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611)

作品数:11 被引量:27H指数:4
相关作者:孙德林余先纯郝晓峰陈新义刘明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电子电信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陶瓷
  • 7篇木材陶瓷
  • 3篇碳纤维
  • 3篇碳纤维增强
  • 3篇纤维增强
  • 2篇木陶瓷
  • 1篇电极
  • 1篇叠层
  • 1篇叠层结构
  • 1篇杨木
  • 1篇液化产物
  • 1篇应力
  • 1篇应力分析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制备与力学性...
  • 1篇智能家居
  • 1篇软件设计
  • 1篇烧结温度
  • 1篇受力
  • 1篇受力分析

机构

  • 1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岳阳职业技术...

作者

  • 8篇孙德林
  • 4篇余先纯
  • 4篇郝晓峰
  • 4篇陈新义
  • 3篇孙德彬
  • 3篇任思静
  • 3篇刘明辉
  • 1篇刘文金
  • 1篇吕高潮
  • 1篇梁跃芝
  • 1篇钟振亚
  • 1篇袁傲冰
  • 1篇张绍明
  • 1篇洪璐
  • 1篇唐志宏

传媒

  • 3篇材料热处理学...
  • 2篇材料导报
  • 1篇家具与室内装...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木材加工机械
  • 1篇现代电子技术
  • 1篇材料导报(纳...
  • 1篇林业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双目视觉的无障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被引量:5
2020年
针对传统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控制指令数据损失量过大,导致控制系统控制范围过小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的无障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硬件部分采用ARM处理器,处理控制数据,内设一个无线数传模块,满足系统多点通信控制要求;重新定义单片机管脚功能,在单片机每对VCC和GND管脚上放置一个短引线的电容,完成主控电路的设计。软件部分使用神经网络层处理控制系统中不同的家居单元,计算出控制指令数据损失量,利用Java编程控制各个控制指令,完成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控制系统相比,基于双目视觉的无障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可控制的范围更大,更适合实际推广使用。
郑钰莹袁傲冰
关键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双目视觉数据处理软件设计
碳纤维增强层状木材陶瓷的结构特征与力学行为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以液化木材和炭粉制备的片状木材陶瓷为基体材料、以碳纤维为增强材料,通过结构设计和应力应变分析建立单元结构模型和应力应变模型。SEM观测结果显示:根据结构模型所制备的试件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且在断裂过程中有利于裂纹偏转。力学行为分析表明:在脱粘之前,载荷主要集中在基体材料上,当发生脱粘后载荷则主要由增强材料承担。同时,由于层状结构和增强碳纤维的运用使得力学性能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断裂韧性得到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脆性断裂的发生。
孙德林郝晓峰余先纯陈新义刘明辉
关键词:碳纤维增强结构特征
基于毕业设计实物制作的模型实验室建设研究
2015年
毕业设计实物制作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更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重要纽带。针对目前大学生毕业设计制作实践的现状,分析阐述制作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探讨在毕业设计实物制作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并为模型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
陈新义刘文金梁跃芝吕高潮
关键词:家具设计
木质素基碳纳米片组装木陶瓷电极的结构调控与电化学储能被引量:2
2021年
以杨木基木陶瓷为骨架,采用电沉积法组装黑液木质素,经高温烧结和物理活化制备木质素基碳纳米片组装块状木陶瓷电极,并对序列组装机制、结构与形貌、物相构成、电化学储能机制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黑液木质素在电场的作用下可按照一定的序列组装在木陶瓷骨架的表面与孔隙中,高温烧结后木质素转化为碳纳米片,部分依然保持有序排列;同时,所制备的木陶瓷电极主要由无定型炭与石墨微晶构成,具有多层次孔隙,且木质素的组装可优化孔隙结构。其中电沉积10 min、1000℃保温烧结2 h、180℃活化6 h的试件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在扫描速率为0.25 A·g-1时比电容可达141.8 F·g-1;充放电循环1000次后比电容保持率为88.1%;在能量密度为132.6 Wh·kg-1时,功率密度达12.8 W·kg-1,该木陶瓷电极具有较好的储能性能与应用潜力。
余先纯孙德林计晓琴王张恒
烧结温度对木材陶瓷耐磨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研究烧结温度与木材陶瓷耐磨性之间的关系,以杨木粉为基材,用苯酚和浓硫酸为液化剂和催化剂制备液化木材基木材陶瓷,探讨不同烧结温度对其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00℃之前,摩擦力、摩擦系数和磨耗量等参数随烧结温度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但在更高温度时下降趋势明显减缓并趋于平稳,且磨耗量在1600℃之后有上升的趋势,且高温烧结试件的摩擦面明显比低温试件的光滑;较高烧结温度能够改善木材陶瓷的耐磨性,当烧结温度在1200—1400℃之间时其耐磨性良好,且湿磨条件下木材陶瓷的耐磨性明显优于干磨。
孙德林余先纯孙德彬
关键词:木材陶瓷烧结温度耐磨性
木陶瓷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被引量:3
2020年
随着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不断寻找绿色资源的高质化利用方法,以木材(及其他生物质材料)为主要原材料、采用高温烧结制备的木陶瓷日益受到关注。这种新型的多孔炭材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生物质材料多层次孔隙结构特征,而且具有良好的热学、电磁学、摩擦学和电化学等特性,应用前景广阔。笔者从制备的原辅材料、胶黏剂、功能性添加剂、成型与烧结工艺、结构形态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在木陶瓷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就,并从基本结构与微观形貌、孔隙大小与分布状态、力学性能与行为等方面对其理化性能进行了概括;同时,就物相构成与微晶结构演变、金属离子掺杂机理与复合机制、结构增强机理与界面结构模型等基础理论进行探讨;对吸波与电磁屏蔽特性、电化学与储能性能等功能进行比较与分析,并就材料、结构、制备工艺等对基本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最后从基础理论的深化、制备方法的改进、基本性能的提升以及使用范围的扩展等方面为今后木陶瓷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这种新型炭基多孔材料的性能,为其在高效储能、化工合成、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依据与参考。
孙德林计晓琴王张恒孙振宇朱志红
关键词:木陶瓷基本性能
叠层结构木材陶瓷的断裂行为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研究木材陶瓷的断裂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山毛榉薄木和液化木材为基材制备叠层结构木材陶瓷,分析了基本结构、烧结温度、液化木材用量和胶合压力等工艺因素对其断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叠层结构能够使断裂裂纹偏转,有利于改善木材陶瓷的断裂行为。当烧结温度、液化木材用量和胶合压力分别为1200℃、80%和7 MPa时,制备的木材陶瓷呈现出较完整的叠层结构,并可获得相对较好的断裂韧性,其值是无叠层结构的2~3倍。
孙德林郝晓峰陈新义
关键词:木材陶瓷叠层结构影响因素
碳纤维/层状木材陶瓷的制备与力学性能被引量:9
2016年
为了提升木材陶瓷的力学性能,用液化木材、炭粉和碳纤维等制备增强型层状结构木材陶瓷。探讨了烧结温度、液化木材用量等因素对其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型层状木材陶瓷层状结构清晰,摩擦性能良好,且在微观上部分保持了木材天然的孔隙结构特征。同时,增强碳纤维和层状结构的运用能够获得较高强度与较好韧性。当烧结温度为1100℃、炭粉与液化木材质量比为1∶0.75、胶合压力为3 MPa时,其抗弯强度、弹性模量、断裂韧性分别达到了53.90 MPa、2.58 GPa和1.69 MPa·m1/2,与普通木材陶瓷相比均有大幅度提高。
余先纯任思静郝晓峰陈新义刘明辉孙德林
关键词:木材陶瓷层状结构碳纤维增强
碳化温度对杨木液化产物制备木材陶瓷的结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用液化杨木产物与杨木粉制备木材陶瓷,探讨碳化温度对木材陶瓷结构变化的影响。扫描电镜的研究结果显示:木材陶瓷是一种多孔材料,且部分保持了木材的天然微观结构特征。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碳化温度能够有效地减小木材陶瓷中石墨微晶的晶面间距d002值,增加微晶直径La值与石墨烯片堆积的厚度Lc值,同时降低层间距,并使得微晶中石墨烯片层之间的排列更加有序。
孙德彬任思静钟振亚孙德林
关键词:木材陶瓷碳化温度
碳纤维增强层状木材陶瓷的界面结构及受力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研究纤维增强木材陶瓷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与受力情况,利用液化木材、炭粉和碳纤维制备层状结构木材陶瓷。采用扫描电镜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对其基本结构与界面进行观测,并通过显微拉曼光谱检测拉伸试件G’峰的位移来判断界面的结合情况。同时,基于双线性软化本构模型,采用Abaqus软件对界面层在应力传递中的作用与方式进行了数值分析。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的观测表明:碳纤维增强木材陶瓷具有清晰的层状结构,且无定形碳与玻璃碳之间存在强界面结合。拉曼光谱的测试发现:加压烧结试件拉伸后的G’峰向低波数的位移更大,证明加压烧结能够改善玻璃碳与碳纤维之间界面的结合强度。数值分析显示:在受力过程中,界面层对碳纤维与基体材料之间的应力传递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界面层强度与厚度的增加,其所能承受的载荷增大,传递给基体材料的等效应力也随之增加。
孙德林郝晓峰洪璐唐志宏张绍明
关键词:碳纤维增强应力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