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EW-G-1-2)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姜卫红杨晟顾阳李雷芦银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篇溶剂
  • 1篇生物合成
  • 1篇生物合成途径
  • 1篇梭菌
  • 1篇合成生物学
  • 1篇分子
  • 1篇分子遗传
  • 1篇操作技术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上海工业生物...

作者

  • 2篇姜卫红
  • 1篇顾阳
  • 1篇杨晟
  • 1篇芦银华
  • 1篇李雷

传媒

  • 2篇生物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DNA组装新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2010年,蕈状支原体Mycoplasma mycoides的人工合成,迎来了合成生物学的崭新时代。这种突破性的进展主要得益于酵母自身强大的DNA体内重组能力。近几年来,除了利用体内重组的DNA大片段拼接技术,基于连接或聚合思想的不同尺度的DNA体外组装方法也相继出现,如Biobrick\Bglbrick、SLIC与Gibson等温一步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加快了合成生物学功能元件库、生物合成途径乃至微生物染色体的人工构建。事实上,目前所建立的各种DNA组装方法,均是由DNA分子拼接理念(包括两分子衔接思想与多片段组装模式)衍生而来。文中将在介绍DNA组装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体内、体外主要的DNA组装方法进行简要梳理,希望为不同类型的合成生物学功能器件及生物合成途径的构造提供参考与借鉴。
李雷芦银华姜卫红
关键词:合成生物学生物合成途径
产溶剂梭菌分子遗传操作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3年
产溶剂梭菌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微生物。通过遗传改造以优化产溶剂梭菌的发酵性能一直是溶剂制造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但长期受限于该类菌并不完善的遗传操作工具,未见明显突破。近年来,随着TargeTron基因中断、大片段基因整合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其分子遗传改造已取得较大进展。文中对产溶剂梭菌的分子遗传操作工具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现有技术在效率及全面性方面的不足。基于此,今后应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梭菌基因失活技术,如建立基于同源重组的基因删除和替换;同时也应发展新的分子操作技术,如基因组多位点共编辑、多拷贝定点和随机整合等。
顾阳杨晟姜卫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