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4CB418403) 作品数:15 被引量:552 H指数:12 相关作者: 沈正康 李鹏 王敏 孟国杰 田云锋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四川省地震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川滇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与构造分析 被引量:19 2008年 根据205个区域台站记录的近60000条地震初至P波走时资料,采用层析成像理论与伪弯曲射线追踪方法,反演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合区域地质构造以及地球物理背景,分析和解释了三维速度结构图像反映的川滇地区不同深度的介质结构与构造特征.结果表明:(1)沉积盆地、高山山地等主要表现出速度负异常的特征,有的高山山体负异常可深达下地壳与上地幔,反映了新造山带的强烈构造隆升与相伴的重力均衡作用;(2)川滇块体周缘大型活动断裂带附近的中下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速层,它们的存在为调节断裂和块体运动提供了深部解耦条件;(3)根据对P波速度结构图像的分析,识别和推断出川滇地区若干主要活动断裂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它们倾向与下延深度. 马宏生 张国民 闻学泽 周龙泉 邵志刚关键词:P波 三维速度结构 Coseismic vertical deformation of the M_S8.0 Wenchuan earthquake from repeated levelings and its constraint on listric fault geometry 被引量:24 2009年 The devastating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ruptured two large parallel thrust faults along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Preseismic and postseismic leveling data indicated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Yingxiu-Beichuan-Nanba thrust fault mainly presented coseismic uplift with respect to the reference point at Pingwu county town, and the observed maximum uplift of 4.7 m is located at Beichuan county (Qushan town) which is about 100 m west of the fault scarp. The foot wall of the Yingxiu-Beichuan-Nanba thrust fault mainly showed subsidence with maximum subsidence of 0.6 m near the rupture. By employing a listric dislocation model, we found that the fault geometry model of exponential dip angle δ=88°×[1-exp(-9/h)] with depth of 18 km and uniform thrust-slip of 5.6 m could fit the observed coseismic vertical deformation very well, which verifies the listric thrust model of the Longmenshan orogenic zone. Qingliang Wang Duxin Cui Xi Zhang Wenping Wang Jinwen Liu Kang Tian Zhaoshan Song关键词:LEVELING GPS坐标时间序列中非构造噪声的剔除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2009年 GPS台站坐标解算中包含多种地球物理参量造成的不确定性、系统误差和随机噪声.回顾了GPS台站坐标噪声分析的研究进展,包括功率谱分析、最大似然估计、区域叠加滤波、主成分变换以及质量负荷下的地壳弹性形变模拟等,并讨论了各种方法在分析噪声的类型和强度、共模误差(common-mode errors)的物理起源等方面的作用及局限性,展望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思路. 田云锋 沈正康关键词:GPS 最大似然估计 主成分分析 基于GPS同震位移场约束反演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破裂空间分布 被引量:46 2009年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造成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同时破裂,分别形成了240多公里和7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带.本文以GPS观测获得的同震位移场为约束,反演地震破裂的空间分布.反演结果显示映秀—北川主破裂带倾向北西,沿破裂带的走向从南到北倾角逐渐变大,破裂断层的平均宽度在10-18 km左右.破裂断层的错动在南段以逆冲为主,在北段走滑分量逐步加大,右旋走滑成为断层破裂的主要特征.断层破裂最大段落错动量分别达到了7.8 m和7.4 m,恰好对应这次地震中地表破坏最为严重的映秀和北川地区.本次地震释放地震矩6.70×10^(20)N·m,相应矩震级M_w=7.9. 王敏关键词:汶川地震 GPS 同震位移 GPS连续监测鲜水河断裂形变场动态演化 被引量:35 2008年 利用跨鲜水河断裂的二对GPS连续观测点资料,获得了跨鲜水河断裂高精度形变场(误差约1mm)的动态演化轨迹.该轨迹清晰地反映了鲜水河断裂乾宁段和道孚段形变场的明显不同,前者为稳态、后者为非稳态.道孚段的非稳态形变可能与鲜水河断裂在此分段并呈现东、西二支有关.采用一多段脆韧转换带模型对形变场动态演化给出初步的模拟与解释:鲜水河断裂南段转换带内蠕滑稳定,而北段和道孚段呈现间歇状态且平均滑移率高于南段.这可能与断层面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揭示当前断裂南段转换层强度可能高于北段,对应于更长的发震周期. 王敏 沈正康 甘卫军 廖华 李铁明 任金卫 乔学军 王庆良 杨永林 加藤照之 李鹏关键词:鲜水河断裂 GPS 形变场 基于GPS资料约束反演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 被引量:215 2008年 以GPS数据给出的川滇地区(96°~108°E,21°~35°N)速度场为约束,依据研究区已知断裂分布情况建立连接断层元模型,用最小二乘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主要活动断层的现今错动速率.结果显示,印藏碰撞引起的北北东向推挤和高原隆升引起的重力势能作用造成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出.遇到来自稳定华南块体的阻挡后,高原东南部物质相对稳定欧亚板块转向南东方向继而向南运动,使得川滇地区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作顺时针转动,造成川滇地块东侧断裂作左旋走滑活动,而其西侧断裂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其中甘孜.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大凉山、小江断裂及其向南西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打洛.景洪、湄沾断裂构成青藏高原东南部东向挤出的东北边界和东边界,左旋速率分别为0.3~14.7,8.9~17.1,(5.1±2.5),(2.8±2-3),(7.1±2.1),(9.4±1-2),(10.1±2.0),(7.3±2.6)和(4.9±3.0)mm/a.青藏高原东南部东向挤出的西南边界似乎不是由单一断裂带构成,而是在较宽范围内形成的一条右旋剪切带.位于红河断裂北东侧的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和西南侧的无量山断裂带、龙陵.澜沧断裂活动性较强,分别具有(4.2±1.3),(4.3±1.1)和(8.5±1.7)mm/a的右旋走滑活动.但金沙江断裂目前基本不活动,红河断裂的活动性不强.龙门山一带没有发现明显的地壳活动,而其西北方向的活动带(龙日坝断裂)约有(5.1±1.2)mm/a的右旋走滑分量.川滇菱形块体内部的一些断裂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其中理塘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4.4±1.3)mm/a,拉张速率(2.7±1.1)mm/a;玉农希断裂及其周边地区右旋剪切形变速率为(2.7±2.3)mm/a,地壳缩短速率(6.7±2.3)mm/a.丽江-小金河断裂中段活动性强 王阎昭 王恩宁 沈正康 王敏 甘卫军 乔学军 孟国杰 李铁明 陶玮 杨永林 程佳 李鹏关键词:GPS 川西地区现今垂直地壳运动研究 被引量:63 2008年 地处川滇菱形活动地块中、北部的川西及邻区,是青藏高原物质大规模东南方向运动的重要通道,也是青藏高原上新世以来大幅隆起的重要延伸区和影响区.利用川西及其邻区1970年至2006年的多期水准观测资料,采用以相邻水准点间高差变化速率为观测值的垂直形交网平差方法,获得了川西地区近30年来的长期地壳垂直运动速度场图像.结果表明,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川西地区现今仍处在差异性的快速隆升阶段,其中:(1)位于泸定、雅江之间的高尔寺山地区现今隆起速率为3.0-4.0mm/a,位于雅江、理塘之间的剪子弯山-卡子拉山地区的现今隆起速率为4.0~4.8mm/a,而位于理塘、中旬之间的沙鲁里山、大.小雪山地区,其现今隆起速率为3.0~4.0mm]a.(2)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东南端的贡嘎山区,其相对四川盆地的现今隆起速率至少为5.8mm/a,相对安宁河谷地的隆起速率也不小于3.0~4.0mm/a,贡嘎山隆升速率之大可与喜马拉雅山5~10mm/a的隆起速率相媲美.(3)大凉山地区的现今隆起变形主要集中在安宁河断裂带与大凉山断裂带之间的块体上,相对四川盆地的隆起速率为2.5~3.0mm/a.(4)位于川滇菱形地块中部的丽江、永胜、攀枝花地区,相对四川盆地表现为-2.0—1.0mm/a的下降运动,其相对下降运动与GPS地壳水平运动所表现出的东西向拉张变形特征相一致.(5)综合GPS、水准、大地电磁测深等观测资料分析认为,川西地区尤其是贡嘎山脉的现今快速隆升运动,可能与下地壳塑性流的受阻增厚密切相关,而川滇菱形地块中南部的东西向拉张和下沉变形,则可能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下地壳塑性流的南东、南西向分又运动有关. 王庆良 崔笃信 王文萍 张四新 刘锦文 史旗关键词:下地壳流动 GPS高频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2007年 本文简要介绍了GPS高频观测数据处理方法的特征,阐述了GPS高频观测数据在地震动态位移分析、震源破裂反演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我国及时开展GPS高频数据处理方法和相关的应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孟国杰 任金卫 金红林 李鹏关键词:GPS 数据处理 1990年青海共和7.0级地震震后垂直形变研究 被引量:5 2010年 根据1990年青海共和地震震后地表垂直形变,通过模型拟合得到了支配共和地区震后形变场时空演化的形变源及其力学机制.分析穿过断层的震前1期和震后6期水准数据,结果表明震后垂直形变具有以下特征:①震后震区上盘继续发生继承性的大幅度上升,其中震后头一年上升速率最大;②震后上升区范围显著,范围随时间变化不大,但较同震形变上升区范围增大;③震后相邻测站高差观测值的时间序列明显具有对数衰减特征或指数衰减特征,衰减特征时间分别为0.165年和1.344年.本文还发展了一个利用水准数据与连续介质位错模型研究震后形变机制的新方法.该方法用相邻水准点之间的原始高差观测值而非它们相对参照点的积分值来约束连续介质位错模型,可以有效减少误差累积带来的偏差并充分利用观测数据.利用这一方法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断层震后滑移和介质黏弹性松弛共同导致了共和地震震后形变.前者表现为发生在断层面及其延伸部分的滑移,特别是位于主破裂上方沉积层内的滑移;后者则表现为下地壳与上地幔内的黏弹性松弛,黏滞系数为1020Pa.s量级. 郝明 沈正康 王庆良关键词:共和地震 震后形变 GPS高频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本文简要介绍了 GPS 高频观测数据处理方法的特征,阐述了 GPS 高频观测数据在地震动态位移分析、震源破裂反演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我国及时开展 GPS 高频数据处理方法和相关的... 孟国杰 任金卫 金红林 李鹏关键词:GPS 数据处理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