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29B03)

作品数:59 被引量:957H指数:18
相关作者:王式功尚可政杨德保周海江志红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天文地球
  • 4篇水利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4篇降水
  • 23篇气候
  • 8篇极端降水
  • 7篇气候变化
  • 6篇环流
  • 5篇年际
  • 4篇雪冰
  • 4篇年代际
  • 4篇气温
  • 4篇气象
  • 4篇夏季
  • 3篇低温雨雪
  • 3篇低温雨雪冰冻
  • 3篇年代际变化
  • 3篇气候特征
  • 3篇气候突变
  • 3篇极端降水事件
  • 3篇降水事件
  • 3篇降水预报
  • 2篇雨日

机构

  • 34篇兰州大学
  • 18篇南京信息工程...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中国气象局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陕西省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陕西省农业遥...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武汉区域气候...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福建省气象局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培...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作者

  • 31篇王式功
  • 21篇尚可政
  • 12篇杨德保
  • 7篇周海
  • 6篇江志红
  • 5篇陈海山
  • 5篇周天军
  • 4篇郭品文
  • 4篇陈录元
  • 3篇周甘霖
  • 3篇姜创业
  • 3篇孙娴
  • 3篇杨金虎
  • 3篇李艳
  • 3篇金荣花
  • 3篇高蓓
  • 2篇范建忠
  • 2篇范苏丹
  • 2篇李博
  • 2篇李旭

传媒

  • 6篇气象学报
  • 5篇兰州大学学报...
  • 5篇高原气象
  • 4篇气象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沙漠
  • 4篇大气科学学报
  • 3篇气象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气象科技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第28届中国...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0篇2012
  • 17篇2011
  • 20篇2010
  • 10篇2009
  • 2篇2008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地天文辐射的地形影响与空间尺度效应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基于1∶25×104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依据起伏地形下天文辐射分布式模型算法,研究了陕西山地天文辐射空间分布规律,详细分析了地形因子对天文辐射的影响规律;同时,从不同的DEM分辨率和不同地貌类型两个方面探讨了天文辐射的空间尺度效应。结果表明:陕西天文辐射总量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由南向北降低的趋势;局地地形因子对天文辐射的影响随季节、纬度、坡度及坡向等因素而变;同时山地天文辐射的空间尺度效应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和高原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姜创业孙娴王娟敏王式功
关键词:山地天文辐射分布式模型
热岛效应造成的城市边界层热力稳定度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热岛效应造成的城市边界层热力稳定度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方法]从热流量方程出发,探讨了因城市加热扰动、热岛效应平均态所引起的城市边界层热力稳定度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城市边界层热力稳定度变化对降水的影响,并结合西安地区降水个例进行了验证。[结果]在扰动温度与扰动气流相互作用下,边界层热力扰动稳定度(θ′/z)有利于城区及城市上下游边界层的层结趋于稳定,但中心城区的稳定性弱于郊区,有利于短历时对流降水天气的发生与发展。平均气流(盛行风)、平均水平扰动温度相互作用对热力不稳定分布的影响:当边界层环境气流为上升运动时,边界层平均热力扰动稳定度(θ′/z)表现为上游不稳定、下游稳定的特征,强降水易发生在上游或城市上风方;当边界层环境气流为弱下沉运动时,下游不稳定趋于发展、上游趋于稳定,局地强降水易发生在下游或城市下风方。[结论]该研究在制作城市精细化预报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建鹏孙继松王式功张弘曲静孟小绒金丽娜
关键词:热岛效应边界层稳定度降水
ENSO对我国东部极端降水的季节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百分位法定义极端降水阈值,对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在不同季节对ENSO的响应特征加以研究,并以湿位涡作为切入点从大气性质角度出发分析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暖、冷年当年夏季极端降水对比显著区域主要在华北地区东部,分别表现为负距平区和正距平区;在暖年次年夏季和春季分布形有相似之处,北方多极端降水,南方分布形势较为复杂,江南地区也有极端降水大值区;次年秋季,与春夏季相比,极端降水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到了次年冬季,整个东部地区以极端降水负距平为主,冷年次年四季极端降水基本呈相反的分布形势;对应的湿位涡场能很好的反映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的大气稳定性,而在低纬度地区还不能作为很好预测极端降水分布情况的依据。
王苗郭品文邬昀
关键词:极端降水ENSO
驻马店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英文)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及Mann-Kendall突变检测分析法,分析了驻马店气象站气温及降水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尤为明显,年降水量波动变化为主,略有增加。春季增温趋势较秋、冬季更为明显,夏季呈现出降温趋势;春、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秋季降水减少较春季更为明显;夏季降水增加最为显著。Mann-Kendall突变检测表明,近50年驻马店气温有明显的变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增温是一突变现象;年降水量以波动变化为主。
张俊波尚可政尚可政王式功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突变MANN-KENDALL检验
不同年代际背景下AO与冬季中国东北气温的关系被引量:20
2010年
采用1951—2006年北极涛动指数序列、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气温资料,利用滑动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年代际背景下北极涛动与冬季中国东北气温年际异常关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两者的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显著增强,在80年代中后期减弱。不同年代际背景下,与AO相关联的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发生的明显改变是AO与东北冬季气温关系发生年代际变化的原因。强相关年代,西伯利亚高压与阿留申低压均明显减弱,东亚冬季风偏弱,对流层中下层异常东南风控制东北地区,对流层中层东亚大槽明显减弱,环流的经向性减弱,使该地区冬季气温偏高;相关较弱的年代则以上表现不明显。
庞子琴郭品文
关键词:北极涛动年际异常年代际变化
西风应力的纬向变化对热带海气耦合过程的影响
2009年
本文研究了西风应力的纬向变化对热带海气耦合过程的影响问题,得到了柱函数展开后的赤道β平面上的绝热线性运动方程的零阶和二阶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引入西风应力的纬向变化后,整体温跃层厚度降低,暖水东移之前会在接近西边界处形成堆积层,这说明西风应力的纬向变化对于Kelvin波的形成是一个必要的因素.另外,当边界冷水东移之后,新的暖水不断补充到西边界,如果西风应力的作用时间较长,暖水补充的效应减弱并在时间上滞后.同时,西风应力的纬向梯度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结果.由于西风应力的纬向变化,在热带大洋的西边界,在西风应力的驱动下,经圈流在其作用时间内随时间增长,在这之后随时间衰减,此时在西边界处经圈流是稳定的.总之,引入西风应力的纬向变化能得到较为符合实际的解.
陈华潘维玉江志红闵锦忠
中国东部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被引量:37
2014年
利用100°E以东地区通过5%质量控制的392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对近50 a我国东部极端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以1948—1976年和1977—2008年为研究子时段,讨论前后两阶段东部地区的大气湿位涡差异及大气稳定度状况。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表现出显著的南北差异;北方尤其是华北东部,极端降水量及其所占降水量比例均有下降趋势,而南方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二者均呈增加趋势。湿位涡呈"南减北增"的趋势,对流稳定度和斜压稳定度在南方均出现变弱趋势,在北方则增强。大气性质的南北显著变化是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呈"南增北减"分布型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表明,高纬度地区300 hPa层在1976年之后表现为温度负距平场中心,使东部地区高空热力性质产生差异,进而影响了对流稳定度的变化;同时冷中心北侧高层西风分量减小,南侧高层西风风量增大,斜压稳定度相应出现减弱和增强的变化趋势。
王苗郭品文邬昀
关键词:极端降水大气稳定度湿位涡
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和春季东亚季风区土壤湿度的关系被引量:16
2012年
利用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土壤湿度资料、中国台站观测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的风场和气温资料,在去除了降水资料中的ENSO信号的影响后,分析了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和春季东亚季风区土壤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6月降水和前期春季土壤湿度存在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当中晚春(4—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壤湿度偏高(低)时,晚春(5月)长江中下游上空低层气温偏低(高),从而导致东亚季风区的海陆温差减小(增加)。海陆温差的减弱(增强)使得6月东亚夏季风较常年偏弱(强),伴随的风场异常主要体现在长江以南地区为南风(北风)异常所控制,而长江以北则为北风(南风)异常,从而使得长江中下游存在着异常辐合(散),最终导致长江中下游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少)。
詹艳玲林朝晖
未来极端降水对气候平均变暖敏感性的蒙特卡罗模拟试验被引量:17
2009年
利用Weibull分布拟合逐日降水的原始分布模式,并基于统计降尺度和蒙特卡罗随机模拟方法,对中国东部区域各站逐日极端降水量在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的响应特征进行统计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平均温度的改变即可导致区域极端降水概率分布特征的变动。从两个典型代表区域的预估结果中可见,长江中下游南部平均降水量对平均温度升高有正响应,模拟得到的区域极端降水概率分布曲线有明显的向右平移,导致大量级的极端降水的再现期缩短即概率增大。山东及渤海湾区域平均降水量对平均温度升高有负响应,模拟得到的区域极端降水概率密度分布尺度参数变小更明显,即方差增大,表现为左右两侧概率密度增加,同样导致大量级的极端降水再现期缩短即概率增大。本文仅考察了气候均值改变条件下,未来区域气候极端值的概率预估的可行性方案。对于未来气候方差的变化并未作试验,但理论上已经证明,未来气候极端值的概率对于气候方差变化的敏感性可能更大。由于目前尚未整理出考察方差变化的较为完整的实际观测资料,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江志红丁裕国蔡敏
关键词:极端降水概率分布
变网格大气模式对1998年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模拟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利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动力气象实验室(LMD)发展的可变网格的格点大气环流模式LMDZ4,对1998年东亚夏季降水进行了模拟,考查了变网格模式对东亚夏季降水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模拟出东亚夏季降水的极大值中心、夏季风雨带以及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模式基本再现了1998年夏季两次雨带的进退特征,包括降水强度、雨带范围等,从而合理再现了1998年夏季江淮地区的"二度梅"现象.与观测相比,模拟的不足在于:在陡峭地形区附近存在虚假降水;江淮和华北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存在水汽输送的气旋式辐合偏差,同时高层环流辐散偏强,使得下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降水偏多;在东南地区存在反气旋式的水汽输送偏差,30°N以南地区降水偏少.对于1998年的"二度梅"现象,模拟偏差主要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次(特别是第二次)较强降水持续时间偏短,强降水范围偏小,而黄淮和华南地区却降水偏多.分析表明,模式对两次梅雨期降水的模拟偏差直接受环流形势模拟偏差的影响.LMDZ4区域模式版本的特点一是区域加密,二是加密区内预报场每10天向再分析资料恢复一次.敏感试验结果表明,LMDZ4加密区向强迫场的10天尺度恢复总体上有利于提高模式对华北降水的模拟能力,而对长江流域和华南降水的模拟具有不利影响.较之均匀网格模拟试验,加密试验由于在东亚的分辨率大大提高,对东亚夏季降水模拟效果更好.
刘景卫周天军满文敏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