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60001124)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伊志强莫大鹏鲍圣德孔鲁张家涌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虚拟现实
  • 2篇颅底
  • 1篇虚拟现实技术
  • 1篇虚拟现实系统
  • 1篇岩骨
  • 1篇翼腭窝
  • 1篇入路
  • 1篇上颌
  • 1篇上颌窦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外科
  • 1篇疗效
  • 1篇颅底外科
  • 1篇侧颅底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作者

  • 3篇鲍圣德
  • 3篇莫大鹏
  • 3篇伊志强
  • 1篇张彦芳
  • 1篇张建国
  • 1篇李良
  • 1篇汤可
  • 1篇张家涌
  • 1篇薛湛
  • 1篇孔鲁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颅底重建方法及材料的选择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颅底重建的必要性、原则及方法和材料的选择,提高颅底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颅底重建病例,其中前颅底重建3例,中颅窝及侧颅底重建11例,应用钛板修复颅底骨性缺损3例。结果14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1例于术后3周出现脑脊液漏、颅内感染,随访6个月时Karnofsky评分40分。1例出现面神经损伤,术后2个月痊愈。其余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漏、颅内外感染、移植皮瓣坏死等相关并发症。结论颅底重建是颅底外科的重要部分,硬膜重建尤为重要。根据缺损组织、缺损部位及大小选择恰当的重建方法及材料,兼顾功能及美观,可提高颅底外科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
伊志强莫大鹏孔鲁李良张家涌张彦芳张建国鲍圣德
关键词:颅底外科手术治疗疗效
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对经上颌窦至侧颅底入路的定量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采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对经上颌窦至侧颅底的相关解剖关系进行定量测量,为经上颌窦入路至侧颅底的手术提供定量解剖数据。方法研究对象分为尸头组和虚拟现实(VR)组。尸头组为15例(30侧)经10%甲醛充分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VR组将标本行CT平扫,行三维重建、融合,数据输入Dextroscope系统生成的虚拟影像。尸头组在显微镜下行上颌窦至侧颅底的解剖,VR组模拟经上颌窦至侧颅底的相关解剖,测量相关标志点的距离。定义上颌窦前壁、内侧壁与下壁的交点为A点,上颌窦后壁、内侧壁与下壁的交点为B点,A点与圆孔外口的连线穿行上颌窦后壁的交点为C点,A点与翼突外侧板前缘根部连线穿行上颌窦后壁的交点为D点。分别在尸头组和VR组测量A—B的距离并验证VR组测量的可靠性;然后在VR组上测量A—C、A—D、AB与AC的成角以及D-上颌窦内壁的垂直距离等定量数据。结果测量A—B的距离,尸头组为(25.53±6.55)mm,VR组为(25.97±7.23)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测量A—C距离为(32.81±9.06)mm,A—D距离为(33.43±9.16)mm,AB与AC成角为41.20°±8.76°,D-上颌窦内壁垂直距离为(5.65±2.33)mm,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结论VR测量值与尸头解剖测量值吻合好,结果可靠;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测量尸头解剖难以观测的解剖关系,为经上颌窦至侧颅底的入路提供定量的解剖数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薛湛莫大鹏伊志强鲍圣德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侧颅底上颌窦翼腭窝
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尸头进行CT平扫。获得DICOM数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图像三维重建,提取并重建岩骨表面、听骨链等骨性结构三维图像,利用反转图像强度技术获得岩骨骨管和压迹内结构三维图像。在虚拟影像中测量膝状神经节、耳蜗、颈内动脉、颈静脉球、内听道外口之间距离。结果虚拟现实三维影像能直观清楚地显示岩骨内神经、血管和骨性结构的空间关系,三维影像数据测量方便快捷,不受死角限制。结论虚拟现实系统所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可视化效果良好并可测量解剖数据。
汤可莫大鹏鲍圣德伊志强
关键词:虚拟现实岩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