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2287)

作品数:11 被引量:36H指数:5
相关作者:单红仙贾永刚刘晓磊郭磊张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3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沉积物
  • 3篇盐度
  • 3篇盐量
  • 3篇黄河
  • 3篇黄河口
  • 3篇含盐
  • 3篇含盐量
  • 2篇入海
  • 2篇SEABED
  • 2篇波浪
  • 1篇盐度变化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再悬浮
  • 1篇入海泥沙
  • 1篇水槽
  • 1篇水槽试验
  • 1篇土体
  • 1篇土体强度
  • 1篇泥沙
  • 1篇迁移

机构

  • 10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教育部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国家海洋局南...

作者

  • 10篇单红仙
  • 8篇贾永刚
  • 6篇刘晓磊
  • 2篇郭磊
  • 2篇张红
  • 1篇王晓丽
  • 1篇孙永福
  • 1篇张红
  • 1篇霍素霞
  • 1篇霍素霞
  • 1篇王伟宏

传媒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海洋工程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Vertical Migration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from Interior to Surface of Seabed Driven by Seepage Flows–‘Sub-Bottom Sediment Pump Action'被引量:8
2017年
A scientific hypothesis is proposed and preliminarily verified in this paper: under the driving of seepage flows, there might be a vertical migration of fine-grained soil particles from interior to surface of seabed, which is defined as ‘sub-bottom sediment pump action' in this paper. Field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wice on the intertidal fla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o study this process via both trapping the pumped materials and recording the pore pressures in the substrat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quite interesting as we did observe yellow slurry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fine-grained soil particles appearing on the seabed surface; seepage gradients were also detected in the intertidal flat, under the action of tides and small wind waves.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are that ‘sediment pump' occurs when seepage force exceeds a certain threshold: firstly, it is big enough to disconnect the soil particles from the soil skeleton; secondly, the degree of seabed fluidization or bioturbation is big enough to provide preferred paths for the detached materials to migrate upwards. Then they would be firstly pumped from interior to the surface of seabed and then easily re-suspended into overlying water colum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ediment pump' are determined as hydrodynamics(wave energy), degree of consolidation, index of bioturbation(permeability) and content of fine-grained materials(sedimentary age). This new perspective of ‘sediment pump' may provide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mechanism interpretation of several unclear geological phenomena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rea.
ZHANG ShaotongJIA YonggangWEN MingzhengWANG ZhenhaoZhang YaqiZHU ChaoqiLi BowenLIU Xiaolei
关键词:PUMPFINE-GRAINEDPORESEEPAGEFLOWS
黄河口海域沉积物含盐量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黄河以高泥沙含量闻名于世,巨量的泥沙进入弱潮陆相河口,形成三角洲沉积堆体(Milliman et al.,1991)。在黄河河口区域,冲淡水与海水相互混合,海水盐度发生显著变化,并伴随着物质和能量的频繁交换。黄河口附近海域盐度变化具有季节性、径流性和年变幅大3个基本特征(Lin et al.,2001)。
熊传芳单红仙朱超祁
关键词:黄河口
Response of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to Seabed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Yellow River Delta Area
The Yellow River carries large amount of sediment into the sea, of which 70%-80% will deposit at the offshore ...
Hong-yan CHENLi-ping LIUYong-gang JIA;
文献传递
波致粉质土海床剪切破坏及其强度演化的试验研究
2017年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粉质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波致海床剪切破坏过程中孔压响应与土体强度变化的室内水槽试验研究,试验过程中,先后在模拟海床床上施加5、10、15cm波高的模拟波浪荷载,同步测量海床内不同深度处的孔压变化,并对海床进行贯入阻力测试和不排水抗剪强度测试。研究发现:海床中孔压响应过程的规律为孔压快速累积-孔压缓慢消散,在该过程中海床内最容易形成大幅度的孔压累积、孔压响应最强烈的位置,也是海床内土体强度的逐渐丧失以及土体剪切破坏是处开始发育的深度;波浪作用下粉质海床剪切破坏后会在海床内部一定深度处出现明显的弧形破坏界面,破坏土体沿界面随波浪作振荡运动,且破坏范围经历先扩展后回缩的过程,剪切破坏界面以下会有强度硬层的发育,强度硬层的形成与演化直接受剪切破坏过程控制,最终整个海床出现明显的强度非均质化;在孔压响应过程中孔压比即超孔压与上覆有效应力比值存在临界值K(本文水槽试验所得K=0.5),当超过K值时,土体贯入阻力和不排水抗剪强度降低,发生剪切破坏,这是波浪作用提供的剪切力以及超孔压累积导致海床内部抗剪强度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
王振豪贾永刚刘晓磊刘晓磊王晓丽张少同王晓丽
关键词:波浪作用水槽试验剪切破坏土体强度
渤海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时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近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可导致一系列环境灾难,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问题也逐步成为海洋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1978—2009年渤海污染监测数据,对铅(Pb)、铬(Cr)、铜(Cu)、砷(As)、镉(Cd)、汞(Hg)等重金属的时间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入海河流重金属排放年均浓度、环渤海经济发展水平对渤海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与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渤海沉积物各种重金属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入海河流的重金属排放量是沉积物中重金属积累的重要来源,并且其在沉积物中的积累有一定的时间迟滞。GDP在经济快速发展初期与特定重金属排放量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霍素霞霍素霞朱超祁张红张红姜君单红仙
关键词:沉积物重金属影响因素
盐度变化对河口区沉积物工程性质影响
2019年
河口区盐度场变化不仅会影响入海泥沙的沉降、固结特性,还会影响沉积物颗粒之间孔隙流体的盐度,改变沉积物的含盐量,从而进一步影响沉积物的工程性质。为了研究河口区盐度环境变化对沉积物工程性质的影响,通过现场观测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河口区盐度场变化范围,并模拟不同盐度环境下沉积物的固结过程,对其进行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最终建立起盐度环境与沉积物工程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海域盐度场与该区沉积物含盐量在水平方向上均存在非均匀分布,低盐度区域仅局限于河口区,整个海域沉积物含盐量变化范围在0.5‰~4.6‰之间;沉积物工程性质与盐度环境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盐度环境增加,沉积物含水率、液限、孔隙比、压缩系数随之减小,含盐量、容重、剪切强度、贯入阻力随之增加,且随着固结过程的推移,盐度环境对剪切强度与贯入阻力的促进作用减小。
代馨楠贾永刚唐美芸侯衍凯单红仙
关键词:黄河口盐度含盐量物理力学性质
海水盐度对沉降泥沙固结过程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黄河每年输送上亿吨泥沙入海,其中80%以上沉积在河口附近水下三角洲。受黄河入海径流量、气候及海洋动力条件影响,黄河口海域海水盐度变化显著。目前,不同盐度海水环境下入海泥沙沉降形成的海床土,固结过程有何差异尚不清楚。本文在黄河水下三角洲潮坪配制不同盐度的流态沉积物,模拟不同沉积环境下新沉积土的固结过程,利用轻型贯入测试、十字板剪切测试等现场原位试验,实时观测沉积环境盐度对沉降泥沙固结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海水盐度增加,沉积物固结强度增大,沉积环境盐度每增高1‰,沉积物固结后强度可增加0.15倍;海水盐度对沉积物固结速率的影响,在初始阶段表现不明显,在沉积物固结后期,盐度每增高1‰,固结速率可增长1.23倍;海水盐度的增高,还加剧了沉积物固结强度的空间非均匀性。本研究的发现,促进了对河口区海底工程环境的认识。
单红仙王伟宏刘晓磊张少同贾永刚孙永福
关键词:入海泥沙固结过程黄河口沉积物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含盐量与其临界剪切应力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黄河入海径流量变化引起河口区盐度场的改变,从而影响沉积物的动力学行为和工程性质。在黄河三角洲4个不同沉积年代的叶瓣采集柱状样,采用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深度原状沉积物的含盐量、临界剪切应力以及其他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不同沉积年代、不同深度沉积物含盐量变化范围是0.2‰~2.0‰,整体剖面定义为"均匀型";在研究区范围内,沉积物临界剪切应力呈现空间不均匀分布,并随沉积物含盐量的增大而增大。表层沉积物临界剪切应力偏小,高容重、低含水率的沉积物偏大。研究对于黄河口冲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熊传芳单红仙张少同张红刘晓磊贾永刚
关键词:含盐量黄河三角洲
基于ASM-IV对波致海床沉积物再悬浮过程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波浪是导致沉积物再悬浮发生的主要动力条件之一,通过室内水槽试验利用浊度剖面仪(Argus Surface Meter IV,简称ASM-IV)研究15cm恒定波高的波浪持续作用下沉积物再悬浮的发生过程,试验过程中确立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水体悬沙浓度与ASM-IV所测浊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了波致海床沉积物再悬浮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计算波致沉积物再悬浮泥沙总量及其通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定量地计算出本次试验中波致悬浮泥沙总量以及液化所导致沉积物再悬浮量及其所占比例。研究发现,波致液化作用是沉积物再悬浮的主要动因,液化悬沙量占总悬沙量的76.4%,本试验对进一步探讨波浪作用下海床沉积物再悬浮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郭磊文明征单红仙刘晓磊张少同王振豪贾永刚
关键词:沉积物再悬浮波浪
黄土迁移入海过程中工程性质的变化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巨量泥沙入海,并在河口沉积形成黄河水下三角洲。黄土沿黄河流域自西北高原迁移至东部渤海的过程中,其工程性质必然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归纳总结近30年来黄河流域地区黄土研究资料,统计不同区域黄土的物理性质、成分、结构特征、力学性质与动力特性,分析黄土从黄土高原到东部渤海发生的变迁。研究结果显示在迁移入海的过程中黄土的容重、含水量变大,可塑性减弱;主要成分仍为粉粒,但黏粒含量增加,砂粒含量减小,于此同时,黄土孔隙也被更好地充填,结构由疏松变紧密,压缩性相应减弱;黄土的抗剪性区域性变化,而抗震性和抗液化强度变大。本研究对深入理解黄土地质灾害机理、科学指导黄土地区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张红贾永刚刘晓磊张少同朱超祁单红仙
关键词:黄土黄河流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