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30500) 作品数:30 被引量:268 H指数:9 相关作者: 李英年 毛绍娟 吴启华 李红琴 刘晓琴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大气气溶胶中的氮:化学形态与同位素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16年 氮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溶胶中的氮组分参与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进而改变大气组成,影响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同时,大气中过量的颗粒氮改变了氮素的自然循环,当它们沉降到地表时对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气溶胶氮组分的研究进展,按其化学形态分别阐述了气溶胶中无机氮和有机氮的来源及其相关大气化学过程等,同时探讨了气溶胶中氮的同位素特征,指出该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李佩霖 傅平青 康世昌 万欣 刘彬 邬光剑 丛志远关键词:气溶胶 光化学反应 同位素组成 河南典型草地碳氮库构成对植物多样性的响应 被引量:3 2019年 以河南4种典型草地类型(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热性草丛与热性灌草丛)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结合RDA冗余分析方法,分析了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碳氮库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整体上呈现出灌草丛类草地大于草丛类草地;河南草地具有符合地域特征的植物功能群类型,C3植物比例均远大于C4植物,杂类草占64%~73%,有性兼无性繁殖方式的植物类型多达49%~56%;而生活型组成较为复杂,暖性草地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热性草地以一或两年生草本以及多年生草本为主; RDA分析结果显示,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植被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正相关,植被碳密度、土壤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负相关;热性草丛植被碳氮密度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土壤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正相关,植被氮密度与Shannon和Pielou指数呈负相关;热性灌草丛土壤碳氮密度与Shannon指数呈正相关,植被碳氮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呈负相关,即物种多样性及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的组成共同作用影响植被和土壤碳氮密度。总之,河南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库构成是植物物种丰富程度和分布均匀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赵威 李琳 王艳杰关键词:草地 物种多样性 功能群 碳密度 氮素形态对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5年 大气氮沉降是全球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硝态氮、氨态氮是大气氮沉降的两种主要氮素形态,且两者在大气氮沉降中的比例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目前,多数研究侧重于探讨氮输入量与土壤碳循环过程之间的关系,很少有研究关注不同氮素形态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区及季节冻土区泥炭沼泽为例,利用室内模拟实验,在100%土壤最大持水量条件下,将土样于15℃好氧培养60 d,研究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冻土区和季节冻土区泥炭沼泽0-3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贮量分别为17.60、13.06 kg·m^-2。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显著大于季节冻土区(P〈0.001)。同一泥炭沼泽中,表土(0-15 cm)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显著大于下层(15-30 cm;P〈0.001)。氨态氮抑制土壤有机碳矿化,使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下降12.08%-14.90%,季节冻土区下降7.28%-12.57%,而硝态氮及硝酸氨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此外,氮素形态、土壤深度及泥炭沼泽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因此,区分不同氮素形态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有利于深入了解大气氮沉降对泥炭沼泽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 陶宝先 宋长春关键词:氮形态 有机碳矿化 泥炭沼泽 绿色技术扩散的典型商业模式、案例及启示 被引量:8 2015年 绿色创新技术常面临着市场扩散和商业化的障碍。因此,在绿色技术创新的同时,亟需相应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重塑。本文总结了绿色技术扩散商业模式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绿色技术扩散的典型商业模式和案例进行了梳理,总结出4类典型的能有效促进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市场扩散的商业模式:集中式、分布式、技术服务型和产品服务型;分析了每类商业模式的价值定位特征、价值网络结构和盈利模式;剖析了每类商业模式中有效地促进了相关绿色技术市场化的典型案例,如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力购买协议(PPA)/租赁模式、基于生态效率服务的商业模式等。最后,论文总结了绿色技术扩散商业模式和典型案例对我国推动绿色创新关键技术市场扩散和商业化的启示。 张静进 黄宝荣 王毅 陈劭锋 李颖明关键词:第三方治理 河南黄背草群落碳、氮密度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18年 试验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豫北、豫西和豫南3个地区的黄背草群落植被碳、氮密度进行了测定,并与气候、地形、土壤等生态因子进行了关联性分析,旨在明确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群落碳、氮密度在河南省不同区域的差异,以及导致这种空间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黄背草群落地上碳、氮密度空间分布整体呈"西高南北低"的特点,豫西地上碳密度约为豫北、豫南地区的1.5倍,豫西地上氮密度约为豫北、豫南地区的2倍。群落根系碳、氮密度则呈现"南高西低"格局,豫南根系碳密度分别是豫北和豫西的1.7倍和2.9倍,豫南根系氮密度分别是豫北和豫西的1.7倍和2.7倍。RDA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影响河南黄背草群落植被碳、氮密度空间分布的因素依次是土壤砾石比、海拔、温度、降水和群落盖度。上述结果对于明确不同环境条件下黄背草群落的生态功能差异及其驱动因素具有指导意义。 赵威 王馨 王艳杰 李琳 李亚鸽关键词:生态因子 湖南大围山杜鹃灌丛的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 被引量:17 2015年 灌丛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自然植被类型之一,在植被演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2年的样地资料,对湖南大围山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灌丛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共有维管束植物58种,隶属于36科50属,其中木本植物19种,草本植物39种,缺乏木质藤本;区系以温带性质为主,兼受热带亚热带区系的强烈影响;群落外貌矮平,灌木层个体集中在1–2 m高度级;植被分类上,该群落归属于山地中生落叶阔叶灌丛,隶属于温性落叶阔叶灌丛群系组;生活型以地面芽和高位芽植物为主,反映了亚热带中山山顶温凉湿润的气候特点;群落各层次优势种明显,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均匀性;高度级和基径级分析表明群落内中等大小个体具有保守的生活史策略,优势种杜鹃为远期衰退种群。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杜鹃灌丛尚处于群落演替的中期或前中期,最终将演替为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 李家湘 张旭 谢宗强 卢从发 涂向阳 寻院关键词:亚热带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出土动物牙齿表面植物微遗存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对老司城遗址明代早期至雍正五年出土的猪、野猪、牛、马、山羊、苏门羚、梅花鹿、小麂、赤麂、水鹿等10种动物共20件牙齿表面植物微遗存的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了包括来自于水稻(Oryza sativa L.)、薏苡属(Coix Linn.)、葫芦科(Cucurbitaceae)、棕榈科(Palmae)等植物淀粉粒,以及水稻、竹亚科(Bambusoideae)、棕榈科、芦苇属(Phragmites Adans.)、早熟禾亚科(Pooideae)、画眉草亚科(Eragrostidoideae)、黍亚科(Panicoideae)等植物的植硅体。淀粉粒、植硅体种类统计结果表明当时老司城遗址家养与野生动物的植物性食物资源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且两者食物结构之间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说明该时期老司城遗址部分家养动物可能存在半圈养或放养的现象,而某些野生动物在被捕获之后可能经过一定时间的圈养。此外,水稻、棕榈科、竹亚科植物以及硅藻等的发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司城遗址及其周边地区当时的气候应该属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该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家养与野生动物的植物性食物结构及饲养方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为促进老司城遗址动植物考古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证据。 姚凌 罗武宏 杨玉璋 张居中 李为亚 曹赛 莫林恒关键词:淀粉粒 植硅体 豫西北地区暖性灌草丛类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特征 被引量:2 2019年 草地中灌木数量动态变化是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因素,灌木层的碳储量是草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不确定的组分之一。暖性灌草丛在豫西北丘陵山地广泛分布,属区域典型植被类型。为揭示暖性灌草丛类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特征,对豫西北地区7个样地的灌木层、草本层与土壤碳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对生态系统碳密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植被与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分别为2360.07和4610.47 g C·m^(-2),其中灌木层植被碳密度(981.63 g C·m^(-2))低于草本层(1387.44 g C·m^(-2)),但差异不显著(P>0.05)。植被碳密度主要由根系所贡献,占整个植被碳密度的93.04%,其中灌木层根系所占比例为41.51%,略小于草本层。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密度占有较大比例,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的62.80%。对不同样地而言,由于各自所处生境不同,其生态系统固碳特征存在一定区域差异。各样地的植被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P_1>P_5>P_2>P_4>P_6>P_7>P_3,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土壤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P_1>P_2>P_6>P_5>P_4>P_3>P_7,其中P_1与P_4、P_3、P_7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态系统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P_1>P_2>P_6>P_5>P_4>P_7>P_3,其中P_1与P_4、P_3、P_7差异显著(P<0.05)。 李琳 赵威关键词:生物量分布 碳密度 提高火电行业排放标准对中国经济和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基于环境CGE模型的测算 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利用环境CGE模型测算实施《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对中国宏观经济和污染物减排的短期影响。模拟结果显示,短期内,新标准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GDP只下降了0.18%。从行业产出看,要素价格下降,使工业部门和出口导向型行业成本降低,产出扩张。此外,新标准对大气污染物减排的效果显著。由于脱硫脱硝装置的投入使用使末端废气去除率提高,进而导致煤炭燃烧排放量大幅下降,SO_2和NO_x的排放量分别下降22.8%和11.4%,绝对量分别减少560万t和148万t。 刘宇 胡晓虹关键词:火电行业 排放标准 污染物减排 高寒杂草类草甸牧压梯度下植被碳密度季节动态及分配特征 被引量:1 2013年 比较分析了祁连山北坡高寒杂草类草甸夏季牧场牧压梯度下植被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净初级生产碳量、现存碳量和地上地下碳量的分配关系。结果表明,牧压梯度下:1.地上生物量有一定的季节变化,但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季节变化幅度降低;枯落物量从生长期开始逐渐下降,生长末期有所增加,其中重牧和中牧条件下随时间进程比轻牧和封育措施下的减少量明显;地下生物量有不甚明显的季节变化;半腐殖质层生物量从生长季初期到放牧中期变化平稳,7月下旬开始有所下降,说明良好的水热条件影响下半腐殖质层生物量归还土壤碳的能力增大。2.净初级生产碳量大小依次是轻牧、中牧、重牧和封育,表明适当放牧对植被净初级生产碳量的提高有利,从其地下分配来看,封育所占比例小于80%,轻牧、重牧、中牧在80%以上。9月底测定结果表明,植被现存总碳量随放牧强度的降低而增大,轻牧和封育条件下植被的储碳能力强,利于土壤固碳能力的提高。 吴启华 李英年 刘晓琴 李红琴 毛绍娟关键词: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