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1080839)

作品数:8 被引量:92H指数:6
相关作者:王伟卢廷浩孙斌祥王伟凌华更多>>
相关机构:绍兴文理学院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建筑科学
  • 4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软土
  • 4篇接触面
  • 4篇混凝土
  • 3篇剪切
  • 2篇应力
  • 2篇数学模型
  • 2篇双曲线模型
  • 2篇水工
  • 2篇水工结构
  • 2篇能量耗散
  • 2篇剪切模量
  • 2篇剪切试验
  • 2篇耗散
  • 2篇滨海软土
  • 1篇单剪试验
  • 1篇动剪模量
  • 1篇动孔压
  • 1篇动应力
  • 1篇正弦模型
  • 1篇膨胀土

机构

  • 11篇绍兴文理学院
  • 7篇河海大学
  • 3篇南京水利科学...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洛阳理工学院
  • 1篇江苏科技大学

作者

  • 8篇王伟
  • 7篇卢廷浩
  • 4篇孙斌祥
  • 3篇凌华
  • 3篇王伟
  • 3篇王伟
  • 1篇周干武
  • 1篇陶菲菲
  • 1篇宋新江
  • 1篇宰金珉
  • 1篇张芳
  • 1篇周爱兆
  • 1篇王伟
  • 1篇郭进军
  • 1篇王旭东

传媒

  • 2篇水力发电学报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煤炭学报
  • 1篇岩土力学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土木建筑与环...

年份

  • 1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与水工结构接触面模型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研究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力学性质,对其剪切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把接触面结构势能分为摩擦势能和粘聚势能两部分,从能量耗散的角度分析接触面剪切破坏机理。从数学特征方程的角度揭示传统双曲线模型的缺陷。根据能量耗散假定,建立接触面应力应变新模型,并给出实验数据的拟合参数。根据库伦准则,推导接触面剪切模量的表达式;根据土与混凝土接触面试验结果统计,建立各参数的确定方法,推荐初步的取值范围。算例模拟说明新模型的正确性。研究成果可供相关的工程设计参考。
王伟卢廷浩
关键词:水工结构能量耗散剪切模量
土与混凝土接触面反向剪切单剪试验被引量:46
2009年
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力学行为是土与结构共同作用研究中的一个主要课题。进行了17%、20%、24%共3组含水率的土与混凝土接触面正反向单剪试验,每组试验分别考虑5个法向应力和4个正向剪切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向剪切比和含水率一定时,接触面反向剪切破坏仍遵循摩尔-库仑破坏准则。当正向剪切比为0.50、0.75、1.00时,对应反向剪切强度分别为各自正向初始强度的90%、75%、55%,对应的反向剪切黏聚力约为初始正向剪切黏聚力的95%、80%、54%,反向剪切摩擦角约为初始正向剪切摩擦角的90%、76%、57%。试验结果可供相关工程数值分析参考。
王伟王伟卢廷浩宰金珉
关键词:剪切试验摩擦角黏聚力
膨胀土一次性浸水膨胀3参数时程模型被引量:6
2008年
膨胀土浸水后的膨胀时程曲线是膨胀土浸水变形力学行为的基本问题.引入膨胀半衰期的概念,建立了包括初始膨胀速率、最终膨胀量的膨胀时程模型的数学特征方程,并依此揭示了双曲线时程模型的缺陷.微观膨胀机理分析表明,浸水后膨胀变形的过程对应为土中原有的化学键断裂、新的氢键生成并伴随晶格水膜增厚的过程.根据机理分析和能量耗散假定,建立了基于控制微分方程的3参数膨胀时程模型.严格证明了双曲线模型及其数学特征方程均是对应3参数模型的特例.两个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和适用性.
王伟卢廷浩陶菲菲孙斌祥
关键词:数学模型双曲线模型
软土动应力-应变曲线复合指数-正弦模型被引量:1
2011年
软土动应力-应变曲线(DSSC)模型是土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软土DSSC的试验规律,分析了其数学模型应具有的基本性质。以最终动强度和初始切线模量为基本参数,对传统双曲线模型和指数模型进行了数学分析。引入动强度因子的概念,揭示了两传统DSSC模型的缺陷。提出了一个软土DSSC复合指数-正弦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单调递增、外凸且有极限值的函数。数学分析表明,新模型克服了传统模型的不足,两传统模型均是新模型对应的特例。最后,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通过实测数据拟合验证了新模型的正确性。
王伟凌华孙斌祥
关键词:软土
土-结构接触面剪切试验与应力-位移模型被引量:11
2011年
为研究土-结构接触面的力学特性,进行了4个不同含水率的土-结构接触面改进直剪试验,并结合数学特征对接触面的应力-位移模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①土-岩石接触面、土体内部的抗剪强度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而土-砖接触面的抗剪强度随含水率增大基本上先增大后减小;②土-岩石接触面的抗剪强度总小于土体内部抗剪强度;③土-砖接触面的抗剪强度与土体内部抗剪强度的大小关系随含水率增大而变化。提出了一个新的接触面应力-位移复合指数模型,新模型对硬化型和软化型曲线都适用,克服了传统模型的缺陷。对比分析表明,新模型拟合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
王伟张芳孙斌祥
关键词:剪切试验抗剪强度
土与水工结构接触面模型研究
为了研究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力学性质,对其剪切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把接触面结构势能分为摩擦势能和黏聚势能两部分,从能量耗散的角度分析了接触面剪切破坏机理。从数学特征方程的角度揭示了传统双曲线模型的缺陷。根...
王伟卢廷浩王旭东
关键词:能量耗散剪切模量
文献传递
滨海软土动孔压发展模型核心函数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动孔压发展模型在滨海相软土动力学性质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结合软土动孔压发展的机理,分析了其数学模型的核心函数应具有的基本性质。提出了动孔压半值指数的概念,揭示了指数曲线模型、双曲线模型等传统动孔压模型核心函数的缺陷。根据能量耗散原理,建立了基于微分控制方程的动孔压发展新模型。数学分析表明,两个传统模型的核心函数及其动孔压半值指数均是新模型对应的特例,新模型克服了传统模型的不足,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
王伟卢廷浩
关键词:软土动孔压
土与混凝土接触面反向单剪本构模型被引量:6
2011年
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反向剪切性质是土木工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接触面反向单剪试验结果,定量分析了正向剪切历史对不同含水率接触面反向抗剪强度、摩擦角、黏聚力等因素的影响,给出了相关的经验公式。提出了接触面临界正向剪切比的概念。根据改进的应力应变方程,建立了接触面正反向剪切模量公式,其包含了10个土体参数,均可通过接触面试验求得。确定了该公式中各参数的取值方法,推荐了初步的取值范围。进行了不同正向剪切比情况下的接触面剪切应力应变模拟,得到良好的模拟效果。研究成果可供相关的工程设计参考。
王伟王伟卢廷浩
关键词:本构模型含水率
滨海软土动剪模量及阻尼比数学模型
土的动剪模量和阻尼比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中的两个重要参数。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动剪模量数学模型应具有的基本数学性质,进一步揭示了其传统双曲线模型的不足之处。根据试验资料,建立了滨海软土的动剪模量新模型...
郭进军王伟冯丽
关键词:动剪模量阻尼比数学模型滨海软土
文献传递
滨海相软土应力–应变曲线复合指数–双曲线模型被引量:27
2010年
滨海相软土应力–应变曲线数学模型是岩土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软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发展特点,分析了其数学模型应具有的基本性质。对传统双曲线模型和指数模型进行了数学分析,根据泰勒级数展开证明了两模型的数学关系。引入应力因子的概念,揭示了传统应力–应变模型的缺陷。提出了一个应力–应变曲线的3参数复合双曲线–指数模型,推导了改进切线模量的表达式。数学分析表明,新模型克服了传统模型的不足,传统模型及其应力因子均是新模型对应的特例。结合实验数据,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新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试验数据。
王伟宋新江王伟宋新江凌华
关键词:软土应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