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GZH201200506)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徐刚刘健战庆赵宝成王张华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沉积物
  • 2篇表层沉积物
  • 2篇长江
  • 1篇地层划分
  • 1篇地磁
  • 1篇第四纪
  • 1篇第四纪地层
  • 1篇第四纪地层划...
  • 1篇沿岸
  • 1篇沿岸流
  • 1篇有孔虫
  • 1篇脂肪醇
  • 1篇脂肪酸
  • 1篇泥质区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重金属元素
  • 1篇粒度
  • 1篇粒度分布特征
  • 1篇粒度特征

机构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上海市地质调...
  • 1篇江苏省地质调...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刘健
  • 3篇徐刚
  • 2篇王张华
  • 2篇赵宝成
  • 2篇战庆
  • 1篇李世杰
  • 1篇谢建磊
  • 1篇贺行良
  • 1篇冯金顺
  • 1篇缪卫东
  • 1篇陈勇
  • 1篇印萍
  • 1篇史玉金
  • 1篇王寒梅
  • 1篇陈立雷
  • 1篇李凤
  • 1篇陈斌
  • 1篇鄂建
  • 1篇陈彬
  • 1篇高立

传媒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通报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东海近岸表层沉积物中脂肪酸与脂肪醇的组成以及分布与来源被引量:5
2016年
选取了19个东海近岸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GC-MS分析获得脂肪酸和脂肪醇的特征信息,并结合统计学方法,探讨了调查海区的有机碳来源。结果表明,东海近岸沉积物中脂肪酸的含量为11.58~31.58μg/g,由正构饱和脂肪酸(SFAs)、一元不饱和脂肪酸(MUFAs)、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UFAs)及支链脂肪酸(BrFAs)组成。高含量的C12:0—C20:0短链脂肪酸和较丰富的异构脂肪酸以及其他细菌标志脂肪酸的出现表明,海洋微藻-细菌源是脂肪酸的主要贡献者,而陆源脂肪酸的贡献仅占次要位置。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沉积物脂肪酸的全部信息可由海洋微藻-细菌源(PC1)和陆源(PC2)来反映。PC1的贡献率为75.4%,PC2的贡献率为11.9%。表层沉积物中烷基醇主要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各断面显示离岸越远陆源输入的烷基醇越少。菜子甾醇-甲藻甾醇的比例显示甲藻在研究海区为优势种,离岸越远,菜子甾醇的比例越高,这可能与上升流和台湾暖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有关。
李凤贺行良徐刚陈立雷刘健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脂肪酸脂肪醇
末次冰消期以来长江口沉积环境演化及沿岸流变化被引量:2
2020年
长江口附近的沿岸流和水团变化对研究长江三角洲沉积物的"源-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HZK2孔沉积物的粒度、年龄和有孔虫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HZK2孔52.5 m以上有孔虫均有分布,底栖有孔虫丰度在12 m以上和26.0~52.5 m含量超过40枚/g,代表不同沿岸流和水团的有孔虫属种含量在垂向上呈现明显的分带性.HZK2孔全新世以来经历了河口湾和水下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并在全新世早期发育潮流沙脊.末次冰消期,钻孔所在位置受长江冲淡水和苏北沿岸流共同影响.全新世早期,则受苏北沿岸流影响为主;在此之后,长江口冲淡水的作用减弱,苏北、黄海沿岸流影响较强.全新世中晚期,苏北沿岸流、长江冲淡水、江浙沿岸流和东海外海水团多种水体共同作用钻孔所在海域,全新世晚期长江冲淡水作用占绝对优势.
战庆王张华赵宝成王寒梅史玉金何中发谢建磊
关键词:末次冰消期沿岸流有孔虫沉积学
浙江近岸泥质区近140年来重金属元素沉积记录及其对长江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被引量:5
2016年
对取自浙江近岸泥质区的柱状样DZ-28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210Pb和137 Cs同位素测年分析以及常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Pb和Zn)含量分析,并用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了近140年来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变迁。结果表明:柱状样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85cm/a;Al、Fe、K、Mn和Mg的含量与中值粒径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后含量逐渐增加,而Si和Ca则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这可能是由长江流域内大坝修建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和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广泛开展所引起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在1982年前基本保持不变;在1982—2005年间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表明长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强度在80年代后显著增加,导致巨量的重金属污染物被释放到长江中并被输送到研究区域,从而导致沉积物中这些元素的绝对含量明显升高;2005年后,Cu、Cr和Zn的增加趋势减缓,表明该时期内我国的环保政策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而Pb含量的增加可能与这一时期三峡大坝蓄水有关;研究区的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均低,表明近140年来研究区所面临的生态风险程度很低。近140年来重金属分布及演化特征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等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张振刘健陈彬徐刚仇建东王双
关键词:重金属元素沉积速率
长江三角洲NB5孔第四纪地层划分及环境变化信息被引量:15
2016年
长江三角洲北翼NB5孔做了古地磁测试、^(14)C测试及ESR测试结果,对古地磁变化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结合区内其他钻孔的对比,对钻孔第四纪地层划分及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6 m处为全新世底界,163 m为中更新世顶部,240 m左右为早更新世顶部,354 m为早更新世底部。其中,海相层有2个,位置在2~47m,125~163 m。分别对应于Ⅰ(Qh)镇江海侵,Ⅲ(Q_p^(3-1))昆山海侵。据晚更新世以后沉积物粒度变粗及磁化率所反映的巨大变化特征,提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初期为长江主泓流经本区的时间,并认为此或与塑造中国现代地貌的共和运动造成的青藏高原再次强烈隆升有关。
缪卫东李世杰冯金顺高立鄂建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古地磁第四纪地层划分环境变化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在减沙背景下的响应被引量:3
2016年
近年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对入海泥沙减少的响应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分析长江水下三角洲百年沉积速率的分布特征及位于水下三角洲泥质沉积区不同位置4个浅孔的粒度、^(210)Pb和^(137)Cs数据,探讨其对流域入海水沙变化及水动力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1954年后长江口北支萎缩是导致CDZS10孔所在区域沉积物粒度较其他3孔明显粗的主要原因。而CDZS10孔沉积物上粗下细则是由20世纪80年代三峡蓄水后长江入海泥沙显著下降、海洋动力明显增强引起的。另外,北支萎缩及三峡水库调蓄作用导致泥质区南移,并向杭州湾和嵊泗列岛延伸发展。
战庆王张华陈勇赵宝成
关键词:粒度海洋动力
浙江内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运移趋势被引量:3
2016年
基于2013年夏季浙江内陆架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测试资料,运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浙江内陆架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和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沉积物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呈条带状沿平行岸线方向分布,总体特征表现为粒径越细,分选越好,偏态正偏;而粒径越粗,分选越差,偏态负偏。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总的运移趋势为由东北向西南输运,在东南边缘处有向海偏移的趋势,三门湾口和椒江河口的沉积物有向海运移的趋势。研究表明浙江内陆架区的沉积物运移趋势与陆源入海泥沙、潮流、环流、地形等密切相关,也表明"粒度趋势分析法"在内陆架区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陈斌印萍徐刚刘健
关键词:粒度特征沉积物运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