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30503)

作品数:12 被引量:153H指数:9
相关作者:张居中杨玉璋姚凌崔炜尹承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4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遗址
  • 4篇植物性食物
  • 4篇食物
  • 3篇新石器
  • 3篇新石器时代
  • 3篇石器
  • 3篇石器时代
  • 3篇混作
  • 3篇古人类
  • 2篇植物
  • 2篇植物资源
  • 2篇植物资源利用
  • 2篇史前
  • 2篇考古
  • 2篇贾湖遗址
  • 1篇地理坐标
  • 1篇淀粉
  • 1篇淀粉粒
  • 1篇野生
  • 1篇野生稻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河南省文物考...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南京博物院
  • 1篇安徽省文物考...

作者

  • 11篇张居中
  • 10篇杨玉璋
  • 6篇姚凌
  • 2篇崔炜
  • 2篇尹承龙
  • 1篇林留根
  • 1篇王吉怀
  • 1篇方方
  • 1篇张娟
  • 1篇胡飞
  • 1篇舒军武
  • 1篇翁屹
  • 1篇蓝万里
  • 1篇周昱君
  • 1篇闫龙
  • 1篇张永辉
  • 1篇董珍
  • 1篇胡飞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考古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东南文化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中原文物
  • 1篇江汉考古
  • 1篇东方考古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宿州杨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被引量:29
2016年
本文利用浮选法获取了杨堡遗址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战国晚期--汉代的炭化植物遗存,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粟、黍所占比重较小;岳石文化时期,粟的比重上升,与水稻的地位相当,同时小麦和大豆出现,且小麦初具规模,黍的比重较小;到了战国晚期--汉代,粟和小麦成为主要作物,水稻的地位明显下降。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以杨堡遗址为代表的淮河中游地区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实行多种作物的种植制度,并不断发展;稻-旱混作农业模式在这里长期延续并经历了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对揭示淮河中游地区古代人类生业模式及农业结构演变有重要价值。
程至杰杨玉璋袁增箭张居中余杰陈冰白张辉宫希成
关键词:岳石文化
淀粉粒分析揭示的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来源与石器功能被引量:19
2016年
淮河上中游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南北过渡带,研究资料显示,淮河上游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人类主要通过采集和农作物种植两种途径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其农业模式为稻.旱(粟、黍)混作,而淮河中游地区同时期人类的植物性食物资源获取方式及其农业发展模式与上游地区是否相同,目前尚不清楚.顺山集遗址(约8500—7000aBP)是淮河中游地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本文选择该遗址出土的代表性石器圆形石球、石磨盘及石锤等石制工具17件及陶釜残片29件进行了淀粉粒残留物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器物表面的古代淀粉粒主要来源于禾本科薏苡(Coix lacryma-jobi)、小麦族(Triticeae)、水稻(Oryza sativa.)、葫芦科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根以及1种未知的植物种属.研究结果表明,淮河中游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同样依靠采集和农业种植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但与淮河上游地区不同的是,该区域的农业模式为稻作农业.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属来源的淀粉粒在石器和陶器表面的出现频率分析结果表明,薏苡可能是顺山集先民主要的植物性食物来源,而水稻在当时的利用程度并不高.圆形石磨球、磨盘及长柱状石锤使用面上不同种类淀粉粒的发现表明这两类石器都曾被用于加工多种植物性食物,而石斧刃端发现丰富的植物淀粉粒,表明该类工具在当时除了用于砍斫工具以外,可能也曾被用来加工食物,其功能具有一器多用的特征.本文研究结果对了解顺山集先民的生业形式与出土石器的使用功能,探明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类的植物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杨玉璋LI WeiYa姚凌程至杰罗武宏张居中林留根甘恢元闫龙
关键词:植物资源利用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植物考古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34
2018年
During the excavation to the Jiahu Site in 2013,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floatation work was conducted,by which over 6000 samples of charred plant remians belonging to rice,wild soybeanV,itis,water chestnut,acorn,Chinese hickory,lotus root,etc.have been fteched.These samples provided new data for our researche s on the plant food pattern of the people in the Jiahu Site.The analysis results on the remains of rice rachilla,starch residue and phytoliths showed that the main resource of the pnlat food of the residents of Jiahu Site was still edible wi ld plants,and the domesticated rice was increasing along with th etime;the harvesting methods of the Jiahu Site migh t have experienced the change from beating(stripping)to cutting(pinching).The dating results of the charred wheat and millet unearthed at this site exclude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xeistence of dry farming crops such as millet and broomcor n in Jiahu Site,which might give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paleoethnobotanical study.
张居中程至杰蓝万里杨玉璋罗武宏姚凌尹承龙
关键词:贾湖遗址收割方式
安徽濉溪石山子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情况的淀粉粒分析被引量:28
2014年
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安徽濉溪石山子遗址(约7000aB.P.,33°51'N、116°49'E)出土的5件石磨盘和5件石磨棒表面附着残留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批石器表面残留物中包含了种类丰富的植物淀粉粒,其可能的植物种属来源至少有8类,包括薏苡(Coix lacryma-jobi)、小麦族(Triticeae)、山药(Dioscorea opposita)、莲藕(Nelumbo nucifera)、莲子(Nelumbo nucifera)、豇豆属(Vigna)、燕麦属(Avena)和姜科(Zingiberaceae)等,此外还有一部分未知种属的疑似禾本科植物的淀粉粒。统计结果显示,来自薏苡、小麦族以及疑似禾本科植物的淀粉粒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器物表面的出现频次都远高于其他植物种属的淀粉粒,应为这批石器的主要加工对象,此外,来自山药、莲藕等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其数量和出现频次也较高。石山子遗址出土石磨盘、石磨棒表面残留物中淀粉粒组成的多样性表明了这些石质工具加工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组成的多样性,同时,从观察到的淀粉粒植物种属来源来看,石山子遗址先民的生业模式似仍以采集经济为主,其农业经济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这一特点的形成可能与该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有较大关系。研究结果为探索新石器时代中期淮河中游地区古人类对植物资源利用以及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董珍张居中杨玉璋姚凌李为亚贾庆元
关键词:植物资源利用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2013年发掘简报被引量:14
2017年
2013年秋对贾湖遗址的第八次发掘,揭露出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等遗物。在属贾湖遗址第一期的2013F5室内堆积下发现两座成年男性墓,皆出有骨笛、象牙雕板及成组龟甲等高等级随葬品。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室内墓,对研究史前墓葬制度及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社会状况等具有重要价值。
杨玉璋杨玉璋蓝万里张居中袁增箭蓝万里
关键词:贾湖遗址墓葬新石器时代
安徽巢湖更新世末——全新世中期环境演变的湖泊沉积植硅体记录被引量:9
2015年
通过巢湖西岸湖泊钻孔的植硅体分析,结合AMS14 C年代测定,识别了5个植硅体组合带。根据各组合带主要植硅体类型变化特征,重建了该地区13.7—7.5cal ka BP的气候环境演变史,共分为4个阶段:1)13.7—12.9cal ka BP阶段,气候呈现温暖湿润的特点,降水量较大,其中晚期阶段(13.1—12.9cal ka BP)气候开始逐渐变凉变干;2)12.9—11.5cal ka BP阶段,降温幅度较大,降水量减少,可能对应全球性新仙女木降温事件;3)11.5—9.8cal ka BP阶段,气温有所回升,降水量增加,气候总体表现为温凉湿润;4)9.8—7.5cal ka BP阶段,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量略有减少,并存在多次波动。其中8.4—8.2cal ka BP期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变冷变干事件,可能代表了全球8.2ka的降温事件。上述结果很好地响应了区域性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填补了该地区之前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古环境演变研究的不足。此外,13.7—7.5cal ka BP期间,水稻植硅体的连续出现表明该地区可能一直存在水稻生长,表明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中期我国野生稻资源分布的北界至少已经到达巢湖流域。这一结果为研究我国史前野生稻资源的分布,以及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实证和新线索。
罗武宏张居中杨玉璋尹承龙舒军武
关键词:植硅体野生稻环境演变巢湖流域
淮河上、中游地区史前稻-旱混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发展与区域差异被引量:18
2016年
稻-旱混作是淮河上、中游地区史前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现有资料显示,该模式在淮河上游地区最早出现于7.8~7.0ka BP的裴李岗文化中晚期,且至迟在5.0~4.0ka BP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成为淮河上、中游地区普遍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然而,对于该农业生产模式在淮河上游地区出现后的发展过程,淮河中游地区的早期农业类型及其发展过程与淮河上游地区是否存在区域差异等问题,目前皆不清楚.本文利用浮选法和淀粉粒分析方法,对淮河上、中游地区不同地域和不同阶段的8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炭化及微体植物遗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淮河上游稻-旱混作的农业模式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8.0~7.0ka BP)在裴李岗文化区出现后,经历了新石器时代晚期(6.8~5.0ka BP)的快速发展阶段,至新石器时代末期(5.0~4.0ka BP)完全确立了该模式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与上游地区不同的是,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8.5~6.8ka BP)的原始农业为单一的稻作农业模式,但至新石器时代末期同样形成了稻-旱混作的农业模式.此外,分析结果还显示,淮河上、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虽然同属稻-旱混作的农业模式,但水稻与粟、黍在这一模式内部结构中的地位在上述两个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对了解淮河上、中游地区史前农业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新石器时代气候环境变化与文化变迁背景下的人类适应方式等问题有重要科学意义.
杨玉璋程至杰李为亚姚凌李占扬罗武宏袁增箭张娟张居中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
安徽蚌埠禹会遗址薄胎磨光黑陶产地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和质谱方法测定了安徽蚌埠禹会遗址出土的薄胎磨光黑胎与普通陶器的微痕量元素化学组成,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分析,结果显示,薄胎磨光黑陶的微痕量元素组成与普通陶器有明显不同,结合考古学背景分析,这种制作精美的高档陶器应不是由禹会遗址本地生产,而是从外地传入的,且其产地来源可能在2处以上。本文的研究对探明禹会遗址的性质、验证"禹会涂山"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了解龙山时代晚期皖北及其周边地区陶器传播与文化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杨玉璋崔炜张居中王吉怀
关键词:ICP-AES
淮河中游地区史前人类文化演化过程的环境考古学观察被引量:3
2018年
淮河中游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多重过渡地带,又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东部沿海与西部腹地之间古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的重要区域,也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化过程与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变迁密切相关。暖干型气候条件有利于史前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冷湿型气候环境则不利于人类的生存繁衍。该地区文化的演化过程充分反映了史前人类对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主观能动性。
胡飞胡飞杨玉璋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试论贾湖聚落的捕捞业
2014年
舞阳贾湖遗址位于黄淮海大平原西南部边缘的淮河上游地区,这里地处中国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0′,北纬33°36′,海拔67米,面积55000多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1983~200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等单位先后在此进行了7次发掘,发掘面积共计2700平方米,发现大量房基、陶窑、窖穴和墓葬,出土陶、石、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上千件。其中以七声音阶骨笛、成组龟甲及其原始契刻文字和最早的稻作农业等最为重要。
张居中程至杰
关键词:龟甲黄淮海地理坐标契刻骨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