数的58.49%,其丰度占总丰度的35.86%;各样点浮游植物丰度相差不大,最大值为7.72×106ind./L;使用优势度指数筛选出优势种6种,优势种在所有样点均有出现,各样点优势种的丰度占比超过70%,尖尾裸藻有最大的优势度(0.21),扭曲小环藻、小球藻次之(均为0.19)。综合分析认为秋季长湖马洪台区属于中度污染、中贫营养型水体。
周淼聂细荣黄俊郭坤柴毅罗静波杨德国何勇凤邓义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
海子湖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2012年春季对长湖海子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主要水环境指标进行调查,同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 (CCA)对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子湖共检测到浮游植物93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绿藻(Chlorophyta)最多,占46.76%,其次为硅藻(Bacillariophyta)和蓝藻(Cyanophyta),分别为22.65%和15.00%;浮游植物优势种共6种,其中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优势度高达0.36;浮游植物丰度在86.21×105~410.12×105个/L,平均为232.85×105个/L。多样性指数为1.82~3.28,均匀度指数为0.40~0.63。根据浮游植物丰度水平、优势度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等生物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海子湖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CCA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空间分布主要受到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叶绿素以及磷酸盐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海子湖地形、人为干扰因素以及水动力学相关参数。
柴毅彭婷郭坤李学山何勇凤杨德国谭凤霞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长湖圆心湖区高等水生植物群落调查被引量:7
2016年
于2015年7月对湖北长湖圆心湖区域的水生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现有水生植物18种;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24.17~1250.35g/m2,Shannon-Wiener指数(H′)变化范围为0.56~1.98,Simpson指数(D)变化范围为0.17~0.67,其中菹草的生物量、H′、D均为最大值;群丛以菹草形成的单一优势种群丛为主,其他若干种类与菹草形成的群丛仅零星分布。对比该区域以往的数据发现:湖区内的水生植物种类及群丛的多样性正在逐渐消失。建议大力减少围网养殖面积,减少工业及生活废水的排放并使用生态修复的手段减缓该区域高等水生植物多样性的消失。
郭坤罗静波黄俊李学山柴毅谭凤霞何勇凤杨德国
关键词:高等水生植物生物多样性
长湖海子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影响因子被引量:8
2014年
2012年7月对长湖海子湖进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主要环境因子的调查分析,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1种(含变种和变型),以绿藻最多(45.10%),其次为蓝藻(29.41%)和硅藻(13.73%),裸藻、甲藻和隐藻所占比例均低于2%。共鉴定出8种浮游植物优势种,其中两栖颤藻(Oscillatoria amphibia)优势度最高。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239.01×105-575.20×105 cells/L,平均值为385.86×10^5 cells/L。根据海子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水平、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等指标综合评价,海子湖水域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各站点与TN、NH3-N、DO及TP关系较紧密,主要浮游植物中多数蓝藻与TN呈明显正相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点与海子湖狭长形地形、进水口产生的水动力学特征以及沿岸较多人为因素干扰紧密相关。
柴毅彭婷李昊成郭坤何勇凤杨德国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CCA
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季节演替及生态位分析被引量:22
2020年
为查明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演替规律,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对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同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进行浮游植物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共14种,其中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梭形裸藻(Euglena acus)是4个季节的共有优势种。生态位宽度(Niche width)变化范围为1.002-2.377,其中夏季小球藻最高,广生态位种类以富营养化水体常见指示种小球藻、扭曲小环藻、两栖颤藻(Oscillatoria amphibia)等种类为主。平均边缘指数(OMI)变化范围为0.25-3.71,其中小于1的物种共12种。耐受指数(TOI)变化范围为0.13-3.35,夏季两栖颤藻最高。生态位重叠值的变化范围为0.02-0.93,其中秋季扭曲小环藻和梭形裸藻的重叠值最高。选取7个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优势种进行CCA分析发现:夏季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两栖颤藻、四尾栅藻、扭曲小环藻以及梭形裸藻与TN和TP呈正相关性。综合(优势种群落结构特征、生态位参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相关生态位指数与物种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和生境状况等密切相关,反映出浮游植物各季节优势种对生境资源的不同利用能力。与2012年研究结果比较,冬季裸甲藻数量明显增多,成为冬季优势种,且广生态位优势种数量也有所增加,表明长湖仍处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单一、稳定性较差的富营养化状态,且富营养化程度有加重趋势。
魏志兵柴毅罗静波郭坤谭凤霞杨德国何勇凤
关键词: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CCA
长湖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2
2016年
为系统阐明长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2014年3~11月对长湖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动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长湖共调查到鱼类43种,隶属于7目14科37属,主要为湖泊定居型鱼类;大湖区和海子湖区鱼类优势种组成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鲫、鳖、鲤和达氏鲐为两个湖区的共同优势种;长湖鱼类群落的Margalef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3~2.30、O.52~2.02和0.24~0.66,除丰富度指数外,均表现为5月或8月相对较高;聚类和MDs排序分析结果表明长湖鱼类群落分为两大类群,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ABC曲线显示长湖优势鱼类以小型鱼类或大型鱼类的幼体为主,且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针对长湖鱼类资源已出现衰退,建议在拆除围网/拦网养殖、取缔有害渔具的同时,考虑增殖放流、栽种水生植物等措施来达到长湖鱼类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何勇凤李昊成王旭歌朱永久杨德国
关键词:鱼类群落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